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人文地理83期 > 精彩推薦

走進倉央嘉措故鄉 令人神往的門隅邊陲

羅洪忠 發布時間:2018-03-13 09:53:00 《西藏人文地理》

此時,高原上已寒風呼嘯,草枯葉黃,而勒布區依然山青水秀。家鄉(xiang) 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常常出現在他的詩歌中:“杜鵑來自門隅,帶來春的氣息;我同姑娘相會(hui) ,身心倍感舒適。我同姑娘相會(hui) ,南穀門隅密林;除了巧嘴鸚鵡,誰也不會(hui) 知情;請求善言鸚鵡,別把秘密泄露。”(攝影/ 邱衍慶)

  凡到過門隅的人,無不讚歎這裏是一處人間仙境。那雪山、窪地、深澗、石潭、幽穀,那洞壑、湖泊、奇花、異草、珍禽,田園村寨腳下有人足未涉的原始森林,這些構成了一幅以奇、秀、幽、險、野為(wei) 主題的長景畫卷。

  我跑遍了西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縣,可錯那縣城到勒布溝的40千米內(nei) ,卻讓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景致。在錯那縣城還是晴空萬(wan) 裏,可汽車轉幾個(ge) 彎快到波拉山口時,忽雹忽雨忽風,讓人不禁打幾個(ge) 寒顫。站在海拔5200多米的波拉山口,可遠眺倉(cang) 央嘉措的故鄉(xiang) 達旺。

  我們(men) 沿著一條巨大的峽穀蜿蜒向南行駛,經過五六個(ge) 小時的行程,經曆海拔2000米的巨大落差,便到達了勒布溝。勒布溝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生長著鬆、柏、樺、杉、竹和“稱巴”樹,其中尤以“稱巴”名貴,其紋密質堅,過去常被藏傳(chuan) 佛教寺院用做雕刻經板的材料。野生藥材有數十種之多,如高山上的雪蓮、蟲草,林中的三七、天麻,晨霧中的門隅勒布溝景色。野生動物資源豐(feng) 富,成群的野豬和猴子常在離村莊不遠的林中活動,還有麝、麂、小熊貓、野牛、雪豬、狐狸、狼和豹等。雪山、森林、草地、河流、田園、牧場,是勒布溝最經典的風景,由此,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牧歌式的門巴族風情山水畫。

  我走進勒布溝,腳下的土地便是門隅的領地。在漢文史料上,門隅多譯為(wei) “悶域”。在藏語裏,“門”含有“低熱之地”。現代意義(yi) 的門隅,意指錯那宗(縣)南部以達旺為(wei) 中心的“門”地區,北接土侖(lun) 拉(土倫(lun) 山口)、繃拉(棒山口)、波拉(波山口)等。在這些山口以北,基本上是喜馬拉雅山區中拔海42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區,以南則是森林密布的高山深穀區。

  在西藏佛教徒的眼裏,門隅被稱作“白隅吉姆郡”,意為(wei) “隱秘的勝景”。門隅中心達旺位於(yu) 章馬河穀,河穀不深,穀口較長。後山高而前傾(qing) ,前山則向後仰;右山像英雄盤坐,左山似姑娘歌舞,達旺居於(yu) 其中,如同鬆耳石盤中盛放的“墾遮”,四季蔥綠。門巴人這樣讚頌它:“從(cong) 高聳的山頂向下俯視,美麗(li) 的三域,頗似鬆耳石盤子。”

  門隅相對獨特封閉的地理環境,沿途道路的崎嶇險陡,使這裏既成為(wei) 一條有著厚重曆史的文化之路,也成為(wei) 一處彌漫著曆史熏風的文化長廊。猴子變人的神話,蓮花生大師開創的佛教聖地,流放吐穀渾戰犯之地,吐蕃王朝王子藏瑪流落門隅繁衍子孫,在此開疆拓土建立一個(ge) 個(ge) 地方政權,無疑給這裏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門隅不僅(jin) 人文曆史厚重,而且自然風貌非常誘人。有美麗(li) 的奇峰煙雲(yun) ,有神奇的古怪崖洞,有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凡到過門隅的人,無不讚歎這裏是一處人間仙境。那雪山、窪地、深澗、石潭、幽穀,那洞壑、湖泊、奇花、異草、珍禽,田園村寨腳下有人足未涉的原始森林,這些構成了一幅以奇、秀、幽、險、野為(wei) 主題的長景畫卷。

  門隅最大的寺廟當屬達旺寺,是五世達賴喇嘛下令修建,拉薩哲蚌寺的屬寺,其曆代堪布均由哲蚌寺任命。門隅人信奉藏傳(chuan) 佛教,但衣、食、住等風俗習(xi) 慣與(yu) 藏族明顯不同。南部居民吃稻米,北部吃蕎麥餅和炒熟的小麥麵。房屋均為(wei) 石片牆、木地板、竹篷頂。門巴族男女老幼都穿紅色氆氌袍,比藏袍短小,男人蓄半長發,不留辮子,頭戴黃頂紅邊小帽或黑牛毛氈帽,氈帽用一支孔雀翎圍紮。

  門隅南與(yu) 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與(yu) 不丹為(wei) 鄰,北部波拉山口是西藏腹地進入門隅的孔道之一。勒布區就位於(yu) 波拉山口的西南部,與(yu) 今錯那縣勒布區的行政範圍大體(ti) 相吻合。這裏峰巒疊嶂,山脈由北向南縱列,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從(cong) 4000米陡然降至2300米。娘姆江流經全境,形成一條峽穀地帶。全區氣候溫和,雨量豐(feng) 沛,北部高原的邊緣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將來自南方的濕潤氣流阻擋在峽穀之中,形成每年5個(ge) 多月的雨季。時至深秋,以波拉山口為(wei) 界,形成南北迥然相異的自然景觀。此時,高原上已寒風呼嘯,草枯葉黃,而勒布區依然山青水秀,杜鵑花盛開。

  從(cong) 勒布區往南,途經邦金和達巴兩(liang) 個(ge) 地區,約3日行程即可到達門隅的達旺,可目睹有數百僧人的達旺寺。過去西藏地方政府和錯那宗常派官員到此居住。達旺東(dong) 南有色拉山,翻過海拔4200多米的色拉山口,即是門隅的申隔宗、德讓宗和打隆宗。

  門隅曾是我國通往印度、不丹的必經之地,原來隻有崎嶇的馬道通行。數百年來,這條騾馬古道如一條吉祥的紅繩,將西藏腹地民眾(zhong) 的生活乃至心靈世界聯結到一起。在這條古道上,一匹匹騾馬既馱載著朝霞夕陽,也馱著藏族老幼婦孺的希望,更馱載著藏、門民族之間的友誼的交流。

  這條古道,不僅(jin) 是一條傳(chuan) 統的古代商道,還是一條傳(chuan) 教聖道。它不僅(jin) 與(yu) 茶和馬有關(guan) ,和商業(ye) 貿易有關(guan) ,還與(yu) 藏民族的生與(yu) 死、愛與(yu) 恨、悲與(yu) 喜,與(yu) 各民族的心靈和精神的家園都密切相關(guan) 。多少年來,在這條聖道上,不同民族的人們(men) 交換生產(chan) 生活用品,進行心靈的交流,靈魂的對話。走在這條古道上,高原的陽光,碧藍的長天,悠悠的白雲(yun) 或呼嘯的山風,還有那寒涼的風雪一路與(yu) 你相隨,你的思緒會(hui) 被帶回蒼茫的遠古。那遺留在山水間的文明和曆史的滄桑隨處可見,它們(men) 照亮和點綴著古道上一個(ge) 個(ge) 的驛站。

  走進門隅,讓我想起門巴族詩人倉(cang) 央嘉措曾寫(xie) 下過的一首曼妙情詩:“皎月升上東(dong) 方山巔,瑪吉阿米的容顏浮現。”瑪吉阿米,是一個(ge) 漢字音譯的藏語詞匯,意為(wei) 聖潔的母親(qin) 、純潔的少女和未嫁的姑娘,讓我想起隻活了24歲的倉(cang) 央嘉措。24歲,倉(cang) 央嘉措的生命就消失了。關(guan) 於(yu) 倉(cang) 央嘉措最為(wei) 浪漫悲情的傳(chuan) 說,有人稱之為(wei) “佛前哭泣的蓮花”。對此,後人悼念倉(cang) 央嘉措時這樣唱道:倉(cang) 央嘉措宛若佛前未及吐露芳華的蓮花,在狂風驟雨的摧殘下凋謝。(文/羅洪忠 圖/邱衍慶)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