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噶牧區拉昂錯的列石 (攝影/ 周文強)
當你漫無邊際地行走於(yu) 阿裏的亙(gen) 古荒原時,可能會(hui) 邂逅獨個(ge) 、十數個(ge) 、乃至數百個(ge) 魏然矗立於(yu) 蒼茫大地之上的“天降石”,土著人稱“朵仁”。這些“天降石”背後藏著許多口口相傳(chuan) 的故事,比如在西德鄉(xiang) 和赤德鄉(xiang) 之間孔雀河穀荒蕪的砂石台地上,可見到矗立的三塊矮小的小型列石。民間傳(chuan) 說是印度地方的三個(ge) 神仙相約到遠方聖地朝拜,隻能是夜晚來天不明就回去,若是天明後他們(men) 就不能回到來時的地方。熟料他們(men) 朝拜完聖地,返回印度的時候,途經此地適逢天大亮,他們(men) 就此永遠的被定格固化在那裏,一個(ge) 美好的傳(chuan) 說故事就這樣誕生了。
在普蘭(lan) 牧區、農(nong) 耕地帶也散落著高高低低錯落有序的列石,大多是被先民從(cong) 遠處大山搬運至此。但是普通百姓囿於(yu) 記憶傳(chuan) 承的遺失,簡單地把列石類歸於(yu) “天降石”。但實際上列石是人類早期先民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的無字碑--遠古氏族、部落、邦國的頭人、小王、大王、臣子會(hui) 盟時,基於(yu) 某種當時社會(hui) 、政治、宗教的某種目的、願望、需求而特意從(cong) 遠方大山裏尋找特殊的長條形石材,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專(zhuan) 程運來豎立。且每根列石都很重,也不是當地的原有石頭,材質與(yu) 在喜馬拉雅山中發現的石頭相類似。原普蘭(lan) 縣人武部副部長加木措曾經探究過石材的出處,就曾指出這些列石並不是原地的石頭,而是來自其它地方。它們(men) 豎立於(yu) 山嶺曠野間,承載著祖先前輩們(men) 的某種意識和智慧。
在雪域高原上,一個(ge) 部落邦國把別的部落邦國打敗,領有該部落邦國的草場、人口、土地、牛羊、馬匹。讓首領俯首稱臣,繳納貢賦,繼續掌管所屬部落邦國的內(nei) 政事務,但外交、軍(jun) 事、稅收等一律交由象雄王或派遣的總管負責。而且還要遵循沿襲傳(chuan) 統習(xi) 俗,請巫師打卦占卜,擇定一處吉祥之地,集合一個(ge) 或數個(ge) 部落結盟,共同豎立列石,是在文字尚未出現之時記述事情必需的證物方式。
一般而言,部落聯盟每年都會(hui) 在約定的某地聚會(hui) ,舉(ju) 行所謂的“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會(hui) 盟協商後,部落、族群、邦國的首領共同推舉(ju) 象雄王為(wei) 共主。眾(zhong) 首領遂在象雄王的帶領下,砌築祭台,供奉淨水、酥油、青稞籽實,焚香祭祀,豎立列石,殺生祭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