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人民要論: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宏觀調控

王昌林 任曉剛 發布時間:2018-12-28 09:17:00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nei) 容提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確定發展思路、製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形成與(yu) 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需要轉變宏觀調控理念、改進宏觀調控目標、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完善宏觀調控手段,處理好速度與(yu) 質量、短期與(yu) 長期、一致性與(yu) 差異性的關(guan) 係,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ti) 係、政策體(ti) 係、標準體(ti) 係、統計體(ti) 係、績效評價(jia) 和政績考核辦法,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建立與(yu) 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ti) 係。

  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確定發展思路、製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必須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調整和完善宏觀調控理念、目標、方式和手段,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時,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chan) 力布局優(you) 化,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轉變宏觀調控理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wei) 第一動力、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綠色成為(wei) 普遍形態、開放成為(wei) 必由之路、共享成為(wei) 根本目的的發展。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宏觀調控理念。應在促進經濟增長、物價(jia) 穩定、充分就業(ye) 、國際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供給側(ce) 管理,著力推動經濟結構優(you) 化升級,更加注重發揮創新和人才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努力增強經濟短期穩定運行和長期持續發展的協同性。

  改進宏觀調控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基礎上大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宏觀調控應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wei) 核心目標,在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著力解決(jue) 結構性問題,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zheng) 力。

  創新宏觀調控方式。高質量發展所注重的發展質量、效益、效率等均屬於(yu) 慢變量,傳(chuan) 統的短期逆周期總量調控方式很難適應對慢變量進行調節的要求,需要從(cong) 長短結合、部門協調、期限匹配、統籌兼顧的角度加強對宏觀調控框架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機製化安排,形成調控合力。應圍繞破解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更多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精準調控和過程調控;針對質量和效益等慢變量,通過設置過程性、措施性調控目標和調控方式,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推動經濟在平穩運行的基礎上轉向高質量發展。

  完善宏觀調控手段。要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指標體(ti) 係、政策體(ti) 係、標準體(ti) 係、統計體(ti) 係、績效評價(jia) 和政績考核辦法,不斷豐(feng) 富和完善宏觀調控手段和工具。同時,強化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增強財政、貨幣、產(chan) 業(ye) 、區域等政策工具之間的關(guan) 聯配套和相互支撐作用,提高宏觀調控效果。

  處理好速度與(yu) 質量、短期與(yu) 長期、一致性與(yu) 差異性的關(guan) 係

  建立與(yu) 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ti) 係,必須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緊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變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進一步穩就業(ye) 、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you) 化、增長動力轉換。為(wei) 此,需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ge) 關(guan) 係。

  速度與(yu) 質量的關(guan) 係。高質量發展不是不要速度的發展,而是在保持合理經濟增速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質量和效益的發展。保持中高速增長既是提高發展質量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處理好速度與(yu) 質量的關(guan) 係,就要在保持經濟運行處於(yu) 中高速增長這一合理區間的基礎上,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保持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

  短期與(yu) 長期的關(guan) 係。高質量發展是一個(ge) 由量變積累向質變提升的過程,每個(ge) 階段要解決(jue) 的問題不盡相同,要實現的目標也不相同。宏觀調控既要著眼於(yu) 取得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決(jue) 定性勝利,作出中長期謀劃和安排;又要結合當前製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製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及時采取有效調控措施,促進消費潛能釋放、投資可持續增長、出口穩定增長,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一致性與(yu) 差異性的關(guan) 係。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根本要求,需要製定全國統一的評價(jia) 測度指標體(ti) 係、考核方法和政策體(ti) 係。但也應看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ti) 路徑不是唯一的;各地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和目標難以整齊劃一。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既要通盤考慮、統一部署,防止“地區差異化”背離高質量發展的普遍性要求;也要結合各地的主體(ti) 功能定位和發展階段,采取定向化、差別化政策,引導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調控體(ti) 係

  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要求我們(men) 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調控體(ti) 係,在保持經濟運行穩定、有效防範風險的同時,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ti) 係。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宏觀調控指標體(ti) 係,在繼續采用增長、就業(ye) 、物價(jia) 和國際收支等指標的同時,加大人均國民總收入、勞動生產(chan) 率、全要素生產(chan) 率、高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單位GDP(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源消耗、萬(wan) 元GDP用水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研究開發投入占GDP比重、全社會(hui) 負債(zhai) 率、營商便利度等方麵指標的權重,引導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ti) 係。以激發高質量發展內(nei) 生動力為(wei) 目標,係統梳理現有政策,調整或廢止不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政策,優(you) 化政策供給,增強政策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完善產(chan) 業(ye) 政策和區域政策,健全財政、貨幣、產(chan) 業(ye) 、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製。完善金融、財稅、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製度環境,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更好釋放各類市場主體(ti) 活力。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ti) 係。堅持以標準提質量、以質量鑄品牌,按照結構合理、先進適用、重點突破、持續改進的原則,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聚焦創新引領,突出問題導向,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標準體(ti) 係。既要防止經濟、社會(hui) 、生態、城鄉(xiang) 建設管理、政府服務等領域出現標準缺失,又要力求標準體(ti) 係體(ti) 現技術升級方向、位於(yu) 市場競爭(zheng) 製高點,使標準體(ti) 係成為(wei) 宏觀調控的重要管理手段。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統計體(ti) 係。加快完善統計調查體(ti) 係,加強對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和效益情況的統計,創新經濟發展新動能、新業(ye) 態的統計製度及統計方法,充分利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新技術提高統計能力、統計質量和統計效率,為(wei) 摸清現狀、判斷形勢、製定政策提供基礎支撐。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績效評價(jia) 。關(guan) 注高質量發展階段績效評價(jia) 對象、內(nei) 容、範圍可能發生的變化,綜合運用投入產(chan) 出、資源消耗、勞動分配等績效標準,從(cong) 評價(jia) 體(ti) 製、評價(jia) 主體(ti) 、評價(jia) 方法、結果反饋等方麵入手,統籌設計科學的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jia) 體(ti) 係,更加全麵準確地評價(jia) 高質量發展績效。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辦法。加強對資源環境等薄弱環節和群眾(zhong) 滿意度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權重,突出考核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成效,引導各地樹立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導向的政績觀。圍繞區域功能定位和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改進完善分類差異化考核機製,根據不同地區發展特點,差別化設置經濟社會(hui) 發展考核指標權重。

  (作者分別為(wei)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北科智庫專(zhuan) 家)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