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人腦連接互聯網,請慎之又慎!

劉霞 發布時間:2019-05-14 09:45:00來源: 科技日報

  未來某一天,你走在路上,突然餓了,你的大腦中會(hui) 立刻出現附近餐廳的相關(guan) 信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需要利用搜索引擎去查詢,這是因為(wei) 彼時你的大腦已與(yu) 互聯網相連。恍若《黑客帝國》中的情景再現,是不是很酷?

  《黑客帝國》幾乎已成為(wei) 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預言書(shu)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ge) 未來科技就是上述的腦機接口。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腦機接口麵世的時間可能大大早於(yu) 很多人的預期,或許幾十年內(nei) 就能實現。

  而中國自動化學會(hui) 混合智能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複旦大學計算機學院張軍(jun) 平教授則對此持謹慎態度,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腦機互聯還麵臨(lin) 很多技術和倫(lun) 理方麵的問題,在這方麵,人類應該慎之又慎。”

  人腦/雲(yun) 界麵係統:腦與(yu) 腦相連

  美國加州分子製造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撰文稱,這個(ge) 新研究項目名為(wei) “人腦/雲(yun) 界麵係統”,可以將納米機器植入人體(ti) ,實現與(yu) 網絡的實時連接。

  報告資深作者小羅伯特·弗雷塔斯發表聲明說:“這些納米機器人設備可以在人類的脈管係統中識別方向,跨越血腦屏障,在腦細胞之間甚至腦細胞內(nei) 部精確地自動定位。然後,它們(men) 會(hui) 讓加密信息在人腦和基於(yu) 雲(yun) 的超級計算機網絡之間無線傳(chuan) 輸,實時監控大腦狀態並提取數據。”

  “人腦/雲(yun) 界麵係統”這一概念最早由未來學家雷·庫茨韋爾提出。庫茨韋爾還表示,10年內(nei) 計算機會(hui) 像人類一樣聰明。而且,這一概念有可能使人類隻要想到一個(ge) 問題就會(hui) 立刻得到解答,而不是用搜索引擎去查詢。

  報告第一作者努諾·馬丁斯博士在聲明中補充說:“‘人腦/雲(yun) 界麵係統’由神經納米機器人技術調節,可以使個(ge) 體(ti) 有能力在雲(yun) 端即刻獲取人類積累的一切知識,從(cong) 而大幅提高人類的學習(xi) 能力和智力。”

  論文稱,除此之外,該係統還有其他一些潛在應用,包括改善教育、智力、娛樂(le) 、旅行和其他互動體(ti) 驗的能力。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還沒有到準備進行大規模人類試驗的階段,但這項新生技術已經存在,並在較小規模上取得了成功。

  馬丁斯解釋道:“盡管還不是特別先進,但一種實驗性的人類‘腦網’(BrainNet)係統已經完成測試,使不同人腦之間實現了通過雲(yun) 端進行意識驅動的信息交換。”

  據報道,去年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神經學者發明了上述名為(wei) “腦網”的技術,讓三個(ge) 人僅(jin) 憑意識共享內(nei) 心想法,玩“俄羅斯方塊”遊戲。研究小組使用腦電圖記錄來自兩(liang) 個(ge) 人腦的電脈衝(chong) ,並用經顱磁刺激(TMS)將信息傳(chuan) 遞給第三人的大腦。最終,他們(men) 在一個(ge) 界麵中實現了三個(ge) 大腦同時交流協作,高效地處理俄羅斯方塊的排布問題。

  人機融合:實現人類與(yu) 人工智能共生

  其實,人與(yu) 機器相融合這一觀念並不新奇,包括庫茨韋爾在內(nei) 的其他人都有過詳細論述。

  2018年,未來學博士伊恩·皮爾遜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了人類終將長生不老的理論。皮爾遜指出,這不是通過人類的自身軀體(ti) 實現的,而是通過把大腦與(yu) 人形機器人結合實現的。

  皮爾遜在博客中寫(xie) 道:“假設你存夠了錢,也做好了準備,你的大腦可以與(yu) 一台人形機器人相連,用其作為(wei) 自己的身體(ti) ,然後還像從(cong) 前一樣,你還是你,隻是換了一個(ge) 更年輕、高度升級的身體(ti) 。這有可能在2050年左右實現。”

  張軍(jun) 平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如果是保留大腦,並與(yu) 機器相連,來實現人機融合,這也會(hui) 帶來兩(liang) 個(ge) 棘手的問題。一是如何能有效從(cong) 身體(ti) 上剝離大腦,這一點本身就極其困難。二是如果成功了,那也就意味著人類也可以反向通過機器來控製大腦,那如何保證被人機融合的大腦不是處在‘缸中之腦’的虛假環境中呢?”

  美國企業(ye) 家埃隆·馬斯克此前曾對人工智能的潛在危險發出警告。他說,人工智能“是關(guan) 乎人類文明存亡的最根本的風險”。他認為(wei) ,保持與(yu) 機器智能同步的最好辦法,是升級人類智能。

  目前,他最新成立的“神經連接”(Neuralink)公司正在從(cong) 事這方麵的研究。據該公司網站介紹,其正在“開發用於(yu) 連接人類和計算機的超高帶寬的腦機接口,最終實現人類與(yu) 機器的真正融合。”

  在2018年11月的一次采訪中,馬斯克間接提到,“神經連接”公司希望“重新定義(yi) 未來人類的樣子”,幫助人類“實現與(yu) 人工智能的共生”。

  馬斯克相信,這些努力有助於(yu) 通過數字智慧創造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在他看來,數字智慧“將大幅超越生物智慧”。

  倫(lun) 理和技術障礙:不容小覷

  張軍(jun) 平則表示:“人工智能領域容易在獲得一點小成就的前提下,就對未來的發展表現得過於(yu) 樂(le) 觀。前兩(liang) 次人工智能的低穀,與(yu) 這種樂(le) 觀情緒導致對人工智能的過高期望不無關(guan) 係。大腦與(yu) 互聯網相連,還麵臨(lin) 不少技術和倫(lun) 理方麵的障礙。”

  他解釋說:“首先,我們(men) 對人類大腦的理解遠遠不夠。由於(yu) 現有探測設備的局限性,我們(men) 在探索大腦活動的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上仍然不高,因此無法在局部和整體(ti) 之間形成光滑的過渡,也不足以讓我們(men) 形成能充分了解大腦活動和思維的斷言。”

  張軍(jun) 平表示:“此外,若要確保腦機接口不損傷(shang) 人體(ti) ,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依然很多。舉(ju) 例來說,現有的腦機接口設備多是頭戴式的,無法獲得細胞尺寸級的信號控製。而要實現與(yu) 大腦真正意義(yi) 的全連接,我想它的前提應該是換頭術要先成功。那樣才意味著至少我們(men) 能把神經控製通路理解清楚了,然後才能上升到意識層,對高層的智能進行模擬和實現人機融合。總的來說,我們(men) 距離《黑客帝國》中那個(ge) 能實現超高速信息傳(chuan) 送的腦機接口,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