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yu) 前三篇“宣言”文章隔月推送的節奏不同,第四、第五篇“宣言”文章的間隔時間壓縮到了5天。同樣的署名,同樣的高規格,第二批出爐的兩(liang) 篇“宣言”文章可謂密集刊發。
第一批三篇“宣言”文章縱論改革開放的認識論、方法論和目的論,而這兩(liang) 篇在輿論的解讀中,有著更為(wei) 明確的現實導向,就是中美貿易戰以及國內(nei) 外存在的其他變量和風險。這是目前中國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用了“穩中有變”四個(ge) 字。
細看兩(liang) 篇“宣言”文章,一篇《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一篇《改革開放天地寬》,都有著共同的問題意識,即眼前的嚴(yan) 峻形勢;兩(liang) 篇又各有側(ce) 重,第一篇論怎麽(me) 看,第二篇論怎麽(me) 辦,條理清晰。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直麵問題需要勇氣,解決(jue) 問題需要智慧。“宣言”並不諱言當前的困難,文章總結有三:“快速發展”留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jue) 粗放式發展的後遺症;“發展起來之後”的煩惱,就是要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催生的新問題;“進一步發展”繞不開的坎,就是既要啃下國內(nei) 改革的“硬骨頭”,又要與(yu) 國際上的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貿易霸淩主義(yi) 作鬥爭(zheng) 。
“宣言”說,“這是無法回避、必須應對的挑戰”。中國是大象,不可能躲在小樹後。挑戰在前,躲避就是服輸。
怎麽(me) 辦?曆史是理解中國的一把鑰匙。中國人從(cong) 曆史中汲取智慧,獲得解決(jue) 當下問題的思路,同時,也在不斷解決(jue) 新問題中,創造新的曆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中國人曆史與(yu) 現實的辯證法。
所以,最新一篇“宣言”,講的就是改革開放這40年的新曆史。也給現實問題開出了藥方:全麵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
中國這些年的成就源自改革開放,習(xi) 近平稱之為(wei) “關(guan) 鍵一招”,也正是靠著這“關(guan) 鍵一招”,中國得以不斷打破思想的桎梏、掃除障礙發展的藩籬。毋庸諱言,“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jin) 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的“行動哲學”。
這個(ge) 哲學不是空對空的概念套概念,而是把實踐當做了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同時,這個(ge) 哲學也不是盲目的、無目的的,而是有著明晰的曆史邏輯和政治文化傳(chuan) 承。“宣言”用了八個(ge) 字概括:“一脈相承、不拘定法”,這是改革開放40年帶給我們(men) 的深刻啟示。
“一脈相承”,就是延續中國的文化精神脈絡,就是“走自己的路”,社會(hui) 主義(yi) 也要搞出“中國特色”;“不拘定法”,就是要順時應勢,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具體(ti) 策略。40年的成功實踐,讓這八個(ge) 字極大啟示了中國官民和社會(hui) 各階層人士。
今後的路怎麽(me) 走?這個(ge) 深刻啟示丟(diu) 不得,也是我們(men) 改革開放再出發必須要抓住的思想起點。
同時,40年的改革開放讓我們(men) 認識到了三點:一是緊緊抓住大有可為(wei) 的曆史機遇期,這是對整個(ge) 曆史發展趨勢的戰略判斷;二是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這是為(wei) 中國的發展築牢根本、長遠的製度基礎;三是懂得順應曆史潮流,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能讓我們(men) 麵對曆史逆流,生出一份自信與(yu) 定力。
深刻啟示、三點認識,“宣言”說,這就是“大曆史觀”,讓我們(men) 能站得高,看得遠,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蕩中保持一份從(cong) 容。
所以,從(cong) 這點意義(yi) 上來說,兩(liang) 篇“宣言”不僅(jin) 針對目前緊張的中美貿易戰等一係列挑戰發聲,更是從(cong) 曆史的高度為(wei) 未來中國的發展厘清認識、凝聚共識。
有意思的是,兩(liang) 篇“宣言”的結尾都點名了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無論你是黨(dang) 員幹部、工人、農(nong) 民、企業(ye) 家、科研人員、青年學生……同時,也應該是“逐夢人”“信仰者”“拓荒牛”“實幹家”。因為(wei) 再宏大的藍圖,都需要每個(ge) 個(ge) 體(ti) 一釘一鉚地苦幹實幹。
有人說,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就是每個(ge) 人都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40年前,我們(men) 成功激發了整個(ge) 社會(hui) 的活力,讓每個(ge) 人都獲得了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hui) 。40年後,我們(men) 要“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依靠的還是億(yi) 萬(wan) 逐夢的“真心英雄”,能讓“改革開放天地寬”的,正是人民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提升黨員幹部意識形態鑒別力
無論承認與否,意識形態都具有泛在性的特征。從人們的衣食住用行,到政權政黨政府政策,都有可能涉及意識形態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