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從“三個有利於”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口述曆史——40年,中國更精彩①)

衛興華 發布時間:2018-11-01 15:55:00 人民網

開欄的話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了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1978—2018,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向前,實現了從(cong) “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wei) 大跨越。

這是成就輝煌的40年,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奮勇打拚,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也是攻堅克難的40年,中國人一次次穿越風雨、化危為(wei) 機,不斷邁上新台階。

從(cong) 今天起,本報推出“口述曆史——40年,中國更精彩”係列報道,約請40年間部分改革開放政策的製定者、參與(yu) 者及重大改革事件的親(qin) 曆者,圍繞改革開放重大節點、重要理念,講述政策決(jue) 策過程,梳理改革開放發展曆程。

●有些人隻看到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看不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有些人隻看到當前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依然存在的種種差距,卻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曆史基礎;有些人隻大力批評改革開放過程中存在的進展不到位或新產(chan) 生的各類問題和矛盾,自己卻提不出任何有價(jia) 值的對策和建議……這都是不客觀、不全麵、不科學的。

●雖然在達到更大體(ti) 量後,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有一定的放緩,但綜合改革開放40年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態勢無論是橫向看還是縱向看都是一枝獨秀,在人類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上也是空前的。

●中國在短短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某些國家和某些勢力的嫉妒和擔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和錯覺。中國即使再強大,也絕不會(hui) 稱霸世界。對我們(men) 來說,這種擔憂和嫉妒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鮮活注腳。試想,在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會(hui) 有哪一個(ge) 國家真正在乎過中國的態度?

●有一種觀點宣稱改革開放之前工資雖然低,但那會(hui) 兒(er) 的錢“更實在”,而現在名義(yi) 工資雖提高了不少,但是物價(jia) 漲得更高。其實呢?通過生活常識稍加分析,就很容易發現這種觀點站不住腳。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後,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正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起,我重新回到了講台,開始為(wei) 恢複高考後中國人民大學77級的學生們(men) 講授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學理論。

經濟學具有“經世致用”的特色,是為(wei) 了解決(jue) 經濟社會(hui) 發展現實需要而產(chan) 生的科學。在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乃至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息息相關(guan) 。

當時,麵對改革開放的任務和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經濟理論上還有很多模糊不清甚至誤解的地方。有些理論工作者對馬列原著當中的理論本身存在誤解、錯解,例如曾批判“科學是生產(chan) 力”這一馬克思強調的觀點。有的則教條主義(yi) 地搬弄馬克思主義(yi) ,如認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要消除商品經濟”這個(ge) 馬克思的觀點在我國已“成為(wei) 現實”,並認為(wei) 人民幣不是貨幣,拿國家工資的人員到國營商店買(mai) 東(dong) 西不是商品交換關(guan) 係,而是用“勞動券”領取消費品,以此否定社會(hui) 主義(yi) 國有經濟存在商品經濟。還有些人曲解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關(guan) 係,認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對傳(chuan) 統社會(hui) 主義(yi) 的摒棄”,其實他們(men) 所要摒棄的正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對此,我一直認為(wei) 不應該回避爭(zheng) 論,應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畢竟,真理愈辯論愈明,正確的理論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

改革開放使我有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hui) 。上世紀80年代,我先後兩(liang) 次應邀赴日本高校講學,並參觀了日本多家工廠、報社和名勝古跡。有一次,我想看一看日本公共交通的情況,提出想乘坐一下日本的公共汽車。上車後我注意到前方有兩(liang) 排用不同顏色標明的老弱孕婦座位空在那裏,後上車的年輕人寧可站著也不去占用這些空著的特殊座位。同時我還看到居民們(men) 很遵守公共秩序,上車和參觀時排隊有序、沒有加塞或強占現象。這些讓我認識到,隻有高度發展,人們(men) 才能夠實現物質精神的雙富足。我參觀日本的幾家現代化工廠,深感隻有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生產(chan) 力,擺脫“左”的束縛,國家的繁榮富強才能夠真正實現。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在經濟、社會(hui) 、文化、生態、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麵都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曆史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hui) 的各種新矛盾、新問題也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從(cong) 而影響了一些人對改革開放40年曆史進程的評價(jia) 。有些人隻看到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看不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有些人隻看到當前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依然存在的種種差距,卻忽視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曆史基礎;有些人隻大力批評改革開放過程中存在的進展不到位或新產(chan) 生的各類問題和矛盾,自己卻提不出任何有價(jia) 值的對策和建議……這些“一邊倒”式的批評,我認為(wei) 都是不客觀、不全麵、不科學的。我對這些觀點都進行了辯析,澄清了理論是非。

鄧小平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衡量改革開放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即:是否有利於(yu) 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生產(chan) 力,是否有利於(yu) 增強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yu)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也就是後來人們(men) 常說的“三個(ge) 有利於(yu) ”。如今,我們(men) 評價(jia)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曆史進程,最合適的角度與(yu) 標尺,就是重新從(cong) 這“三個(ge) 有利於(yu) ”出發,加以審視和分析。

40年來,正是改革開放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速在全球範圍內(nei) 名列前茅。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僅(jin) 就經濟增速來看,2017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按不變價(jia) 計算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遠高於(yu) 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中名列前茅。

雖然在達到更大體(ti) 量後,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有一定的放緩,但綜合改革開放40年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態勢無論是橫向看還是縱向看都是一枝獨秀,在人類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上也是空前的。就拿之前表現最好的日本來說,其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黃金時代”維持了近20年。然而我們(men) 也必須看到,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後就緊隨歐洲進入工業(ye) 革命。在戰後重建的過程中,日本戰前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和技術基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濟恢複起來也就比較快。相比之下,近代以來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淩,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低下,整個(ge) 國家積貧積弱、民不聊生。可以說,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脫胎於(yu) 生產(chan) 力極端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與(yu) 改革開放所麵對的發展基礎較差,生產(chan) 力發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殊為(wei) 不易。

40年來,正是改革開放顯著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

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2017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折合12.3萬(wan) 億(yi) 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個(ge) 百分點左右。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穩定器。當然,經濟隻是綜合國力的一個(ge) 方麵,綜合國力還包括政治、文化、外交、軍(jun) 事等諸多方麵。

現在,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方麵的分量都已經大幅提升。在國際上,很多事務都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yu) ,很多重要的問題離開中國就難以解決(jue) 。特別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更是獲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認可。盡管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希望通過改革開放解放生產(chan) 力、發展生產(chan) 力,最終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水平,並不想稱霸世界或者去充當什麽(me) “世界警察”,但中國在短短40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還是引起了某些國家和某些勢力的嫉妒。麵對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這些人妄圖壓製中國前進、阻礙中國發展。其實,認為(wei) 中國“國強必霸”其實是一種誤解和錯覺,也可以說是種不必要的擔憂。中國即使再強大,也絕不會(hui) 稱霸世界。當然,這種擔憂和嫉妒本身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鮮活注腳。

試想,在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會(hui) 有哪一個(ge) 國家真正在乎過中國的態度、會(hui) 考慮中國的權益和訴求呢?

40年來,正是改革開放明顯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盡管不同時期,評判生活水平的標準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真真正正的提高。這種提高,並不是小提高,是較大幅度的提高。數據顯示,從(cong) 1978年到2017年,我國農(nong) 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yi) 人;農(nong) 村貧困發生率年均下降2.4個(ge) 百分點;中國減貧人口占全球減貧總規模超七成。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yu) 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也不乏種種謬論。比如,有一種觀點就宣稱改革開放之前工資雖然低,但那會(hui) 兒(er) 的錢“更實在”、購買(mai) 力強,而現在名義(yi) 工資雖提高了不少,但是物價(jia) 漲得更高。有人據此得出結論說“中國改革開放給民眾(zhong) 帶來的好處隻是賬麵上的,實際購買(mai) 力低了”。其實呢?通過生活常識稍加分析,就很容易發現這種觀點站不住腳。

1956年時,小學基層教師和公務人員的最低月工資是30元左右, 大學助教和帶徒弟的二級工人師傅月工資也不過42元,那時候雞蛋是七八毛錢一斤,豬肉是八九毛錢一斤,手表和自行車120元左右。改革開放前很長一段時期是“短缺經濟”,連最低生活必需品也需要“憑票購買(mai) ”。如今,大多數收入較低的農(nong) 民工月工資也能達到3000元左右,全國多數人的月工資收入平均增長了100倍。而雞蛋、豬肉、麵粉、手表、日用品等商品的價(jia) 格漲幅平均算下來也就是10多倍。同時,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費品的供應,既在量上可以得到滿足,而且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的檔次和水平也提高了。再從(cong) 收入數字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jia) 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jia) 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0倍,年均實際增長7.8%。

改革開放40年之後的今天,當我們(men) 重新以“三個(ge) 有利於(yu) ”的標準來審視整個(ge) 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時,不難感知這些年來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取得這些成就靠的就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具體(ti) 來說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理論等理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又具體(ti) 化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和製度。它引領著我國改革開放與(yu) 發展的進程。

近些年來,有人看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下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迅速,因此認為(wei) 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摒棄”,這其實是錯誤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wei) ,私有製的存在,既是生產(chan) 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產(chan) 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在原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不可能存在私有製;同樣道理,在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要以公有製完全取代私有製,必須以生產(chan) 力高度發展為(wei) 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提供了平台,促進了中國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快速發展,順應了曆史發展的規律,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的要求,符合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men) 看到資本主義(yi) 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就把市場經濟等同於(yu) 資本主義(yi) 。改革開放後,我國從(cong) 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所引起的不正確的認識有二:其一是認為(wei) 我國轉向市場經濟偏離了社會(hui) 主義(yi) ;其二是認為(wei) 既然改行市場經濟,就應與(yu) 西方市場經濟接軌,實行以私有製為(wei) 基礎的市場經濟,否則就是改革不到位。應該明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結合,是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的市場經濟。

當然,從(cong) “三個(ge) 有利於(yu) ”的角度出發,改革開放這40年的發展曆程也不能說隻有成績而沒有問題,其中還是有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

比如,我們(men) 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yu) 發展方式過於(yu) 粗放,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jia) 。再比如,在宏觀經濟調控上,經濟時而過熱時而過冷的現象多次出現。上世紀80年代末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搞“物價(jia) 改革闖關(guan) ”就引發了一輪嚴(yan) 重的通貨膨脹。又比如,我們(men) 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一度提出過“效率優(you) 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沒有很好地遏製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實際上,效率與(yu) 公平的適用情況應該是“生產(chan) 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單純從(cong) 分配角度而言,隻存在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的判斷維度,不存在收入分配過程本身的效率問題。這些經驗教訓,無疑將會(hui) 為(wei) 今後的道路提供更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指出,無產(chan) 階級取得政權後,要盡快增加生產(chan) 力的總量,因為(wei) 這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富裕的基本條件。馬列主義(yi) 經典作家的論著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也始終把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生產(chan) 力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福祉、走向共同富裕聯結在一起。現在我們(men) 回過頭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曆程,就是不斷發展生產(chan) 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其中每一項政策措施的成敗得失,也都可以從(cong) “三個(ge) 有利於(yu) ”清晰得見。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我們(men) 過去麵臨(lin) 的社會(hui) 主要矛盾有所緩解,新的任務又擺在了麵前。

我認為(wei) ,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是中高端生產(chan) 力相對不足,低端低質產(chan) 品過剩而高端高質產(chan) 品供給不夠充分,不能滿足人民提高了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了供給和需求新的不平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麵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也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把各種所有製經濟的活力和動力都充分激發出來,共同致力於(yu) 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共同推動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生產(chan) 力、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如期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與(yu) 時俱進創新發展理念。我們(men) 黨(dang) 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和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目的的新理念、新途徑。

如何檢驗新時代下工作的成敗呢?我們(men) 黨(dang) 特別提出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思路,讓“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成為(wei) 檢驗一切工作成敗的重要標尺。這把標尺與(yu) “三個(ge) 有利於(yu) ”一脈相承,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曆史唯物主義(yi) 和黨(dang) 的根本宗旨的準確把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men) 已走過萬(wan) 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麵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yu) 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yu) 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這番話,表明了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決(jue) 心、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的前進方向。

改革開放新征程,四十不惑再出發。如今,我也時常在想,我國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如何更好地適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繁榮的新需要。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既離不開自然科學的支撐,也離不開社會(hui) 科學的支持。但哲學社會(hui) 科學與(yu) 自然科學不同,它有著很明顯的意識形態特點。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能否繁榮發展和正確運用。我認為(wei) ,中國還要大力培養(yang) 和造就一批真懂真信又善於(yu) 發展創新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大家,擔負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我自己也願意在這一過程中與(yu) 時俱進,再多做一些工作。

(本報記者 王俊嶺整理)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