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其實是“店大欺客”的一種表現。這個(ge) “大”,要麽(me) 是“體(ti) 量大”,要麽(me) 是“架子大”,認為(wei) “用戶忠誠度”足夠高,該有的服務就開始縮水。“殺熟”傷(shang) 了老客戶的心,也傷(shang) 了平台未來的發展機遇
近期,在線差旅、交通出行、在線票務、視頻網站、網絡購物等諸多網絡平台企業(ye) 紛紛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wei) ——購買(mai) 同樣的產(chan) 品或服務,老客戶反而要比新客戶花錢更多。對此,有平台表示“價(jia) 差可能由於(yu) 日期、支付方式、供應商等的不同而導致”;有平台回應“不允許價(jia) 格歧視,價(jia) 格不會(hui) 因人、設備、手機係統不同而不同”。這些回應貌似有理,但與(yu) 消費者的體(ti) 驗並不一致。一些平台利用大數據“殺熟”,是不少消費者曾經遭遇過的事實。
做生意講究以誠相待,無論是老熟客還是新朋友,都應該盡可能提供優(you) 質服務。尤其是對老熟客,買(mai) 賣雙方好不容易互相了解、建立信任,更應該用心嗬護。而大數據“殺熟”,意味著熟客竟然要支付本不應該承受的更高價(jia) 格。這說明某些商家為(wei) 了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有意“消費”消費者的忠誠度。
“殺熟”不是新事物,並非線上獨有,在線下也很常見。以到餐廳吃飯為(wei) 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飲店就餐,與(yu) 店主、夥(huo) 計熟悉後,久而久之,反而會(hui) 出現被怠慢現象:點完菜呼叫下單,服務員卻遲遲不來;結賬時想要個(ge) 折扣,往往也並不容易。這是因為(wei) 店主清楚,你已習(xi) 慣了來此就餐,服務隨意些也沒關(guan) 係。反觀招待新客,為(wei) 了給客人留下個(ge) 好印象,店裏從(cong) 上到下格外殷勤,不敢怠慢。
在“互聯網+”消費環境中,“殺熟”發生更頻繁、實現更容易,其背後是電商營銷“千人千麵”技術在起推手作用。平台方會(hui) 根據搜集到的用戶個(ge) 人資料、購買(mai) 習(xi) 慣等行為(wei) 信息,通過大數據模型建立用戶畫像,然後根據畫像給不同用戶推薦相應的產(chan) 品、服務和定價(jia) ,實行區別化的價(jia) 格營銷策略。說到底,用戶相當於(yu) 被大數據算法給“算計”了,消費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正當合法權益也受到侵害。
無論線上線下,“殺熟”其實是“店大欺客”的一種表現。這個(ge) “大”,要麽(me) 是“體(ti) 量大”,仗著在行業(ye) 中占據的市場支配地位,產(chan) 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麽(me) 是“架子大”,認為(wei) “用戶忠誠度”足夠高,導致該有的服務開始縮水。
相較於(yu) 線下“殺熟”,線上“殺熟”的隱蔽性更強、投訴維權更難。在網絡消費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這些未公開規則的新老客戶“差別定價(jia) ”套路,給消費者帶來的傷(shang) 害更大:“殺熟”,不但坑了消費者的真金白銀,還容易泄露個(ge) 人信息,已引起消費者高度關(guan) 注。大數據“殺熟”,傷(shang) 了老客戶的心,也傷(shang) 了平台未來的發展機遇。如果消費者發覺被平台“殺熟”,很可能在以後的消費中棄之不用,轉投別家。對平台而言,雖然通過“殺熟”獲得了一時之利,卻因此失去一群老客戶。其付出的代價(jia) ,遠比一次“殺熟”的收益高得多。
治理大數據“殺熟”等各種“店大欺客”行為(wei) ,監管部門理應加強相關(guan) 立法工作,堵住監管漏洞,提高違法成本;平台應堅持“以用戶為(wei) 核心”的互聯網思維,用更多優(you) 質服務吸引用戶,並且在對大數據進行商業(ye) 開發時,築牢安全保護的防火牆,加寬隱私保護的屏障,不能觸碰法律底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大數據交易:產業創新與政策回應
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智庫不負重托、蓬勃向上;已經到來的2018年,新型智庫的新氣象新作為值得期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