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 網上宣講

百折不撓,創造綠色奇跡

武衛政 發布時間:2018-08-07 10:4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持續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杭錦旗沿穿沙公路兩(liang) 側(ce) 栽種綠色植被、修複生態。本報記者 吳 勇攝

黃河內(nei) 蒙古段“幾”字彎南岸,鄂爾多斯高原北部與(yu) 河套平原交界地帶,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盤踞於(yu) 此。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wei) “弓上的弦”。奔騰不息的黃河似弓,橫亙(gen) 東(dong) 西、綿延360多公裏的沙漠如弦。

庫布其沙漠麵積約1.86萬(wan) 平方公裏,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直線距離僅(jin) 有800公裏左右。這裏曾經生態惡化,寸草不生,沙塵肆虐,被稱為(wei) “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今夏,記者深入庫布其沙漠腹地探訪,看到的卻完全是另一幅畫麵:印象中黃沙漫漫的大漠圖景始終未曾遇到,反倒是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花棒、沙柳、檸條,讓人忘卻了自己置身於(yu) 沙漠之中。7月下旬,幾場大雨過後,沙漠腹地蓄出大大小小的水窪,水中聳立的株株灌木看似水草一般,不時還有飛鳥掠過。“本以為(wei) 這兒(er) 到處是沙漠,不承想卻像到了濕地。”有人說道。

近年來,庫布其沙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雨水和遊客數量都在不斷增多。眼下正是旅遊旺季,眾(zhong) 多遊人在這裏流連忘返,沙漠中的蓮花酒店、七星湖酒店一房難求。

一度死寂的沙海,如今綠進沙退,生機勃發,“庫布其”聲名遠揚。2017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曆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為(wei) 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wei) 國際社會(hui) 治理生態環境提供了中國經驗。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

世界矚目的這個(ge) 綠色奇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從(cong) “一苗樹”到19萬(wan) 畝(mu) 林

久久為(wei) 功,曾經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海充滿生機活力

庫布其沙漠,地跨內(nei) 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三地。近千餘(yu) 年間,由於(yu) 無節製的放墾開荒,加之幹冷多風的氣候,庫布其變成不毛之地,荒無人煙。

新中國成立之時,庫布其沙漠生存條件極其惡劣。“沙裏人苦、沙裏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庫布其窮、庫布其苦,庫布其孩子無書(shu) 讀;沙漠裏進、沙漠裏出,沒水沒電沒出路”,這是當地流傳(chuan) 的民謠。那時,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流入泥沙1.6億(yi) 噸,直接威脅“塞外糧倉(cang) ”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

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就在庫布其沙漠南緣。提起幼時的風沙天氣,54歲的高二雲(yun) 至今心有餘(yu) 悸:“記憶裏小時候到處都是沙子。大風刮一晚上,沙子就把房門堵住了,得跳窗出去。沙子有時甚至把房子埋了,順著沙丘一路走,能走上房頂。”

官井村曾經有另一個(ge) 名字——“一苗樹壕”,因為(wei) 以前偌大的村子,隻有一棵柳樹成活。

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一苗樹壕”,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市大膽改革,先行先試,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政策,激發了社會(hui) 各界巨大的治沙動力。

1986年,高二雲(yun) 的父親(qin) 高林樹帶著妻兒(er) 老小,趕著二餅餅牛車,一頭紮進庫布其沙漠,開始治沙造林。遭遇無數挫折失敗和冷嘲熱諷,高林樹沒有低頭,默默耕耘,一次栽不活,下次接著栽。一棵,兩(liang) 棵,三棵……樹終於(yu) 成了林,一家人種活了近千畝(mu) 樹苗。林下套種草料,放羊,高家成了村裏第一個(ge) 萬(wan) 元戶。

村民們(men) 紛紛包地治沙。如今,官井村全村33萬(wan) 畝(mu) 土地,種樹19.2萬(wan) 畝(mu) ,“一苗樹”發展到一大片林。一叢(cong) 叢(cong) 的沙柳、檸條,牢牢鎖住了沙丘。“我們(men) 這兒(er) 低的地方叫壕,高的地方叫梁。以前的褲衩壕、一苗樹壕,現在都有了更‘綠’的新名字:沙柳壕、檸條梁、公益林基地等。”曾任官井村村支書(shu) 的周玉小樂(le) 嗬嗬地告訴記者。

頂著風沙不回頭,盯著綠色加油幹,庫布其人就像大漠中的駱駝一樣堅韌皮實。

登上杭錦旗第一條穿沙公路旁的防火瞭望塔,四下遠望,隻見公路兩(liang) 側(ce) 的沙地,被沙生植物覆蓋起來。這條全長115公裏的黑色柏油路,從(cong) 杭錦旗錫尼鎮出發,猶如一把利劍,直插庫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將沙漠攔腰劈斷。

沙海築路,談何容易!現已退休的原杭錦旗交通局局長白富華,是當年的築路人。修路前,他曾帶領技術人員進入沙漠勘測設計。“一個(ge) 月的測繪,足足丟(diu) 了幾十個(ge) 水壺。為(wei) 啥?水壺放在測繪過的路線,剛走100多米,就被沙子埋了。”白富華說。

“清湯掛麵碗底沙,夾生米飯沙磣牙,帳篷睡聽大風吼,早晨起來臉蓋沙。”這就是當時的工地生活。施工人員用推土機在沙窩裏推一個(ge) 1米多深的溝,搭上防雨布,就是住的地方了。工地上的水桶和鍋蓋,晚上經常被大風吹得哐哐當當,第二天得跑老遠才能找回。

從(cong) 1997年到1999年,三度寒暑,七次會(hui) 戰,13萬(wan) 杭錦旗人的汗水,凝結成了一條縱貫沙漠南北的柏油路。

如果沒有植被壓沙護路,一場風就能把路麵埋得蹤跡全無。必須種樹固沙!杭錦旗人在公路兩(liang) 側(ce) 紮出2000多萬(wan) 公頃沙障,栽下幾百萬(wan) 株樹。

如今,駕車行駛在這條穿沙公路,昔日的沙障網格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幾公裏寬的綠色植被。老百姓通過修路學會(hui) 了治沙,一片片綠色沿著公路兩(liang) 側(ce) 向沙漠深處鋪展。

先易後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ti) 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有序開展。

鄂爾多斯人在庫布其沙漠南北緣栽下鎖邊林帶,建起了東(dong) 西長200多公裏、南北寬3—5公裏的綠色防風固沙體(ti) 係,喬(qiao) 、灌、草結合,帶、網、片相連。同時,依托十大季節性河流,修建多條穿沙公路,將沙漠切割成塊狀,分區治理,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阻止沙漠擴張蔓延。

黨(dang) 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jue) 策部署以來,庫布其治沙明顯提速。黨(dang) 委政府主導、政策引導,治沙龍頭企業(ye) 億(yi) 利集團發揮突出的示範、帶動作用,伊泰、東(dong) 達等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農(nong) 牧民等各方力量踴躍參與(yu) ,湧現出“治沙愚公”烏(wu) 冬巴圖、國有林場治沙標兵王雙喜、全國勞模烏(wu) 日更達賴、沙漠造林人張喜旺、林業(ye) 生態建設標兵莫日根道爾計等先進個(ge) 人。曾令人望而生畏的沙海,充滿生機和活力。

從(cong) 吃不飽飯到“百萬(wan) 元戶”

綠富同興(xing) ,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同步增加

達拉特旗銀肯敖包,庫布其沙漠最高點。站在上麵,舉(ju) 目四顧,人們(men) 真切地看到沙漠黃龍已被降服,安然臥於(yu) 大地之上。

庫布其的植被在增加。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麵積達6000多平方公裏,綠化麵積達3200多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生物種類大幅增加。以往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實現“整體(ti) 遏製、局部好轉”的曆史性轉變。

庫布其的流沙在減少。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資源信息研究所監測結果表明,庫布其區域流動沙地麵積從(cong) 1986年的9207平方公裏(占區域總麵積的49%),減少到2015年的4620平方公裏(占區域總麵積的25%)。半固定、固定沙地麵積明顯增加。

庫布其的風沙在變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團隊對典型沙塵過程進行模擬分析,得出結論:庫布其沙漠植被恢複,對降低京津地區風沙災害產(chan) 生積極影響。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隨著沙漠生態的修複,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參與(yu) 庫布其治沙造林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開發的企業(ye) 達到80多家,逐步打造了生態修複、生態農(nong) 牧業(ye) 、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ye) “六位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帶動沙漠治理。中國林業(ye) 科學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專(zhuan) 家楊文斌說:“多年來,億(yi) 利、伊泰、東(dong) 達等一批企業(ye) 在黨(dang) 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下,積極開展庫布其沙漠治理,走出了一條‘民營企業(ye) 牽頭,產(chan) 業(ye) 發展和生態治理相結合’的道路,這是庫布其治沙閃耀世界的秘訣。”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億(yi) 利生態光伏發電綜合治理示範項目區。深藍色的光伏板連綿不斷,如同一片藍色的海洋,蔚為(wei) 壯觀。“嘎嘎、嘎嘎……”數千隻鵝在光伏板下覓食,很是熱鬧。

億(yi) 利治沙光伏電站站長田俊廷告訴記者,這些光伏板不僅(jin) 充分利用沙漠豐(feng) 富的日照資源發電,而且遮光擋風,減少沙區水分蒸發。地下種植了生物固氮先鋒——甘草,不斷增加沙地肥力。光伏板間,養(yang) 殖牛、羊、鵝等。這一項目規劃實施1GW(吉瓦),目前已建成並網發電310MW(兆瓦),治沙麵積2萬(wan) 畝(mu) ,每年發電5億(yi) 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4.5億(yi) 元。

周邊貧困戶轉租沙地或以沙地入股,通過養(yang) 殖、清洗光伏電板等,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獨貴塔拉鎮隆茂營村貧困戶楊誌強在光伏電站養(yang) 了不少鵝,加上種玉米的收入,生活逐漸滋潤起來,他估計今年家裏年收入能達到10萬(wan) 元。“沙漠變綠了,日子變美了,人的精氣神也變好了!”楊誌強說。

農(nong) 牧民是“沙魔”的受害者,也是治沙的參與(yu) 者、受益者。

59歲的高毛虎是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扶貧新村村民,以前因為(wei) 窮,他得了個(ge) 外號“高要飯”。2004年,億(yi) 利集團鼓勵有能力的農(nong) 民工牽頭組建治沙民工聯隊,承包生態種植工程,高毛虎積極響應。依托億(yi) 利集團微創氣流植樹法等先進技術和模式,他承包的生態工程從(cong) 幾十畝(mu) 、幾百畝(mu) ,逐步發展到上千畝(mu) 。到今年,高毛虎和他的民工聯隊在庫布其沙漠累計承包種植工程10萬(wan) 畝(mu) ,他也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百萬(wan) 元戶”。高毛虎說:“這幾年,樹多了,沙塵暴少了。沒有治沙,就沒有現在的好光景。”

在庫布其沙漠,活躍著232支這樣的億(yi) 利民工聯隊,5820人成為(wei) 生態建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到3.6萬(wan) 元。

杭錦淖爾扶貧新村是杭錦旗政府和億(yi) 利集團共同出資建設的扶貧項目。政府和企業(ye) 分別給每戶補貼5萬(wan) 元,修建了標準為(wei) 40平方米的安置新居,超過40平方米的部分由牧民自己承擔。以往散居在沙漠裏的牧民過上了安穩的定居生活,投身種植、養(yang) 殖、旅遊等產(chan) 業(ye) 。

在村裏采訪時,記者遇上瓢潑大雨。村民閆河寬邀請我們(men) 去家裏避雨。新家窗明幾淨,室內(nei) 空間不大,電視、沙發、茶幾等居家必備的電器和家具應有盡有。“交上2萬(wan) 多元錢,就能住進這樣60平方米的新家。以前哪能想到會(hui) 住上這麽(me) 好的房子!”閆河寬興(xing) 奮地說。

閆河寬曾經為(wei) 生計發愁,這幾年他家裏種了70畝(mu) 玉米,農(nong) 忙時在家務農(nong) ,農(nong) 閑時就跟著億(yi) 利治沙民工聯隊外出打工。“種樹、種草、種藥材,一天將近200塊錢,可不少呢。”他算了算,自己去年打工掙了三四萬(wan) 元,總收入七八萬(wan) 元,今年也不會(hui) 差。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hui) 在鄂爾多斯市召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會(hui) 上發布了《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庫布其沙漠治理過程中,政府和治沙企業(ye) 累計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100多萬(wan) 人(次),帶動10萬(wan) 多人脫貧致富。

“‘黨(dang) 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投資、農(nong) 牧民市場化參與(yu) 、科技持續化創新’,這四輪驅動模式,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功的關(guan) 鍵。”鄂爾多斯市委書(shu) 記牛俊雁表示,“我們(men) 將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治沙孕育出來的‘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xing) ’的庫布其精神發揚光大,為(wei) 築牢祖國北疆萬(wan) 裏綠色長城作出新貢獻。”

從(cong) 不毛之地到“綠色名片”

走向世界,治理模式為(wei) 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一個(ge) 樣本

西藏那曲,跟庫布其相距遙遠,但有一個(ge) 共同點:綠樹稀缺。

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凍土層厚、氧氣稀薄,那曲以前一直沒有種活過一棵樹。春天種下,冬天就會(hui) 凍死。2016年11月,億(yi) 利集團承擔了那曲高寒區植樹重大科技攻關(guan) 項目。

目前,500畝(mu) 實驗林越冬情況比較樂(le) 觀,去年種植的7萬(wan) 多棵樹,成活了5萬(wan) 多棵,那曲高原上終於(yu) 出現了一片林。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wei) 許多備受荒漠化困擾的土地帶來綠色希望。

庫布其防沙治沙技術和經驗已被引入我國20多個(ge) 省份、200多個(ge) 縣市,累計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騰格裏沙漠、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科爾沁沙地、張北壩上地區治沙100多萬(wan) 畝(mu) 。

杭錦旗吉日嘎郎圖鎮永勝村農(nong) 民張見林,是一支億(yi) 利治沙民工聯隊的隊長。他帶著民工聯隊,不僅(jin) 在庫布其沙漠東(dong) 奔西跑,而且遠赴塔克拉瑪幹沙漠,參加億(yi) 利與(yu) 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合作的治沙、治鹽堿科研攻關(guan) 示範項目。“那裏沙地鹽堿成分高,水質差,種樹難活,讓人揪心。”張見林說。

第一年種下的樹,隻活了一半,大半年的心血和汗水,有一半白扔到沙子裏。張見林和隊員們(men) 不服輸,他們(men) 仔細觀察,漸漸發現把帶根的苗子在水裏泡過,再種到沙裏,成活率能提高到80%。苦心人,天不負。如今,民工聯隊種下的樹,成活率越來越高。

土地荒漠化被稱為(wei) “地球的癌症”。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調研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0萬(wan) 人因居住地荒漠化而被迫遷徙。卓有成效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為(wei) 中國拿出的一個(ge) 神奇“藥方”。

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shu) 處成為(wei) 第四屆庫布其世界沙漠論壇主辦方,聯合國授予庫布其治沙帶頭人、億(yi) 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全球治沙領導者獎”;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wei) “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巴黎氣候大會(hui) 上認定,“庫布其沙漠生態財富創造模式”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道路;2017年,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hui) 授予王文彪“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2018年4月,中國首次擔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主席國。

“庫布其沙漠30年的治理是一個(ge) 奇跡。”聯合國副秘書(shu) 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為(wei) 越來越多的國家創造共同發展的新機遇,如何沿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幫助更多國家防治荒漠化、以治沙帶動致富,世界期待著庫布其模式做出更大貢獻。

“庫布其治沙的成功在於(yu) ,不僅(jin) 讓沙漠綠起來,還讓當地居民富起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執行秘書(shu) 莫妮卡⋅巴布說,“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是一種新型生態商業(ye) 模式,通過政府與(yu) 企業(ye) 合作,運用市場化機製,實現土地退化修複的可持續發展。這可供非洲、中東(dong) 、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借鑒,我們(men) 已經組織了許多國家的代表去中國學習(xi) 。”

庫布其治沙,成為(wei) 中國一張亮眼的“綠色名片”。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和模式正在中東(dong) 、中亞(ya) 一些荒漠化嚴(yan) 重的國家落地生根,為(wei) 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經驗。

“30年不改初心、艱苦創業(ye) 、綠色發展,庫布其治沙成果是踐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例證。記得2010年左右,隨著億(yi) 利治沙規模擴大,經濟賬和生態賬的平衡與(yu) 取舍成了難題。正在億(yi) 利爬大坡、過大坎的時候,黨(dang) 的十八大召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給我們(men) 治沙吃了定心丸,我們(men) 覺得更有底氣了。”王文彪說,“庫布其經驗和精神要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隻有這樣,才能繼續紮實推動治沙和脫貧事業(ye) 的發展。”

黃河奔湧,黃沙安臥。以往,從(cong) 庫布其這個(ge) “弓上的弦”射出去的,是肆虐多地的風沙之箭。今天,風沙之箭變成綠色之箭,逼退“沙魔”,造福四方。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