新利平台 > 科技

稻漁共作為哈尼梯田帶來生機

馬愛平 發布時間:2019-04-22 10:02:00來源: 科技日報

  “去年,我用稻田養(yang) 魚的麵積有2.5畝(mu) ,放養(yang) 的福瑞鯉17公斤,收獲時有100多公斤,一下子就賺了5000多元。”雲(yun) 南省紅河縣尼美村委會(hui) 壩美村四組村民普六鬥高興(xing) 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雲(yun) 南,稻田種植麵積約1500萬(wan) 畝(mu) ,適合稻田養(yang) 魚的麵積達500萬(wan) 畝(mu) ,稻田養(yang) 魚得天獨厚。

  “長期以來,稻田養(yang) 魚、養(yang) 鴨雖然在哈尼梯田農(nong) 村十分普遍,但種養(yang) 效益低,形不成規模。”國家水產(chan) 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的參建單位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e) 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徐跑表示。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等縣境內(nei) ,總麵積達百萬(wan) 畝(mu) ,開墾曆史已有1300多年,先後入選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

  與(yu) 其曆史一樣古老的還有其耕作方式,1300多年以來未曾改變。梯田依舊保持著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人工收割的原始耕作方式。截至2015年末紅河州仍有貧困人口71.65萬(wan) ,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

  “我們(men) 調研中還發現,因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及社會(hui) 經濟發展衝(chong) 擊等影響,哈尼梯田改種其他旱作作物或撂荒甚至坍塌,稻作梯田係統可持續發展麵臨(lin) 挑戰。”徐跑說。

  2015年以來,國家水產(chan) 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長江中下遊流域分中心,與(yu) 雲(yun) 南省漁業(ye) 局、雲(yun) 南中海漁業(ye) 公司分別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在紅河縣哈尼梯田設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科技人員紮根梯田,為(wei) 當地種養(yang) 結合帶來了轉機。

  “後來,我們(men) 發現泥鰍在當地市場需求旺盛,價(jia) 格較高,且長成期在4個(ge) 月左右,可以實現與(yu) 水稻同步生長。”徐跑說,此外,泥鰍既能疏鬆稻田表層而不損壞水稻根係,又能利用排泄物補充稻田養(yang) 分,一舉(ju) 兩(liang) 得,待水稻收割時泥鰍也能收獲上市,還可以利用水稻收割後的閑田再放養(yang) 一批泥鰍。

  科研人員篩選確定了“稻鰍共作”作為(wei) 主要推廣模式進行了示範試驗,試驗稻田麵積151畝(mu) ,可實現單季畝(mu) 增產(chan) 值0.3—0.5萬(wan) 元;低海拔地區可實現兩(liang) 季養(yang) 鰍,畝(mu) 增產(chan) 值可達0.6—1萬(wan) 元。

  “在此基礎上,項目組提出實施哈尼梯田‘三百工程’,即實施百萬(wan) 畝(mu) 梯田‘稻漁共作’,帶動百萬(wan) 農(nong) 民脫貧致富,創造百億(yi) 元生產(chan) 價(jia) 值。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我們(men) 率先啟動在紅河縣迤薩鎮猛龍村建設‘稻漁共作’水產(chan) 良種繁育基地。”徐跑說。

  雲(yun) 南中海漁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肖燕介紹,目前,該基地已部分建成並投入試運行,占地麵積450畝(mu) ,包括苗種孵化車間、培育池等,已培育泥鰍苗種7000餘(yu) 萬(wan) 尾,基地內(nei) 2500平方米的“稻漁共作”科研綜合樓正在規劃建設中;基地全部投入運行後,可實現年培育水產(chan) 苗種20多億(yi) 尾的規模,輻射帶動紅河縣上萬(wan) 畝(mu) 哈尼梯田實施“稻漁共作”。

  “我們(men) 中心承擔的院重點項目‘漁農(nong) 複合生態種養(yang) 基礎和方法研究’等,正在圍繞哈尼梯田‘稻漁共作’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技術開展研究。”徐跑透露。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哈尼梯田“稻漁共作”工程引起了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的關(guan) 注,其漁業(ye) 和水產(chan) 養(yang) 殖司官員及第二戰略目標工作組專(zhuan) 家先後前來調研,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jia) ,希望能總結哈尼梯田“稻漁共作”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情況,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農業大數據+金融科技”幫農民融資

    為破解黑龍江省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哈工大大數據集團聯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創新探索“農業大數據+金融科技”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服務農業農村,使農戶貨款成本下降到5%以下。[詳細]
  • 15000年前“農民”全基因組數據出爐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遺傳學報告中,德國科學家公布了生活在15000年前的安納托利亞“農民”的首個全基因組數據。該研究結果有助於認識歐亞大陸的農業起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