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全麵深化改革的思想引領與精神動力

王海濱 發布時間:2018-09-05 11:11:00 中國紀檢監察報

當我們(men) 深思熟慮地考察當代中國,呈現在我們(men) 眼前的是一幅由諸多要素和關(guan) 係交織起來的圖景、一派生機勃勃的變化發展景象。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聯係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啟發我們(men) 的改革不能顧此失彼或時斷時續,而應該堅持全麵性、綜合性和不間斷性的改革,即全麵深化改革。

實踐發展催生思想創新,新的思想理論又指導著新的實踐,新思想和新實踐就在這樣良性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前進。在當前,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領、方法啟迪、智慧滋養(yang) 和精神激發。

思想引領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曆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新的曆史方位上,“堅持和發展什麽(me) 樣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成為(wei) 擺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麵前的曆史性課題。作為(wei) 對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思想理論回應,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八個(ge) 明確”的基本內(nei) 容和“十四個(ge) 堅持”的基本方略,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大成,是各種實踐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理論提升,是對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經驗的本質性、原理性概述。

從(cong) 總體(ti) 上看,根據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三次全體(ti) 會(hui) 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全麵深化改革,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增進人民福祉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解放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堅決(jue) 破除各方麵體(ti) 製機製弊端,並且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hui) 、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hui) 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這樣綜合性的係統改革工程,離不開統一的思想和協調的行動,離不開係統的設計和統籌規劃。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係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ti) 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hui) 、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jun) 隊、“一國兩(liang) 製”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dang) 的建設等各方麵作出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具體(ti) 的政策指導。有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總體(ti) 引領,全麵深化改革就有了堅定的思想指導、理論支撐和戰略支持。

具體(ti) 而言,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基本內(nei) 容中,既明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把全麵深化改革提升為(wei) 在各項工作中全麵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之一。這就為(wei) 實現全麵深化改革的“六個(ge) 關(guan) 鍵”(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關(guan) 於(yu)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的說明中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關(guan) 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zheng) 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hui) 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進一步促進社會(hui) 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dang) 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供了具體(ti) 的目標引領和理念支撐。

思維方法

全麵深化改革,要求我們(men) 善於(yu) 處理整體(ti) 和局部、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普遍和特殊等關(guan) 係,提高駕馭複雜局麵、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辯證唯物主義(yi)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智慧的滋養(yang) ,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jue) 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辯證唯物主義(yi) 方法論和辯證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為(wei) 推進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具體(ti) 的方法指導和思維能力支撐。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蘊涵著豐(feng) 富的辯證思維方法,如歸納與(yu) 演繹、分析與(yu) 綜合、抽象與(yu) 具體(ti) 、邏輯與(yu) 曆史的統一等。辯證思維方法是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在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的過程中,全黨(dang) 應在係統掌握辯證思維方法的前提下,深入學習(xi) 和靈活運用包括控製方法、信息方法、係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在內(nei) 的現代科學思維方法這個(ge) 巨大的方法群。

此外,針對當前的形勢與(yu) 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曾具體(ti) 提出過諸多思維方式。其中,“戰略思維”“係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與(yu) 全麵深化改革密切相關(guan) 。這四種思維以全麵深化改革為(wei) 核心,分為(wei) 三個(ge) 層次,即“戰略思維→係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主要針對當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的定位,是從(cong) 大尺度和“高度”上來看待全麵深化改革;係統思維針對的是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的總體(ti) 性、關(guan) 聯性和係統性等問題,主要解決(jue) 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的全局與(yu) 一域、普遍和特殊、抓住重點帶動一般等一係列重大關(guan) 係的思維原則;創新思維,源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的新的實踐基礎和曆史方位,是解決(jue) 改革的與(yu) 時俱進問題的思維原則;底線思維,針對改革要有邊界約束,在改革中既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邊界,也要保持力度、速度節奏和秩序等方麵的可控性。這四種思維還體(ti) 現出這樣的層次關(guan) 聯,即“曆史定位(戰略思維)—總體(ti) 框架(係統思維和創新思維)—操作規範(底線思維)”。

理論智慧

黨(dang) 的領導幹部熟稔於(yu) 實踐工作,擅長於(yu) 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而對於(yu) 運用理論框架、培養(yang) 世界眼光和掌握現代綜合治理能力則相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這方麵,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我們(men) 輸送了大量理論智慧。其中,有些理論智慧對於(yu) 推進全麵深化改革至關(guan) 重要且非常管用。

其一,“定位、定標、定法”的戰略框架。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既有著明確的曆史方位感,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了新時代,也有著清晰的總任務,即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還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總目標和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同時也明確了在各項工作中全麵準確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這裏貫穿著鮮明的“定位、定標、定法”的戰略框架。曆史唯物主義(yi) 注重從(cong) 社會(hui) 結構和曆史過程的角度研究問題,強調社會(hui) 結構狀況決(jue) 定社會(hui) 曆史發展狀況,社會(hui) 曆史發展是一個(ge) 有規律可循的曆史過程。曆史唯物主義(yi) 的總體(ti) 方法,從(cong) “靜態”講,是社會(hui) 結構分析;從(cong) “動態”講,是曆史過程分析。

曆史過程分析,就是既要劃清社會(hui) 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把握各個(ge) 曆史階段之間的曆史演進關(guan) 係,又要確定一定曆史發展階段中的曆史任務或目標,還要選定實現這一曆史任務或目標所需要的相應路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men) 把社會(hui) 發展看作一個(ge) 具有規律可循的曆史過程。在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定位、定標、定法”是我們(men) 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一個(ge) 重要的理論框架。定位,就是確定曆史方位和曆史發展階段;定標,就是確定一定曆史方位和曆史發展階段中的首要根本任務和目標;定法,就是確定實現首要根本任務和目標的基本途徑與(yu) 方法。

其二,“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互動。一般而言,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穩定是條件。改革發展穩定良性互動,以改革促進發展和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是我們(men)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積澱出的基本經驗,也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所蘊涵的一個(ge) 重要智慧。我們(men) 要推進的全麵深化改革,其性質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自我完善,對象是束縛生產(chan) 力發展的經濟體(ti) 製以及政治體(ti) 製、文化體(ti) 製等,目的是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解決(jue) 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從(cong) 而促進經濟社會(hui) 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樣的全麵深化改革不能偏離“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互動這一基本經驗和重要智慧。

其三,“動力、平衡、優(you) 化”的運行機製。從(cong) 機製上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蘊涵著綜合運用動力機製、平衡機製和優(you) 化機製的內(nei) 在要求。2017年初,習(xi) 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曾運用三大機製的分析框架,分別從(cong) 動能不足、發展失衡、治理滯後三個(ge) 根本層麵,分析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的三大矛盾,認為(wei) 這是全球發展的三大根本問題。改革開放之初,我們(men) 主要是通過改革,以解決(jue)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men) 通過解放思想與(yu) 政策動員、組織動員,以及運用市場機製與(yu) 資本運作的驅動作用,使人們(men) 聚精會(hui) 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讓一切創造源泉湧流,讓一切創新能力迸發,有效激發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與(yu) 創新活力。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貧富懸殊、發展失衡、矛盾增多、社會(hui) 無序的問題。之後,我們(men) 把改革的重點放在解決(jue) “社會(hui) 平衡、和諧和穩定問題”上。從(cong) 注重解決(jue) 發展動力到進一步注重解決(jue) 發展平衡、和諧、穩定問題,是我國改革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實踐的內(nei) 在邏輯與(yu) 基本經驗。今天,我國發展動力不足、創新活力不夠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仍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在深層次上闡述了全麵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解放和增進社會(hui) 活力;要促進公平正義(yi) 、解決(jue) 民生問題、增進人民福祉以保持社會(hui) 平衡;通過持續改革,充分發揮具體(ti) 製度和政策的靈活性,不斷優(you) 化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深化改革在一定意義(yi) 上也可以說是通過激發動力、保持平衡和持續優(you) 化,解決(jue) 三大機製上存在的問題:一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用市場機製這隻“看不見的手”來解決(jue) 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問題;二是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以解決(jue) 好社會(hui) 公正和諧穩定問題;三是通過全麵科學統籌謀劃的優(you) 化,解決(jue) 好發展動力與(yu) 發展平衡良性互動的問題。

精神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精神狀態是“偉(wei) 大鬥爭(zheng) ”的內(nei) 涵之一。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jue) 定因素。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要確保黨(dang)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wei) 堅強領導核心,關(guan) 鍵在黨(dang) ,關(guan) 鍵在人。培育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對於(yu) 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而言,具有強勁的內(nei) 在推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每次黨(dang) 代會(hui) 都鮮明強調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回答“以什麽(me) 樣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推進事業(ye) 的根本問題,滋養(yang) 鬥誌、昂揚精神。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針對一些黨(dang) 員幹部精神懈怠,更強調精神狀態問題。在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統攬“四個(ge) 偉(wei) 大”的實踐過程中,也有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的問題。偉(wei) 大,即不計私利,敢於(yu) 擔當和勇於(yu) 奉獻,這對於(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動力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的“自我革命精神”,也包含對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的一種宣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自我革命精神,不僅(jin) 不會(hui) 削弱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工程中的主體(ti) 性地位,也不會(hui) 影響黨(dang)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中的堅強領導核心擔當。恰恰相反,它會(hui) 不斷鑄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優(you) 勢。對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明確指出,勇於(yu) 自我革命,是我們(men) 黨(dang) 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men) 黨(dang) 最大的優(you) 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偉(wei) 大不在於(yu) 不犯錯誤,而在於(yu) 從(cong) 不諱疾忌醫,敢於(yu) 直麵問題,勇於(yu) 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複能力。在曲折中發展和前進,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能不斷地走向成功,成為(wei) 一個(ge) 偉(wei) 大的黨(dang) ,並不是說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來不會(hui) 犯錯誤,而是我們(men) 黨(dang) 能夠依靠對曆史規律和人民利益的遵循與(yu) 堅持,憑借不忘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的價(jia) 值取向和境界追求,從(cong) 而不斷勘誤糾錯,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獲得了更大的生機和活力。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自我革命精神,推動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偉(wei) 大實踐過程中,堅持改造主觀世界,達致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崇高境界。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這一過程也將是鑄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優(you) 勢的過程。

在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以後,要繼續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遇到的艱難險阻和諸種風險必然會(hui) 比以往更加嚴(yan) 重,除了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繼續把握規律和順應民意之外,在主觀上也需要激發偉(wei) 大鬥爭(zheng) 和自我革命的精神狀態與(yu) 奮鬥姿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內(nei) 在蘊涵的精神追求,及其對於(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激發精神動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必然能夠為(wei) 勇於(yu) 推進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激發充沛飽滿的精神力量。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