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走近馬克思” 與真理同行

張思思 發布時間:2018-07-25 20:24:00 中國紀檢監察報


《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中插畫 李新慧 作

“在當代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馬克思的名字。然而,你真的了解馬克思嗎?你真的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嗎?你真的懂得馬克思的當代價(jia) 值嗎?你認真地思考過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的關(guan) 係嗎?”

入選中宣部2018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的“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wei)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走近“千年第一思想家”而特別策劃的。小叢(cong) 書(shu) 第一批包括《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馬克思與(yu) 信仰》《馬克思與(yu) 當代中國》《馬克思與(yu) 世界》,分別由孫正聿、陳先達、陳學明及顧海良撰寫(xie) 。叢(cong) 書(shu) 旨在帶領每一位讀者走近馬克思、了解馬克思、熟悉馬克思,理解馬克思主義(yi) 的當代價(jia) 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以期從(cong) 書(shu) 本到現實,從(cong) 理論到實踐,共同講述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的偉(wei) 大魅力。

32開本的“小體(ti) 型”、每冊(ce) 200多頁的適中篇幅、圖文並茂的版式……“這套叢(cong) 書(shu) 反映了4位學者的學養(yang) 和他們(men) 的探索精神,有力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人民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靳諾評價(jia) 說,小叢(cong) 書(shu) 特點鮮明,非常貼近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的需要,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學習(xi) 需要。

按“大家寫(xie) 小書(shu) ”標準選作者

“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緣起於(yu)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孫正聿2016年4月以“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為(wei) 題作的一次精彩演講,演講的內(nei) 容是從(cong) 當代大學生的曆史觀、價(jia) 值觀的塑造出發闡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後來被整理成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讀到這篇文章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分社社長郭曉明思考了很久。他覺得這個(ge) 題目非常吸引讀者。他認為(wei) ,這樣的內(nei) 容對於(yu) 讀者理解馬克思主義(yi) 的當代價(jia) 值,感悟馬克思的思想力量具有重要意義(yi) 。以此為(wei) 出發點,加之受到中華書(shu) 局從(cong) 1959年開始陸續出版的“中國曆史小叢(cong) 書(shu) ”的啟發,郭曉明和叢(cong) 書(shu) 策劃團隊決(jue) 定把貼近讀者、服務讀者,真正滿足讀者了解馬克思、掌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現實需求為(wei) 目標,策劃一套有創新有突破的小叢(cong) 書(shu) ,希望這套小叢(cong) 書(shu) 能把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普通大眾(zhong) 的理解結合起來,引導讀者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yi) 原理,在做到麵向大眾(zhong) 的同時,堅持理論性。

循著這樣的策劃思路,郭曉明和叢(cong) 書(shu) 策劃團隊確定了《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馬克思與(yu) 世界》《馬克思與(yu) 信仰》《馬克思與(yu) 當代中國》為(wei) 小叢(cong) 書(shu) 的第一批書(shu) 目,後續又確定了《馬克思與(yu) 〈資本論〉》《馬克思與(yu) 青年》等選題。在選擇作者時,主要從(cong) “大家寫(xie) 小書(shu) ”的角度尋找在相關(guan) 研究領域的權威大家,以保證圖書(shu) 權威性和理論性,並將策劃意圖與(yu) 這些大家進行充分溝通,交換意見,以確定他們(men) 能夠關(guan) 注普通讀者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學習(xi) 的需求,有意願進行寫(xie) 作。最終確定了小叢(cong) 書(shu) 第一批的四位作者。四位作者在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領域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不僅(jin) 在相關(guan) 領域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傳(chuan) 播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和深厚的理論情懷,能夠充分體(ti) 現策劃團隊的意圖,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yi) 的當代價(jia) 值,滿足讀者感悟馬克思思想真理力量的需求。

用“小叢(cong) 書(shu) 大理論”角度撰書(shu) 稿

“我曾經寫(xie) 過幾本麵向大眾(zhong) 讀者的讀物,這比理論論著更難寫(xie) 。”孫正聿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大眾(zhong) 化既要防止學院化,又要防止庸俗化。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需要做到“文獻積累得道於(yu) 心、思想積累發明於(yu) 心、生活積累活化於(yu) 心”。在創作《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時,孫正聿首先要求自己思考清楚“為(wei) 什麽(me) 寫(xie) 、寫(xie) 什麽(me) 、怎麽(me) 寫(xie) ”這三個(ge) 問題。經過反複思考後,他從(cong) 頂天立地的偉(wei) 人、震古爍今的思想和繼往開來的使命三部分,從(cong) 人生觀、曆史觀、時代觀等與(yu) 讀者息息相關(guan) 的話題入手撰稿。“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yi) ,不是枯燥的條文,不是現成的理論,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關(guan) 於(yu) ‘現實的人及其曆史發展的科學’,是關(guan) 於(yu) ‘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對於(yu) 人類來說,最為(wei) 重大和最為(wei) 艱難的問題,莫過於(yu) 求索和揭示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對於(yu) 個(ge) 人來說,最為(wei) 重大和最為(wei) 艱難的問題,莫過於(yu) 求索和確立值得為(wei) 之奮鬥終生的理想信念。”在孫正聿看來,真正值得追隨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yi) 思想,值得效仿的人生是馬克思為(wei) 全人類工作的人生,要從(cong) 我們(men) 所麵對的時代性問題和人生困惑出發,去感受馬克思主義(yi) 的偉(wei) 大和當代價(jia) 值。

“馬克思主義(yi) 不是尋找精神安慰而是尋找人類和社會(hui) 解放,馬克思主義(yi) 應該和馬克思主義(yi) 者的言行作風、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怎樣將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生活結合是一個(ge) 很重要的問題,應該教育今天的年輕人把信仰安放在社會(hui) 基礎上,有感情地對待馬克思主義(yi) ,觀點明確、立場鮮明,將仰之彌高的情感深入實踐。”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認為(wei) ,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不僅(jin) 要有“信”,更要有“仰”,仰之彌高,“馬克思主義(yi) 是永存的。”

“‘馬克思與(yu) 當代中國’這個(ge) 題目太大了,必須找到一個(ge) 好的角度切入。”在《馬克思與(yu) 當代中國》一書(shu) 中,複旦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特聘教授陳學明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強起來”的內(nei) 在聯係進行論述。陳學明認為(wei) ,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對什麽(me) 是“強起來”做出正確的理解,能否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對究竟如何“強起來”做出正確的指導,能否通過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來實現中國的“強起來”,直接涉及中國能否實現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為(wei) 中國人民所繪製的宏偉(wei) 藍圖。目前中國麵臨(lin) “強起來”的曆史任務,馬克思將如何提供思想支持、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在當今中國具有怎樣的力量需要關(guan) 注和探討。

“馬克思主義(yi) 對改變世界具有重要意義(yi) ,它具有理論的魅力(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和思想的力量(時代性)。”在《馬克思與(yu) 世界》一書(shu) 中,教育部社會(hui) 科學委員會(hui) 副主任顧海良在闡釋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一脈相承的關(guan) 係時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科學運用了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來看待和解決(jue) 新時代中國發展麵臨(lin) 的新問題,所以與(yu) 馬克思主義(yi) 有一脈相承的關(guan) 係。”顧海良特別強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我們(men) 不能“躺在”馬克思身邊,而要“站在”馬克思身邊。我們(men) 不能當“啃老族”,馬克思說過什麽(me) 我們(men) 就做什麽(me) ,沒說過的好像就不能做,而應該“站在”馬克思身邊,用馬克思主義(yi) 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研究當代世界,改變當代世界,與(yu) 時俱進。

統觀這套“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馬克思與(yu) 我們(men) 》呈現了孫正聿教授對我們(men) 麵對的時代性課題和人生困惑的思考;《馬克思與(yu) 信仰》是陳先達教授對馬克思主義(yi) 中“信”之深深感悟;在《馬克思與(yu) 當代中國》中,陳學明教授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馬克思主義(yi) 是中國實現“強起來”的思想支撐和真理之源;顧海良教授則在《馬克思與(yu) 世界》中,力圖闡釋馬克思主義(yi) 改變世界的理論力量和思想魅力。

以“小叢(cong) 書(shu) 重細節”態度出精品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套小叢(cong) 書(shu) 的打造,背後有作者與(yu) 編輯團隊在多個(ge) 出版環節的共同努力。

牛晉芳是《馬克思與(yu) 信仰》一書(shu) 的執行策劃編輯,在與(yu) 陳先達就全書(shu) 結構溝通時,陳先達很快就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並把原來的“馬克思與(yu) 日常生活”“馬克思與(yu) 文化自信”“馬克思與(yu) 理論工作者”“馬克思與(yu) 信仰”四個(ge) 主題修改為(wei) “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論工作者的責任與(yu) 使命”“信仰”,使整本書(shu) 的主題更為(wei) 簡練突出,可讀性更強。陳先達還對各個(ge) 主題下麵的二級標題一一做了修改,使全書(shu) 更符合他一貫的生動通俗、平實幽默、娓娓道來的語言風格。

《馬克思與(yu) 世界》一書(shu) 的責任編輯馬海英告訴記者:“在編輯過程中,我們(men) 盡量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比如《科倫(lun) 日報》和《科隆日報》,《共產(chan) 主義(yi) 者同盟中央委員會(hui) 告同盟書(shu) 》和《中央委員會(hui) 告共產(chan) 主義(yi) 者同盟書(shu) 》,根據經典文獻,都是正確的翻譯,但考慮到作者在引用文獻時選擇了較新的版本,我們(men) 也相應采納了新版中的翻譯。”

“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在力求整齊、統一風格的同時,也遵照了不同作者的要求和建議。比如,本套叢(cong) 書(shu) 專(zhuan) 門請到漫畫家李新慧,為(wei) 四本書(shu) 統一配上了插畫,形象地詮釋了馬克思學說中的一些經典話語,為(wei) 書(shu) 的閱讀體(ti) 驗增添了趣味性;而在《馬克思與(yu) 世界》一書(shu) 中,應作者要求,在體(ti) 例上又稍稍區別於(yu) 其他三本,在每章之前加入了一段題記,作為(wei) 對馬克思與(yu) “世界”關(guan) 係的一種說明。

“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不僅(jin) 體(ti) 現了幾位作者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傳(chuan) 播強烈的擔當意識、宏闊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論情懷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有力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能夠將“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呈獻給廣大讀者,既是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響應和學習(xi) ,也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研究成果的出版盡一份綿薄之力!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介紹,走近馬克思的腳步還在繼續向前。“走近馬克思”小叢(cong) 書(shu) 明年還將繼續推出包括衛興(xing) 華所著的《馬克思與(yu) 〈資本論〉》等在內(nei) 的第二批書(shu) 籍。(記者 張思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