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評論員觀察: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力求突破

呂曉勳 發布時間:2018-07-18 08:43:00 人民日報

科技創新的賽場上,不跑是落後,跑得慢了也是落後,迎頭趕上、奮起直追,是我們(men) 的必然選擇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為(wei) 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論及提高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堅定信心,奮起直追,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提高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這件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茲(zi) 在茲(zi) 的事情,代表著我們(men) 這個(ge) 國家今天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快步邁向現代化強國的中國,正行進在切換發展動力的關(guan) 鍵拐點。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學習(xi) 、引進、消化、吸收,大大增強了我們(men) 在眾(zhong) 多領域的科技能力。從(cong) 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器等日用品,到移動電話、個(ge) 人電腦、互聯網應用等信息工具,從(cong) 鋼鐵、石化、建築材料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到量子通信、載人航天、分子生物學等尖端技術,隨著國家、社會(hui) 、企業(ye) 等層麵不間斷的投入,中國人在科技創新方麵的自信在逐漸增強。在某些重要關(guan) 節點上,我們(men) 快速突破的能力令國人自豪,令國外同行驚歎。

但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像種莊稼,有投入就幾乎肯定有產(chan) 出。拋開基礎研究巨大的不確定性不談,即使是在他國已經走通的工程技術領域,很多關(guan) 鍵點也是不容易攻克的。有科技人員提到,核電站中有一種控製棒,采取無縫焊接製成,眾(zhong) 多工程師多年攻關(guan) ,始終沒能掌握其中的訣竅,最後還是不得不高價(jia) 進口。此外,像航空發動機、控製芯片,甚至是普通的滾珠軸承,要縮短與(yu) 先進國家的差距都非常艱難。在專(zhuan) 利製度日臻嚴(yan) 密的今天,有時候即便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也無法繞過先行者設置的“專(zhuan) 利池”,被迫為(wei) 自己的遲到支付高昂的“知識使用費”。

“難”隻是創新的障礙之一。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更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誘惑。在嚐到了引進消化吸收甜頭的同時,我們(men) 有些科技人員養(yang) 成了“拿來主義(yi) ”的習(xi) 慣,遇到問題就習(xi) 慣性地想“外國同行是怎麽(me) 想的”,看“外國同行是怎麽(me) 做的”。跟蹤模仿肯定比自主創新來得容易,就是這種還沒做題就想翻書(shu) 後“標準答案”的習(xi) 慣,消解了一些人的鑽勁和闖勁,捆住了他們(men) 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另一方麵,盡管鼓勵科技工作者用研究成果創業(ye) ,但如果都急於(yu) “變現”,一旦有機會(hui) 產(chan) 生效益,立馬就放棄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奔著“股票上市”般的利益而去,最後無論是在科學還是在技術上,留下的都是一些粗糙湊合的半成品。

在不少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這一“最大隱患”,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jue) 。產(chan) 業(ye) 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難免被人“牽著鼻子走”;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很多時候就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hui) 不堪一擊”。科技創新的賽場上,不跑是落後,跑得慢了也是落後,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努力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是我們(men) 形成更強大的科技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中國眼下的科技創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在科技實力正從(cong) 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我們(men) 仍需切實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