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偉大社會革命”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

劉同舫 發布時間:2018-04-04 09:03:00 光明日報

原標題:“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論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邏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重要論斷,標注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曆史方位,明確了新時代的發展目標和崇高使命,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內(nei) 在邏輯。

蘊含著質變和量變的關(guan) 係。 社會(hui) 革命是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yi) 的社會(hui) 革命專(zhuan) 指推動社會(hui) “質變”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階級鬥爭(zheng) 的最高表現,先進階級以革命的形式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實現新舊生產(chan) 方式、社會(hui) 製度的更替。人類社會(hui) 形態更替一般通過激進的政治革命來實現。廣義(yi) 的社會(hui) 革命不僅(jin) 包括政治革命,還包括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徹底改造社會(hui) 的進程;不僅(jin) 包括社會(hui) 形態更替的“質變”,也包括維護新生政權、鞏固社會(hui) 形態的持續“量變”。寬泛意義(yi) 上,凡是構成社會(hui) 有機體(ti) 的政治、經濟、技術、製度等各種要素出現的重大變革,都可稱之為(wei) 社會(hui) 革命。曆史上曾經出現的“產(chan) 業(ye) 革命”和“新技術革命”,方興(xing) 未艾的“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中國的改革開放等,都屬於(yu) 社會(hui) 革命的範疇。

在中國革命史上,新民主主義(yi) 革命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緊密相連,分別表征了狹義(yi) 的和廣義(yi) 的社會(hui) 革命。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和奪取政權為(wei) 目的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在1949年無產(chan) 階級革命政權建立之後業(ye) 已完成,而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朝著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偉(wei) 大目標奮進的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仍在進行當中。近代中國獨特的國情使得中國社會(hui) 發展並沒有遵循早期馬克思主義(yi) 所設想的封建社會(hui) —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循序漸進模式,而是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勝利後,通過社會(hui) 主義(yi) 三大改造的短暫過渡,跨越了資本主義(yi) 的“卡夫丁峽穀”,直接從(cong)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盡管新生的社會(hui) 在上層建築上跨越了資本主義(yi) 階段,但作為(wei) 經濟基礎的生產(chan) 力發展依然要補足功課。鄧小平同誌曾明確指出:“革命是要搞階級鬥爭(zheng) ,但革命不隻是搞階級鬥爭(zheng) 。生產(chan) 力方麵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cong) 曆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這就將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建立後一係列建設和發展曆程科學地納入到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曆史譜係。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繼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創造出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生產(chan) 力,使社會(hui) 主義(yi) 的經濟基礎與(yu) 上層建築在快速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最終為(wei) 超越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進入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積蓄力量,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時代任務。

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質變和量變關(guan) 係原理來看,中國社會(hui) 革命的發展階段和目標實現體(ti) 現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guan) 係。通過新民主主義(yi) 階段社會(hui) 革命的量的積累,真正完成了反對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和官僚資本主義(yi) 的任務,達到了無產(chan) 階級掌握全國範圍內(nei) 革命政權的目標,占據統治地位的新階級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麵貌來改造社會(hui) ”;中國社會(hui) 的性質發生了質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進入到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為(wei) 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掃清了障礙。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立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成果之上,是一個(ge) 既包含“質變”又包含“量變”,表現為(wei) “質變—量變”的曆史曆程。在落後的社會(hui) 中率先建立起先進的社會(hui) 主義(yi) 上層建築,推動具有過渡性質的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步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是社會(hui) 形態的“質變”,而隨之而來的“量變”則是穩定這一“質變”不可或缺的必要補充。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實施改革開放,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是鞏固新生的無產(chan) 階級政權,維護新生的社會(hui) 主義(yi) 形態應有的題中之義(yi)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階段性“量變成果”。正是在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不懈探索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社會(hui) 才能實現整體(ti) 躍遷,進入一個(ge) 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無疑是“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成果”。同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本身也是一場具有新的內(nei) 涵和任務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它應當在繼承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前期成果的基礎上,承擔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未竟事業(ye) ,繼續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主體(ti) 需求,最終將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的崇高理想轉化為(wei) 客觀現實。因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也是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繼續,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進程中的重要發展階段。

蘊含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guan) 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nei) 容。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矛盾貫穿於(yu) 一切事物的發展始終,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作為(wei) 推動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矛盾,貫穿於(yu) 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始終,並在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我們(men) 通常以定義(yi) 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方式來總結提煉階段性特點)。社會(hui) 革命產(chan) 生的根源在於(yu) 基本矛盾的作用,是基本矛盾發展的普遍結果和必然要求。當舊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嚴(yan) 重阻礙生產(chan) 力的發展,舊的上層建築不再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甚至阻撓社會(hui) 進步時,就將激化社會(hui) 矛盾,進而引發社會(hui) 革命。開展社會(hui) 革命的目的就在於(yu) 化解社會(hui) 矛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論,內(nei) 蘊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深層關(guan) 係。其一,就矛盾的普遍性而言,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之間的基本矛盾將貫穿於(yu) 整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階段。矛盾的普遍性決(jue) 定了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在性質上的一貫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個(ge) 具體(ti) 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同樣存在著矛盾,而為(wei) 化解矛盾進行的社會(hui) 革命必然帶有鮮明的社會(hui) 主義(yi) 屬性,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就矛盾的特殊性而言,基本矛盾在社會(hui) 主義(yi) 各個(ge) 發展階段將表現為(wei) 不同的主要矛盾。隻有當上一階段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jue) 後,下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才會(hui) 浮出水麵。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開展了一場關(guan) 於(yu) 發展生產(chan) 力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並通過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使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得到長足進步。

在化解主要矛盾的過程中,中國社會(hui) 徹底擺脫了貧困落後的麵貌,實現了向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跨越。因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並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的終點。我國在發展中產(chan) 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漸成為(wei) 影響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問題。鑒於(yu) 此,黨(dang) 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奪取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偉(wei) 大勝利的總目標,必然要依靠各個(ge) 階段性的勝利來實現。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也是“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繼續”。新時代的社會(hui) 革命任務,就是要圍繞主要矛盾開展重點攻關(guan)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人民對於(yu) 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蘊含著理論和現實的關(guan) 係。 理論聯係實際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ti) 實踐相結合原則的總體(ti) 概括。在中國近代史上,革命理論與(yu) 具體(ti) 國情的脫節一度使社會(hui) 革命走進了“死胡同”。鴉片戰爭(zheng) 開啟了近代中國的苦難史,在一片“強國保種”“救亡圖存”的聲浪中,西方世界的社會(hui) 革命模式成為(wei) 誌士仁人心目中的“救世福音”。以西方社會(hui) 革命為(wei) 模板,資產(chan) 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等粉墨登場,結果卻總是事與(yu) 願違。近代曆史已經證明,在一個(ge) 由帝國主義(yi) 、封建主義(yi) 、官僚資本主義(yi) 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任何對西方社會(hui) 發展道路的機械模仿和生搬硬套都無補於(yu) 事,資本主義(yi) 在中國走不通。隻有立足於(yu) 中國的具體(ti) 國情,才能尋找到最適合中國社會(hui) 的革命理論,找到真正適合中華民族的發展道路。

成功的社會(hui) 革命不僅(jin) 需要偉(wei) 大理論的指引,而且需要與(yu) 革命現實有機結合。正當中國人民在救亡道路上四處碰壁、不得其法之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不僅(jin) 鑿開了資本主義(yi) 世界的封閉鏈條,也驚醒了當時一批沉浸於(yu) 資本主義(yi) 幻夢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工人階級的結合,誕生了偉(wei) 大的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誕生之日起,中國社會(hui) 革命就不再是對西方社會(hui) 革命的機械模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認為(wei) ,隻有認清我國的社會(hui) 現實,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革命——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才能建立一個(ge) 新中國;也隻有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革命,才能發展新中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以實事求是作為(wei) 思想路線的核心,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具體(ti) 國情相結合,先後誕生了毛澤東(dong) 思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等重要思想成果,帶領人民群眾(zhong) 取得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勝利,開展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引領中華民族在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道路上大步邁進,朝著共產(chan) 主義(yi) 的崇高理想不斷進發。

在新時代條件下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必然要求繼續發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不斷推動理論與(yu) 現實的結合。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中國社會(hui) 革命現實結合產(chan) 生的又一次曆史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dang) 和人民集體(ti) 智慧的結晶。它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ti) 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對新時代條件下經濟、政治、文化、法治、軍(jun) 事、外交等社會(hui) 發展的各方麵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為(wei) 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是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先進政黨(dang) 、先進理念、先進階級和先進道路結合誕生的偉(wei) 大成果,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偉(wei) 大勝利的理論武器,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論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yi) 唯物論、辯證法的理論邏輯。“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站在曆史發展的新起點上,不僅(jin) 要點檢行囊、總結經驗,更應當堅定理想、腳踏實地,朝著共產(chan) 主義(yi) 的方向繼續前行。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核心任務,不斷深化生產(chan) 關(guan) 係領域的改革,推動社會(hui) 革命向縱深發展,打響打好新時代的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攻堅戰,在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中譜寫(xie) 華美篇章。

(作者:劉同舫,係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zhuan) 家)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