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近代文人社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袁誌成 發布時間:2018-05-07 08:47:00 光明網

【研究心得】

作者:袁誌成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人結社與(yu) 晚清民國文學的曆史轉換”負責人、湖南城市學院教授)

我國近代社會(hui) 風雲(yun) 變幻莫測。在易代鼎革之際,舊式文人仍然表現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執著與(yu) 堅守。共同的文化心理驅使舊式文人紛紛抱團結社、吟詩填詞,一時蔚然成風。據統計,近代先後湧現出二百多個(ge) 文人社團,其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而且開辟了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新途徑,對當代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頗有啟發意義(yi) 。

舊式文人麵對來勢洶洶的新文化、新文學以及西方文化,有意向新文化、西方文化影響相對薄弱的地域文化拓展,在濃鬱的鄉(xiang) 邦文化中通過編纂整理先賢文集、吟詠曆史與(yu) 先賢事跡,堅守傳(chuan) 統文化。近代文社成員往往以編纂地域文學總集為(wei) 手段,延續文化傳(chuan) 統。道光二十九年(1849),越台詞社重要成員許玉彬、沈世良合輯的《粵東(dong) 詞鈔》,所錄詞人多為(wei) 越台詞社成員,如黃位清、梁梅、黃培芳、張維屏、吳蘭(lan) 修、黃子高、儀(yi) 克中、熊景星、陳澧、譚瑩、範如鬆、潘恕、沈化傑等。在後世學人看來,許、沈二人的這種“蒐羅”“甄綜”頗有追根溯源、厘定序列的意味。光宣年間,雲(yun) 南許印芳與(yu) 袁景伊、朱在勤等在石屏結如蘭(lan) 詩社。結社前後,許印芳編選了《滇詩重光集》。該書(shu) 是繼袁文揆《滇南詩略》、黃琮《滇詩嗣音集》之後又一部雲(yun) 南地方詩歌總集,收錄道光至光緒年間數十位雲(yun) 南詩人詩作,對於(yu) 彌補袁、黃二書(shu) 之闕,完善並勾勒晚清雲(yun) 南詩歌史頗有價(jia) 值。民初,寓居東(dong) 北的福建詩人林傳(chuan) 甲依據梅花詩社、塞鴻詩社、鬆江詩社、花江九老會(hui) 、龍城詩社、鬆濱吟社、奎社、清明詩社、商山詩社等詩社社課輯有《龍江詩選》,為(wei) 黑龍江珍貴的地域詩選,部分詩社賴此以傳(chuan) 。浙江寧波棠蔭詩社的梁錫瓚利用家中藏書(shu) ,協助其父編纂《續甬上耆舊詩》時,仿元好問《論詩絕句》,作《讀續甬上耆舊詩》,品評張煌言、黃宗羲、萬(wan) 斯同等八十位寧波籍文人或旅居寧波文人,可謂寧波地域文學批評的珍貴文獻。近代文社成員編纂地域文學總集,體(ti) 現了文社成員對鄉(xiang) 賢前輩文學創作的認同,亦是直接對傳(chuan) 統文化文學的傳(chuan) 承。

近代文人社團在吟詩賦詞時有意選擇地域先賢、節日和曆史名人作為(wei) 吟詠對象,遵古製以承傳(chuan) 統。江蘇宜興(xing) 的白雪詞社徐致章《滿江紅·吊五人墓》、蔣兆蘭(lan) 《減字木蘭(lan) 花·題延陵季子墓》、程適《徵招·謁玄墓》、儲(chu) 鳳瀛《蘇幕遮·範墳》、儲(chu) 蘊華《殢人嬌·真孃墓》等詞作借吟詠本地先賢以抒懷。蔣兆蘭(lan) 與(yu) 程適的《八聲甘州·訪徐竹逸先生願息齋故址》表達了對鄉(xiang) 賢徐喈鳳的景仰之情,重新喚起了人們(men) 對這位前輩著名詞人的懷念。須社社員以月泉吟社、汐社等曆史上著名的遺民社團自比,常選擇傳(chuan) 統節日如立冬、人日、花朝、清明、寒食、重九等予以集會(hui) ,表達他們(men) 對生活傳(chuan) 統的繼承。另外,須社成員亦常借古代名人生日集會(hui) ,如東(dong) 坡生日和納蘭(lan) 性德生日,吟詠曆史名人,緬懷名人名家,同時傳(chuan) 承他們(men) 的文化精髓。在社集形式方麵,近代文人社團喜仿古製,或在社團名稱方麵取古名,或在社課時擬古人歌唱之法即興(xing) 唱和,或保留古製,不加圈點,或輪流做東(dong) ,吟詩填詞。

近代文人結社有一個(ge) 明顯傾(qing) 向,即由傳(chuan) 統師友型文人結社向大學師生結社轉變。這一變化既擴大了傳(chuan) 統文化宣傳(chuan) 的陣地,也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培育了大量生力軍(jun) 。近代師友唱和型文社的社員之間存在某種師友關(guan) 係,往往以師長為(wei) 文社領袖,或同鄉(xiang) ,或同年,或興(xing) 趣愛好趨同、文學主張接近,時機成熟則聚會(hui) 結社,如鷗隱詞社、榕社等。隨著新式學堂興(xing) 起,大學師生結社改變了以往傳(chuan) 統師友型文人社團的封閉而更顯開放包容,較具代表性的有東(dong) 南大學的潛社、中央大學的梅社、河南大學的夷門詞社、上海正風文學院的因社、金陵大學的正聲詩詞社,以及杭州之江大學的之江詩社等,為(wei) 當代文學舊體(ti) 詩詞的傳(chuan) 承培養(yang) 了一大批學者。其中成立於(yu) 民國十五年東(dong) 南大學師生組織的潛社對後世影響較大,其成員盧前(中央大學)、唐圭璋(南京師範大學)、王季思(中山大學)、沈祖棻(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任二北(揚州大學)、張世祿(複旦大學)、馮(feng) 國瑞(蘭(lan) 州大學)等,新中國成立後在高校從(cong) 事中國文學史等課程的教學與(yu) 研究,成為(wei) 當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代表人物。

近代傳(chuan) 媒的出現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甚深,對文人社團的組織結構、成員成分以及傳(chuan) 播方式等亦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家族吟詠型、師友唱和型、地緣紐帶型、官員同僚酬唱型等文人社團成員之間交流頻繁,但因為(wei) 傳(chuan) 播途徑的限製,其影響範圍常局限於(yu) 一時一地。至近代,部分文人社團有自己的報刊陣地,特意在報刊刊登結社課詩的信息,定期發布題目、收集文稿,將眾(zhong) 多文人的作品結集出版,從(cong) 而形成報刊紐結型文人社團。比如,四川醒舊詩文社主要依靠《射南新報》吸納社友,社課亦多刊於(yu) 該報,上海麗(li) 則吟社則依托《國魂報》開展相關(guan) 工作。希社、春暉社、梁園詩社、東(dong) 社、虞社等也紛紛通過報刊結社課詩,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報刊紐結型文人社團雖然不在同一創作場域,但因報刊本身的影響,其社團成員往往規模龐大,古典詩詞的傳(chuan) 播亦迅速而廣泛,這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擴大了宣傳(chuan) 陣地,開辟了新的傳(chuan) 播方式與(yu) 路徑。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2日 11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