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理論 > 資訊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意義

陳金龍 發布時間:2019-01-06 16:26:0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hui) 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裏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至關(guan) 重要的意義(yi) ,它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chuan) 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chuan) 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複興(xing) 的目標。

  一、改革開放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提供了磅礴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曆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它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提供了充沛的動能,促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全麵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建設邁向輝煌。對內(nei) 搞活、對外開放首先在經濟領域展開。經濟改革把人們(men) 的物質意識動員起來,釋放了個(ge) 體(ti) 的能量。中國人民勤勞儉(jian) 樸的傳(chuan) 統美德,在允許通過市場獲利的政策支持下,迸發出極大的創造力,生成了引人注目的物質財富。中國在開放中利用龐大的全球市場,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引導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建立與(yu) 不斷完善,也為(wei) 逐步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和民族複興(xing) 目標打牢了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引導社會(hui) 建設趨向和諧。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zhong) 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漸進式改革的方式,逐步優(you) 化社會(hui) 政策,讓每個(ge) 地區、每個(ge) 群體(ti) 都能在改革中獲益。獲益較少的群體(ti) ,在後來的改革中,漸次得到補償(chang) 。由東(dong) 部地區率先發展,到沿海幫扶內(nei) 地,東(dong) 部支持西部。在和諧的社會(hui) 中,人民群眾(zhong) 的願望不斷滿足,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群眾(zhong) 基礎。

  改革開放推動民主政治不斷完善。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以民主政治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同誌強調:“不改革政治體(ti) 製,就不能保障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成果。”而政治體(ti) 製改革,“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更加注重增強改革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強調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重視以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突出表現為(wei) :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製度,把全麵依法治國納入“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製度化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不斷提高。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以黨(dang) 內(nei) 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的卓越成效使黨(dang) 的領導核心地位日益鞏固,擴大了社會(hui) 共識,增強了民族複興(xing) 的領導力量。

  改革開放推動了文化建設走向繁榮。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科學性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印證。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的進程。這一進程中產(chan) 生的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大大豐(feng) 富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理論寶庫。改革開放也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由此,我們(men) 增強了文化自信。

  改革開放推動了生態建設走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鄧小平將保護環境確立為(wei) 基本國策,江澤民把可持續發展思想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中國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二、改革開放傳(chuan) 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

  儒家富有革新的思想。商湯告誡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革新。《周書(shu) ·康誥》提倡“作新民”,激勵人棄舊取新。《易傳(chuan) ·係辭》稱“富有之謂大業(ye) ,日新之謂盛德”,讚揚推動創新是卓著的功德。《呂氏春秋》認為(wei) “治國無法則亂(luan) ,守法不變則悖,悖亂(luan) 不可以持國。”隨著情況不斷變化,“變法宜矣”。法家更重視變革,商鞅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促成秦國變法圖強。宋代王安石是激進的改革者,為(wei) 了推行新法,豪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清末,變法圖強的呼聲日益高漲,譚嗣同提出“變法則民富。”強烈主張革命的孫中山,在其《建國方略》中呼籲“改革之任,人人有責”。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不乏開放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倡導學習(xi) 外部經驗, “開其國門者, 玩之以善言”,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他更加重視吸引外商,“為(wei) 諸侯之商賈立客舍”, “一乘者有食, 三乘者有當栽, 五乘者有伍養(yang) 。”唐朝君臣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量,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評價(jia) :長安是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義(yi) 的城市,在這方麵超過了同時代的君士坦丁堡。明朝前期對外交流頻繁,鄧小平回顧指出:“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孫中山一直主張對外開放,認為(wei) 中國要發展經濟,不得不持“開放主義(yi) ”。

  “改革開放是我們(men) 黨(dang) 的一次偉(wei) 大覺醒”,覺醒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僅(jin) 借鑒了西方理論,更傳(chuan) 承創新了傳(chuan) 統的改革開放觀念。溫家寶重溫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表達了突破固有利益藩籬,獻身改革的決(jue) 心。習(xi) 近平借用《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名句,宣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民族的改革創新傳(chuan) 統。和諧社會(hui) 、以人民為(wei) 中心、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無不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把中華民族優(you) 良傳(chuan) 統同現實相結合的獨創性理念。

  三、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複興(xing) 的目標

  習(xi) 近平說,今天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中華民族在輝煌的時期,有兩(liang) 個(ge) 標識,一是以經濟為(wei) 基礎的國力昌盛,二是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據西方經濟史大家麥迪森的研究,在西漢末期的公元元年,中國GDP占世界GDP總量的26.2%;此後一直領先,到北宋早期的公元1000年,占了22.7%,是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繁盛的國家。16世紀以前,對人類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技發明大約300項,中國人發明了175項。中國的“天下”體(ti) 係,建構了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曆史上相對穩定的國際關(guan) 係。

  需要指出的是,“輝煌”不意味著總世界第一,也不意味著完美無缺。在中國強盛的時代,世界其它地區總是可以找到和中國國力、影響相近的國家。如秦朝與(yu) 亞(ya) 曆山大帝國,漢朝與(yu) 東(dong) 羅馬帝國,唐朝與(yu) 阿拉伯帝國,明朝與(yu) 奧斯曼帝國。各個(ge) 強盛的朝代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如唐代中期以後就麵臨(lin) 地方各自為(wei) 政的危機。

  改革開放使民族複興(xing) 具備了現實性,最大程度上接近了複興(xing) 的目標。重新成為(wei) 偉(wei) 大的民族,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改革開放以前,單從(cong) 經濟上看,這一目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956年8月,八大召開前夕,毛澤東(dong) 說,中國建設起來,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將改變落後的狀況,而且“會(hui) 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yi) 國家,就是美國”。“超過美國,不僅(jin) 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men) 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men) 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 而1956年中國的GDP隻有416.6億(yi) 美元,美國4375億(yi) 美元,中國經濟總量隻有美國的9.5%。1964年,三屆人大一次會(hui) 議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nei) ,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工業(ye) 、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hui) 主義(yi) 強國,當年中國GDP隻有美國的8.9%。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hui) 議再次提出了“四個(ge) 現代化”的目標,此時GDP隻有美國的9.8%。1978年,中國GDP仍隻占美國的9.4%。從(cong) 1956年算起的22年間,我國經濟總量始終在占美國總量的9%上下浮動。相對差距沒有縮小,絕對差距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切實推動了中國綜合國力邁入世界前列。改革開放40年後的2017年,我國的GDP達到美國的63.2%,穩居世界第二位,GDP增速、增量均超過美國。中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工業(ye) 國家,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投入的研究發展經費在2013年就超過日本,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

  改革開放讓中國漸漸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的道路為(wei) 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一種有借鑒價(jia) 值的新模式,證明了現代化並一定要走西化的道路。中國的成功代表著一種新的價(jia) 值觀念得到驗證,豐(feng) 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中國是全球多數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huo) 伴,對全球經濟交流的貢獻是空前的。立足於(yu) 擺脫世界舊經濟秩序的一帶一路倡議、亞(ya) 洲投資開發銀行的積極進展,展現了建立新秩序的光明前景。

  改革開放讓民族複興(xing) 由夢想變為(wei) 現實。無疑,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一招,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裏程碑。

  (本研究受教育部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和優(you) 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16JDSZK099),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7027),西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與(yu) 改革項目(2017ZD09)資助)

  (作者係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