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明日報評論員 發布時間:2018-12-21 17:56:00 光明網-《光明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hui) 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men) :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充分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把人民立場作為(wei) 根本立場,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血肉聯係,凝聚起眾(zhong) 誌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曆史偉(wei) 業(ye) 。

鄧小平同誌說:“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40年前,基於(yu) 對人民群眾(zhong) 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ti) 悟,我們(men) 黨(dang) 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40年來,我們(men)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經過不懈的努力與(yu) 奮鬥,改革開放成為(wei)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wei) 大革命。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不僅(jin) 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麵貌,也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麵貌、中國人民的麵貌。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人民迎來了從(cong) 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wei) 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yu) 世界的東(dong) 方。

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ge) 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yu) 文件中,而要體(ti) 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個(ge) 環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真抓實幹,推動各個(ge) 民生領域實現巨大發展,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居民收入不斷提升,貧困人口不斷下降,生態紅利不斷釋放,世界最大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建成……一係列紮紮實實的改革舉(ju) 措,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前進道路上,我們(men) 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踐行黨(dang) 的根本宗旨,貫徹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尊重人民群眾(zhong) 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zhong) 中的創造偉(wei) 力。人民群眾(zhong) 是推動曆史發展的決(jue) 定力量,我們(men) 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wei) 我們(men)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xing) 不高興(xing) 作為(wei) 製定政策的依據,著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等各方麵發展成果,不斷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

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我們(men) 黨(dang) 來自於(yu) 人民、植根於(yu) 人民,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是黨(dang) 的根本宗旨。唯有踐行這一根本宗旨,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事業(ye) ,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