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來華研討量子霍爾現象
6月3日,在北京開幕的第七屆量子霍爾現象國際研討會(hui) 上,諾獎獲得者馮(feng) ·克利欽教授等大咖匯聚,深入研討量子霍爾現象。
量子霍爾效應是量子力學版本的霍爾效應,需要在低溫強磁場的極端條件下才可被觀察到,此時霍爾電阻與(yu) 磁場不再呈現線性關(guan) 係,而出現量子化平台。霍爾效應在1879年被霍爾發現,它定義(yi) 了磁場和感應電壓之間的關(guan) 係。當電流通過一個(ge) 位於(yu) 磁場中的導體(ti) 時,磁場會(hui) 對其中的電子產(chan) 生一個(ge) 橫向作用力,從(cong) 而在導體(ti) 的兩(liang) 端產(chan) 生電壓差。相關(guan) 發現可被用於(yu) 發展新一代低能耗晶體(ti) 管和電子學器件,進而推動信息技術的進步。
此次研討會(hui) 為(wei) 期3天,來自國內(nei) 外8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量子霍爾係統中的相關(guan) 衍生現象,圍繞量子霍爾效應、拓撲物理現象、非阿貝爾統計、激子凝聚、新型量子材料等議題展開對話和交流。
該會(hui) 議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與(yu) 北京大學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和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馮(feng) ·克利欽教授、美國藝術與(yu) 科學院院士伯特蘭(lan) ·霍爾珀林教授作為(wei) 嘉賓出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吉姆·埃森斯登教授和洛倫(lun) ·菲弗教授等來自9個(ge) 國家18所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分別作了特邀報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諾獎得主牽手鄭州大學開展重症藥物研究
日前,德國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獎得主哈特穆特·米歇爾教授與鄭州大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將就重症藥物等醫藥技術開展合作。[詳細] -
本屆諾獎得主“牛”在哪兒?
在收獲的季節,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有讚歎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諾獎,有遺憾中國學者與諾獎失之交臂,還有感歎物理學兩位獲獎人憑借發表在影響因子並不高的期刊上的論文而斬獲諾獎。[詳細]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7月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