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駁曆史虛無主義的兩種謬論

韓炯 發布時間:2018-10-29 18:46:00

近年來,曆史虛無主義(yi) 除了繼續聚焦中國革命史和新中國發展史、選擇以革命曆史為(wei) 突破口外,還抓住一些曆史事件的重要時間節點,將“虛無”的觸角延伸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和唯物史觀領域,甚至製造出“精日”事端,傷(shang) 害中華民族的曆史情感,虛無民族文化價(jia) 值和文化精神。對以下謬論,我們(men) 要繼續保持警惕,堅決(jue) 斬斷其一切有形無形的“觸角”。

謬論一,否定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的“非馬論”或“去馬論”。 曆史虛無主義(yi) 否定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試圖從(cong) 源頭上動搖其在中國政治社會(hui) 生活中的指導地位。曆史虛無主義(yi) 者脫離文本語境,斷章取義(yi) ,曲解唯物史觀和馬克思的本意。例如,他們(men) 抓住馬克思說的“我隻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yi) 者”來否認“馬克思主義(yi) ”的存在,進而否定黨(dang) 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馬克思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法國工人黨(dang) 中發生分裂的兩(liang) 個(ge) 派別“可能派”以及“蓋德派”表達自己的鄙視和不屑一顧。前者背離革命綱領卻自我標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者”,後者屬於(yu) 恩格斯所譴責的“以不研究曆史為(wei) 借口的唯物史觀的‘許多朋友’”,存在著教條主義(yi) 和宗派主義(yi) 傾(qing) 向,卻自命為(wei) “馬克思學派”。可見,作為(wei) 一種揶揄與(yu) 調侃的說法,馬克思的那句話並不能成為(wei) 否定馬克思主義(yi) 的理由。相反,卻是劃清馬克思主義(yi) 與(yu) 非馬克思主義(yi) 和反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界限的告誡詞和警醒語。實踐證明,曆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yi) 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讓馬克思主義(yi) 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曆史虛無主義(yi) 否定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性和價(jia) 值,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正確的。

謬論二,傷(shang) 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論。 眾(zhong) 所周知的事實是,20世紀上半葉,從(cong) 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從(cong) 盧溝橋事變到八一三事變,日本殖民者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精心策劃和周密準備的侵略戰爭(zheng) ,在殖民地推行殘暴殖民統治,並扶植漢奸傀儡政權,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開展“皇民化”運動,企圖泯滅中國民眾(zhong) 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維護其殖民統治。曆史虛無主義(yi) 者罔顧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罄竹難書(shu) 的罪行,製造“精日”事端,炒作“精日”現象,嚴(yan) 重傷(shang) 害中華民族的情感。近年來,中國的“精日”分子屢屢製造事端,突破曆史倫(lun) 理底線,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正是曆史虛無主義(yi) 。在一些著名的抗戰遺址,出現過身著日本軍(jun) 服的“精日”分子。這種看似出於(yu) “無知”施行的“好玩”行為(wei) ,最大程度地傷(shang) 害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辱沒了民族英雄的曆史業(ye) 績,抹煞了先烈英勇犧牲的曆史意義(yi) 。“精日”現象,反映出一個(ge) 深刻的教育問題,即科學曆史觀念的欠缺,以及對民族曆史缺乏尊重和敬畏。因此,曆史教育和社會(hui) 教育中,不僅(jin) 要傳(chuan) 授曆史知識,關(guan) 鍵是弘揚唯物史觀,擰好曆史價(jia) 值觀的“總開關(guan) ”,培育健康的曆史意識和審美文化意識,使人們(men) 更好地維護曆史真實和民族尊嚴(yan) 。

經過數十年的理論探索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國已經成功地開創並繼續發展出一條不同於(yu) 西方資本主義(yi) 卻又能積極吸收借鑒一切資本主義(yi) 文明成果的新道路,這正是唯物史觀奠基人在160年前所揭示的跨越資本主義(yi) “卡夫丁峽穀”通向共產(chan) 主義(yi) 的曆史道路,也是數百萬(wan) 共產(chan) 黨(dang) 人和人民群眾(zhong) 不惜為(wei) 之犧牲並夢寐以求、牢牢守住的人間正道,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曆史虛無主義(yi) 者企圖使用各種方式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引入歧途,最終隻能淪為(wei) 徒勞。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曆史虛無主義(yi) 的方法論基礎批判”(17BKS168)階段性成果)

(責編: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