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岡(gang) 仁波齊(攝影/ 孫吉)
據才讓太老師研究推測,象雄是以雄俠(xia) 部落為(wei) 基礎, 象雄王室的發展為(wei) 主導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最大的部落聯盟。古象雄的疆域一度南至拉達克和今天的印度與(yu) 尼泊爾北邊的一小部分, 西達克什米爾和巴爾提斯坦(今巴基斯坦東(dong) 端), 向北包括了廣漠的羌塘草原即今那曲和青海省玉樹州南部, 往東(dong) 直至今那曲地區東(dong) 部和昌都地區北部。許多苯教源流、部落史、寺院誌、人物傳(chuan) 、傳(chuan) 說、民謠和諺語都充分說明了上述廣漠的大地被稱為(wei) 象雄, 曾經生活在這個(ge) 疆域上的藏族先民認為(wei) 他們(men) 是象雄的庶民。
隨著雅礱部落的崛起, 到公元7世紀的南日鬆讚之前,雅礱六耗牛蕃部落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在雅隆河穀地帶。到了鬆讚幹布時期, 統一了衛藏諸部和象雄等並向更遠的部落進攻, 遷都邏些(今拉薩)。強大的吐蕃王室切斷了象雄王室對東(dong) 、北部象雄的脆弱聯係, 先將象雄局限在西部, 最後將其滅亡。隨後被阿裏這個(ge) 名稱代替, 象雄最終退出了青藏高原的曆史舞台。
象雄與(yu) 吐蕃兩(liang) 地關(guan) 係在一些古藏文史籍中可見端倪。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同美博士在自己的研究中就曾提及象雄與(yu) 吐蕃關(guan) 係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國王聶赤讚普時期。據說吐蕃第一代國王聶赤讚普與(yu) 象雄王室有著直接關(guan) 係。關(guan) 於(yu) 吐蕃第一代讚普聶赤讚普的族源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兩(liang) 種說法: 一種為(wei) 古印度王室後裔說,另一種為(wei) 古象雄王室後裔說。其中,古印度王室後裔說認為(wei) 吐蕃第一代讚普聶赤讚普是一位被古印度王室遺棄的畸形殘疾兒(er) 。而象雄王室後裔說則認為(wei) ,吐蕃第一讚普聶赤讚普的爺爺係吐蕃王室人,史稱亞(ya) 拉達州,奶奶係象雄王室人,史稱象雄木增嘉摩。他們(men) 兩(liang) 人在吐蕃地區育有七子,其中,第四位史稱赤瓦登茨。後來,因象雄王室王權繼承的需要,生於(yu) 吐蕃的赤瓦登茨被父母送給了遠在象雄的舅舅木傑讚普。赤瓦登茨從(cong) 吐蕃來到舅舅的家鄉(xiang) 象雄地區以後,娶象雄女木薩尼童為(wei) 妻,赤瓦登茨與(yu) 木薩尼童所生之子為(wei) 聶赤讚普。繼而,又因吐蕃王室權利繼承的需要,聶赤讚普從(cong) 象雄來到了吐蕃地區,在被史稱吐蕃“十二苯教師”的支持下,聶赤讚普順利成為(wei) 吐蕃讚普,被後世稱其為(wei) 吐蕃第一代讚普。傳(chuan) 統史書(shu) 認為(wei) ,吐蕃第一代讚普聶赤讚普是一位被古印度王室遺棄的畸形殘疾兒(er) ,文字中描述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三星堆“青銅立人像”既視感。這種殘疾形象主要凸顯在眼睛和四肢兩(liang) 個(ge) 方麵:眼睛像鳥眼,眨眼時眼皮從(cong) 下往上眨;四肢像鴨蹼,手指腳趾相互連接。傳(chuan) 說聶赤讚普初到雅礱的時不會(hui) 說當地的語言,隻能通過手語交流。當地人問他從(cong) 哪裏來時,他用手指指了指天,當地人誤以為(wei) 是上天派來的。當地人於(yu) 是擁戴聶赤讚普為(wei) 王,眾(zhong) 人用肩膀將他扛了回來,後世稱其為(wei) “肩扛王”。這種傳(chuan) 說不僅(jin) 常見於(yu) 世稱權威的那些藏籍之中,還在不少名勝古刹的壁畫之中有所體(ti) 現。這個(ge) 神話就呈現了這樣一個(ge) 事實: 吐蕃第一代讚普的確來自於(yu) 信仰神鳥瓊的地方,他不僅(jin) 長相特別,而且他所說語言也與(yu) 吐蕃語有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