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並將其寫(xie) 入黨(dang) 章,這是新時代開啟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戰略安排。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把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擺在優(you) 先位置,並強調要尊重廣大農(nong) 民意願,激發廣大農(nong) 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讓廣大農(nong) 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xi) 總書(shu) 記的指示充分表明,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要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體(ti) ,要讓農(nong) 民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人。
不容置疑,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將為(wei) 農(nong) 村帶來資本、技術、智力等各類要素和資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將加快推進,但“資本下鄉(xiang) ,排擠老鄉(xiang) ”的事情在現實中卻時有發生。我們(men) 經常看到的是,在同一個(ge) 鄉(xiang) 村,一邊是企業(ye) 下鄉(xiang) 大規模流轉土地從(cong) 事現代化生產(chan) 經營,如火如荼;一邊是農(nong) 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化”“老齡化”依舊,農(nong) 業(ye) 現代化與(yu) 當地農(nong) 戶脫離脫節的情況較為(wei) 嚴(yan) 峻。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小農(nong) 經濟有機銜接的問題不容忽視。從(cong) 我國的基本國情看,農(nong) 戶經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曆史性存在。2017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為(wei) 58.52%,農(nong) 村常住人口約5.8億(yi) ,這是一個(ge) 很龐大的數字,比美國和日本人口的總和還要多。據測算,未來即使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80%的發達國家水平,還有近2.25億(yi) 農(nong) 民留在農(nong) 村。同時,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農(nong) 情,決(jue) 定了戶均不足半公頃的土地還將成為(wei) 這部分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生計來源。所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同時,要通過提升能力、組織聯合、拓展服務、開拓功能、抵禦風險等途徑,千方百計讓廣大農(nong) 民共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成果,讓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在動力。
加強技能培訓,提升農(nong) 民能力素質。要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扶持農(nong) 民,通過開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訓、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職業(ye) 教育、成人教育、農(nong) 民夜校等方式,對農(nong) 民進行科技知識、技能培養(yang) 、法律谘詢、市場營銷等各類培訓,提升農(nong) 民素質,把農(nong) 戶生產(chan) 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
發展聯合合作,提高農(nong) 民組織程度。引導農(nong) 民成立或加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完善合作機製,提升農(nong) 民組織化程度,使之通過合作與(yu) 聯合獲得更強的競爭(zheng) 力和更高的收益。鼓勵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與(yu) 農(nong) 民建立利益連接機製,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nong) 民合理分享產(chan) 業(ye) 鏈增值收益。
開展多樣服務,促進市場有效對接。要培育各類專(zhuan) 業(ye) 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幫助農(nong) 民節本增效,解決(jue) 好農(nong) 民依靠自身力量辦不到、辦不了的問題。支持各類服務組織開展協同合作,搭建合作服務、利益共贏的服務共同體(ti) 。注重發揮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帶動作用,有效引導消費與(yu) 需求,幫助農(nong) 民對接市場。
開拓農(nong) 業(ye) 功能,拓寬農(nong) 民增收渠道。鼓勵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搭建平台,引導農(nong) 民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模式,參與(yu)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鼓勵和扶持農(nong) 民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體(ti) 驗農(nong) 業(ye) 、定製農(nong) 業(ye) ,提高產(chan) 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
完善支持政策,提升農(nong) 民風險抗性。通過完善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政策,推動更多的支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向農(nong) 民傾(qing) 斜。創新服務於(yu) 農(nong) 民的金融產(chan) 品、信貸工具、保險服務。加大改革力度,盤活農(nong) 民的土地、房屋、生產(chan) 資料等財產(chan) 權利,有效提升農(nong) 民的抗風險能力。
習(xi) 總書(shu) 記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ang) 親(qin) 們(men) 是哭還是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國人民都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有了新的期盼。但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不論農(nong) 業(ye) 多麽(me) 現代化,不管農(nong) 村多具吸引力,隻有億(yi) 萬(wan) 農(nong) 民的笑臉才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初心與(yu) 歸宿。(作者譚智心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