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xiang) 村之聲《三農(nong) 中國》報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句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年來多次強調並有一係列高瞻遠矚的論述。而這種氣象闊大的人才觀早在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時就已經逐漸形成了。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xi) 近平同誌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shu) 記和書(shu) 記,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時間裏,他製定了家喻戶曉的“人才九條”,為(wei) 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儲(chu) 備了雄厚的攻堅力量。30多年過去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初心未變,他提出,要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ang)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而這種思想,也指引著我國農(nong) 業(ye) 朝著更加科技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下午2點,在蘋樂(le) 麵粉機械集團的加工廠裏機器轟鳴,90後研發工程師張保偉(wei) 正和同事們(men) 忙碌著。張保偉(wei) 畢業(ye) 於(yu) 河南工業(ye) 大學,今年28歲了。大四下半學期,他就來到蘋樂(le) 麵粉機械集團實習(xi) 工作了。雖然走起路來蹦蹦跳跳,還像個(ge) 在校生,但說起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張保偉(wei) 卻頭頭是道:
張保偉(wei) :來到這個(ge) 企業(ye) ,首先是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對口,我在大學學的理論知識都能得到鍛煉。對於(yu) 自身來說,自己的能力逐步升高,感覺對個(ge) 人發展挺有利的。
張保偉(wei) 所在的蘋樂(le) 麵粉機械集團位於(yu) 河北省正定縣,是一家專(zhuan) 門生產(chan) 麵粉加工機械的公司。現如今,這裏的研發技術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位居前列。發展技術需要人才的支持,正是因為(wei) 這個(ge) 原因,集團為(wei) 來到這裏的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像張保偉(wei) 這樣的應屆畢業(ye) 生,一旦參加工作,企業(ye) 就會(hui) 為(wei) 他們(men) 準備住房,解決(jue) 他們(men) “留下來”的後顧之憂。
張保偉(wei) :大學生畢業(ye) 之後首先考慮的就是住房。這個(ge) 企業(ye) 有住房福利待遇,會(hui) 提供在縣城或者市區的住房。所以住房方麵沒有後顧之憂。自己也能在這裏沉下心來。
蘋樂(le) 麵粉機械加工廠
尊重人才,方能發展,這是蘋樂(le) 集團一直讚許的信條。這樣的道理,蘋樂(le) 集團董事長李建軍(jun) 早在開廠的時候就有所耳聞了。1983年,他的事業(ye) 才剛剛起步,有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報道,名為(wei) 《正定縣為(wei) 有誌之士敞開大門》,裏麵說,凡是來正定的科技人員,都可以享受9個(ge) 待遇,比如每搞成一個(ge) 項目,利潤按比例分成或付一次性總報酬;為(wei) 調入人才建“人才樓”“招賢館”等。這種大膽招攬人才的做法,讓他很受震動,也促成他來到正定這個(ge) 不知名的小縣城創業(ye) 。這則報道真正的起草者,正是時任正定縣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
李建軍(jun) :我覺得那個(ge) 時候國內(nei) 有這種思想人恐怕很少,當時這個(ge) 政策吸引了不少人才到這裏來。這篇報道寫(xie) 得非常清楚,我覺得當時這個(ge) 思想非常先進。
當年的河北日報
有了好的發展環境,李建軍(jun) 的麵粉機械工廠發展很快。發展中,他嚐到了人才引進的甜頭,更把引進人才作為(wei) 企業(ye) 發展的重要手段。現在,他已經和鄭州糧食學院簽訂了協議,製定了培養(yang) 計劃,讓學院的學生來他的企業(ye) 學習(xi) 、實習(xi) 、就業(ye) 。對於(yu) 願意來到企業(ye) 的人才,總是給予最好的發展平台。
李建軍(jun) :學生們(men) 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一是能就業(ye) ,二是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給他們(men) 待遇稍微高點,給點住房各方麵的優(you) 惠補貼,這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他們(men) 能幹的事,就能發揮自身的作用。人家在企業(ye) 裏工作能看到自己有前途,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這是企業(ye) 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一點,不單純是優(you) 厚的待遇,待遇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視人才、優(you) 待人才的做法,為(wei) 蘋樂(le) 集團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蘋樂(le) 集團的隻是以習(xi) 近平人才觀為(wei) 指引,重視農(nong) 村人才隊伍引進的一個(ge) 案例。受益於(yu) 習(xi) 近平人才觀的又何止蘋樂(le) 集團一個(ge) 企業(ye) 。
1983年,正定籍學生祁立廣正在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上學,一封家鄉(xiang) 縣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寫(xie) 給同學們(men) 的信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回憶起當年,祁立廣仍然感覺心潮澎湃。
祁立廣:我當時在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學習(xi) ,有51名正定籍的同學,總書(shu) 記聽說以後就給我們(men) 寫(xie) 信,鼓勵我們(men) 刻苦學習(xi) ,建設祖國、建設家鄉(xiang) ,也是在總書(shu) 記的感召下,畢業(ye) 以後我回到了正定。回來以後我一直在基層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工作,不敢說自己有多少貢獻,但能起一些帶動作用。
彈指一揮間,30多年過去了,祁立廣對於(yu) 自己當年的選擇有著掩飾不住的自信和自豪。因為(wei) 第一批人才的回歸,確實為(wei) 正定的農(nong) 業(ye) 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
中國青年報刊登《習(xi) 近平同誌給河北農(nong) 大正定籍同學的信》
現在,已經成為(wei) 了正定縣農(nong) 工委副書(shu) 記的祁立廣總是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而對於(yu) 農(nong)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和教育,他也格外重視。
在正定縣燕雲(yun) 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社長黃永強圍在機器旁邊,和前來討教的同行討論桑茶加工。在當地,黃永強種植桑樹和加工桑茶的手藝很是出名,隻要說起和桑樹有關(guan) 的一切,他總是說的停不下來。
黃永強:這個(ge) 芽可以做菜,也可以做茶,葉子也能做茶,割了以後還可以做成飼料,喂雞喂豬。
別看現在黃永強說的頭頭是道,但就在5年前,對於(yu) 桑樹的種植和加工,他還算半個(ge) 門外漢。這兩(liang) 年,他參加了正定縣舉(ju) 辦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專(zhuan) 門針對桑產(chan) 業(ye) 進行深入學習(xi) 。
黃永強:每次上課都是學習(xi) 和現場觀摩共同進行,先講一些知識,然後到現場,看這種產(chan) 業(ye) 會(hui) 有什麽(me) 效果?再比如農(nong) 機,舉(ju) 個(ge) 例子介紹花生收割機,整體(ti) 收獲效果會(hui) 怎麽(me) 樣?和人工對比有什麽(me) 就是先進之處,這樣進行教育。我感覺主要的亮點在這。
黃永強和他的桑樹田
從(cong) 2016年至今,黃永強已經參加了3次培訓,每次他都感覺受益良多。在培訓課程上,他學到了更多的市場知識,也開始試著發展桑茶加工,沒想到效益十分明顯。
黃永強:我們(men) 當時隻知道種植桑樹,做飼料,後來才知道,用桑葉能做很多,比如做菜、做茶,然後果實還能加工成飲品和酒之類的,後續的產(chan) 品也特別多。這一塊做起來以後,效益翻了一番。
自己的生意做好了,黃永強也沒有忘記幫助身邊的人。現在,他也加入到了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的宣傳(chuan) 當中,不僅(jin) 對自己的同行有問必答,還開辦了小型的培訓課堂,幫助大家認識農(nong) 業(ye) 機械,使用農(nong) 業(ye) 機械。
黃永強:現在農(nong) 民也有接受新鮮技術和知識的意識了,培訓課來的人比較多。因為(wei) 很多東(dong) 西你想不到,有人給說說思路,再看一下實物,思路可能就更通了。
30多年前,習(xi) 近平廣招人才的一段佳話,如今成為(wei) 了正定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永動力。正如正定縣農(nong) 工委副書(shu) 記祁立廣所說,這些正在學習(xi) 、正在培養(yang) 的新鮮“三農(nong) ”人才,將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的強大後備力量。
祁立廣:按照總書(shu) 記的思路,我們(men) 縣委縣政府對人才一直非常重視,特別是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方麵,現在培養(yang) 了好多農(nong) 村優(you) 秀青年,這些青年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都要發揮很大的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說過,“人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應該把人才的開發視為(wei) 戰略重點來抓。沒有人才,民不能富,縣不能強”。中共中央黨(dang) 校教授辛鳴認為(we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三農(nong) ”人才觀,在當今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大背景下尤為(wei) 重要。
辛鳴:早在上個(ge) 世紀80年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正定的時候,他就意識到,要想實現“三農(nong) ”工作的整體(ti) 突破,一定要在“人”上做文章。所以他當年在正定提出了“人才九條”,“人才九條”裏邊很重要的內(nei) 容,是要為(wei) 正定各個(ge) 領域,當然也包括農(nong) 業(ye) 領域吸納人才,集聚人才。
記者韓曉采訪中共中央黨(dang) 校教授辛鳴
記者:辛教授,您認為(wei) 人才為(wei) 什麽(me)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三農(nong) ”思想中占據如此高的地位呢?
辛鳴:現代農(nong) 業(ye) 要求人才高度的集聚。“三農(nong) ”人才,固然包括懂農(nong) 業(ye) 、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民的專(zhuan) 業(ye) 人才,也要把中國社會(hui) 的農(nong) 民都培養(yang) 成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要做到讓農(nong) 民都成為(wei) 人才,這是如今應該下大力氣去做的,是戰略重點的轉移。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用現代文明觀念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方案,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更高。如何在工業(ye) 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起來,需要大智慧、大創造,要靠高精尖人才,也要靠千千萬(wan) 萬(wan) 的農(nong) 民自己成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有用之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思想的力量——深刻變化看“三農”|深化改革促發展
中國鄉村之聲推出特別策劃《思想的力量——深刻變化看“三農”》,學習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探訪在習近平“三農”思想指引下,我國“三農”事業的生動實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