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中國道路中國夢:點亮望向遠方的目光

孫 超 發布時間:2018-05-14 08:44:00 人民日報

有一篇名為(wei) 《鄉(xiang) 村教師》的科幻名作,講述了人類教師在“兩(liang) 代生命體(ti) ”之間傳(chuan) 遞知識的獨特作用,令很多人為(wei) 之動容。而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就有這樣一位鄉(xiang) 村教師,用長達38年的堅守,成為(wei) 幾個(ge) 村莊兩(liang) 代人的啟蒙者和傳(chuan) 道人。

她叫支月英。38年前,19歲的她來到當時澡下鎮的泥洋村小學,成了一名鄉(xiang) 村教師。學校山高路遠,開學的時候,孩子們(men) 的課本都需要她用扁擔挑上山。有時學校窗玻璃破了,從(cong) 鎮裏買(mai) 新的來,用摩托車馱到半路上就會(hui) 被顛碎,隻能用塑料布來遮風擋雨。30多年,支月英換了好幾輛摩托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了她來回奔波的常態。

她也曾動搖過、遲疑過,想著要離開這裏。但看著一個(ge) 個(ge) 樸實天真的孩子和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她就變得無比堅定。“城裏的孩子有人教,山裏的孩子們(men) 也要有人教。”正是因為(wei) 這樣的執著,支月英不僅(jin) 給在學校的孩子們(men) 上好課,還家家戶戶走訪,把輟學的孩子勸回學校。村民們(men) 漸漸地發現,這個(ge) 小姑娘並不隻是來這裏“轉一圈就走”,是真的把孩子們(men) 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村民們(men) 和她成為(wei) 好鄰居、好朋友,她也成了山上的“孩子王”。

在采訪中,我曾嚐試挖掘支月英的為(wei) 難,聽她傾(qing) 訴這些年的苦痛。但沒想到,她身上洋溢著的更多的卻是幸福感。“山花開了,總有孩子給我采來最香的一束;山果熟了,總有孩子給我帶來最甜的一捧。”這是支月英曾經含著熱淚寫(xie) 下的文字,孩子們(men) 對她的愛讓她感動。正如她所說,“當看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當學有所成的孩子回鄉(xiang) 看我,我心裏無比舒坦、無比幸福”。堅持夢想難免會(hui) 有疲憊的時候,但傳(chuan) 遞夢想卻能讓人更加幸福。

像支月英一樣,將時光和年華致力於(yu) 播撒夢想的人其實並不少。如海南萬(wan) 寧苗村的“三語”老師盤學秀,誓言“我願意做一把梯子,幫助學生看見更遠的地方”;像貴州烏(wu) 蒙山區裏梁俊和孩子們(men) 的歌聲,“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他們(men) 不僅(jin) 是紮根於(yu) 貧瘠的大山,更是在深耕夢想的沃土。“努力讓每個(ge) 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這是他們(men) 對山區孩子孜孜以求的心願,也是全社會(hui) 齊心協力的目標。

傳(chuan) 遞夢想的意義(yi) 不止於(yu) 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扶貧要同扶智、扶誌結合起來。智和誌就是內(nei) 力、內(nei) 因。可以說,正是像支月英這樣甘於(yu) 奉獻的燭光,點亮了山區人們(men) 望向遠方的目光。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隻有讓知識流淌進成長的心靈,才能迸發強大的奮鬥力量和不竭的發展動能。

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的支月英帶去了很多建議,增加教師教齡津貼、加大對偏遠農(nong) 村學校的政策傾(qing) 斜、完善農(nong) 村教師培養(yang) ……給貧窮帶去希望,為(wei) 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大山女兒(er) ”的夢想還在延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1日 05 版)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