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新學科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化學反應”

眉間尺 發布時間:2019-05-10 09:35:00來源: 科技日報

  “‘新工科’‘新文科’等新興(xing) 學科並不僅(jin) 是學科內(nei) 容的擴張,而是眼光的革新、理念的變革和結構的調整。或者說,這一次學科整合與(yu) 重塑不是多項內(nei) 容混合相加的‘物理變化’,而是一次鳳凰涅槃般的‘化學變化’。”

  近來,“新文科”引起廣泛關(guan) 注。實際上,這並非孤立的概念。在前不久,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等一係列概念。這些概念的共同特點是“新”。而所謂“新”,在本質上是科學技術新成果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觀念新思想,在學科建設和教育實踐中的體(ti) 現。

  換言之,新科技內(nei) 涵是這些以“新”為(wei) 名的學科最基本的特征。比如,“新工科”是在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背景下人才培養(yang) 的戰略應對;而“新文科”則要致力於(yu) 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新學科的出現是一場新科技推動下的一次學科創新與(yu) 教育革命。

  當下,我們(men) 已處於(yu)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浪潮之下。一般認為(wei) ,這場變革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生命科學、量子通信、物聯網等多項內(nei) 容。與(yu) 蒸汽技術、電力技術、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前三次工業(ye) 革命相比,這次變革的深度和廣度更高。

  更重要的是,這次技術革命更加全麵地滲透到我們(men) 的社會(hui) 生活之中,或將帶來物理空間、網絡空間、人文空間與(yu) 生物空間的深度融合。因此,這場科學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影響是超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科學技術本身的,它將更加直接地帶來一係列倫(lun) 理、哲學和文化層麵的問題。而且,如果這些看似不屬於(yu) “科學技術”的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將直接製約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這一點,在此前圍繞“基因編輯”等話題的討論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證明,再如人工智能語境下的法律、公共政策、社會(hui) 問題等的研究,也並不外在於(yu) 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同樣,人文領域中網絡文藝、AI寫(xie) 詩作畫等現象的出現,在純粹人文藝術的範疇內(nei) 很可能無解。所以,當下的科學技術不僅(jin) 內(nei) 部呈現出更強的綜合性,而且麵臨(lin) 著與(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人文科學開展更深度整合的內(nei) 在需要和無限可能。

  因此,上文所提到的“新工科”“新文科”等新興(xing) 學科並不僅(jin) 是學科內(nei) 容的擴張,而是眼光的革新、理念的變革和結構的調整。或者說,這一次學科整合與(yu) 重塑不是多項內(nei) 容混合相加的“物理變化”,而是一次鳳凰涅槃般的“化學變化”。可以說,新學科來到人間,每個(ge) 毛孔都洋溢著創新的渴望和希望。

  當然,新學科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幾句空洞的口號就可以完成的,它在本質上受製於(yu) 社會(hui) 發展實踐特別是新興(xing) 科技的進展,以及全社會(hui) 對於(yu) 這種進展的態度。麵對新學科的興(xing) 起,我們(men) 更需要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倡導以創新為(wei) 導向、以實踐為(wei) 動力的旨趣,包容開放的胸懷,腳踏實地的科研態度,從(cong) 而以飽滿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hui) 責任感趕赴這一場關(guan) 乎人類命運的文化盛宴。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