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時代楷模 > 人物故事

築夢九天寫忠誠——記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群體

發布時間:2018-01-22 16:12:00來源: 人民日報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八日,航天員景海鵬(左)、陳冬在四子王旗著陸場順利返回。

太空,人類夢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

這是一種極為(wei) 震撼的體(ti) 驗:從(cong) 343公裏之外眺望地球,大地脈絡分明,海岸線清晰綿長,青藏高原的雪域雲(yun) 天仿佛觸手可及;

這是一段壯美無匹的征程:一人、二人、三人……寥寥數人的出征勝似千軍(jun) 萬(wan) 馬上戰場,每一次都標注了中國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

這是一個(ge) 千錘百煉的英雄群體(ti) :在中華民族的奮進史冊(ce) 裏,飛天勇士叩問蒼穹無疑是最精彩的篇頁之一。今天,他們(men) 正書(shu) 寫(xie) 著新時代的新華章。

他們(men) ,就是英雄的中國航天員群體(ti) 。

“每一次對太空的叩問,都是下一次探索的開始”

這是屬於(yu) 全體(ti) 航天員的榮光。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樓。明亮的雙眸、莊重的神情、挺拔的身姿,51歲的航天員景海鵬昂首闊步走上前台,亮閃閃的“八一勳章”緊貼胸口,讓3次進入太空的他心潮澎湃——這既是向最優(you) 秀軍(jun) 人頒發的最高榮譽,也是偉(wei) 大祖國給最勇敢戰士授予的最高功勳。

中國航天員的腳步,伴隨著國家強起來的鼓點,正以“世界矚目的速度”走到一個(ge) 個(ge) 新的方位——

2013年6月26日8時07分,聶海勝、張曉光、王亞(ya) 平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王亞(ya) 平站在“最高講台”,一堂40分鍾的太空科學課,在千萬(wan) 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學與(yu) 夢想的種子;

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景海鵬、陳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駐留,為(wei) 後續的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這短短3年裏的兩(liang) 次飛行,飛行時間超過曆次總和的兩(liang) 倍,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超過以往的總數。

一次次中國飛天的步伐,留下的是民族永恒的記憶,中國人來到了太空,而且有信心、有能力飛得更高更遠——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楊利偉(wei) 駕乘神舟五號飛船,用21小時23分鍾環繞地球飛行14圈、近60萬(wan) 公裏,在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屬於(yu) 中國人的數字。時隔短短兩(liang) 年,費俊龍、聶海勝執行危險性及難度係數均高出很多的神六任務,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從(cong) “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翟誌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在343公裏的太空軌道實現了中國人與(yu) 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讓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紅旗的鮮豔;

2012年6月18日17時04分,景海鵬、劉旺、劉洋“飄”進天宮一號,太空從(cong) 此有了真正意義(yi) 上的“中國之家”,首次手控交會(hui) 對接,劉旺以不到7分鍾、誤差18毫米的中國精度,贏得世界喝彩……

從(cong) 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一號,13年間,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獨立自主掌握交會(hui) 對接技術的國家。

“每一次對太空的叩問,都是下一次探索的開始。”走好新時代征戰太空的新征途,這份豪情壯誌始終在航天員們(men) 心中激蕩。

“你們(men) 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昂多高”

有時候,夢想會(hui) 在一瞬間悄然而生。

2003年,當楊利偉(wei) 飛向太空時,兩(liang) 名年輕的飛行員在不同地方,同時通過電視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瞬。25歲的陳冬心想:“什麽(me) 時候我也能像楊利偉(wei) 一樣飛向太空,為(wei) 祖國飛得更高?”23歲的王亞(ya) 平看著火箭燦爛的尾焰,腦子裏閃過一個(ge) 念頭:“中國已經有了男航天員,什麽(me) 時候會(hui) 有女航天員呢?”

唰!當整流罩打開,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右舷窗亮了,壯美的太空又一次讓景海鵬驚歎。一句“爽!”喊出了陳冬初見藍色星球的震撼,也喊出了他實現自己飛天夢想的酣暢。

飛行歸來,有小朋友好奇地問王亞(ya) 平:“你在太空中會(hui) 不會(hui) 做夢?”她笑著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夢,我都已經在自己的夢裏。”

每一位航天員深知,飛天夢,不僅(jin) 僅(jin) 是自己的夢。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每次載人飛行,有超過10萬(wan) 名的技術人員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ju) 起英雄飛天。“兩(liang) 彈一星”元勳孫家棟形容:“離開了集體(ti) 的力量,個(ge) 人將一事無成。”

劉洋說起一個(ge) 令她感動的小故事。發射塔架上有個(ge) 供緊急撤離的逃逸滑道,52米高,航天員會(hui) 在執行任務之前進行訓練,而技術人員會(hui) 提前試驗。一位年輕的女航天教員對劉洋說,她試跳時,看到下麵黑乎乎的,兩(liang) 腿在發抖,但想到是給航天員們(men) 當“沙袋”,又覺得挺開心。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變得微乎其微,祖國的引力卻越來越重。”航天員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感受:每次飛臨(lin) 祖國上空,心跳都會(hui) 加速,會(hui) 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國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著舷窗想去觸摸,每一次都會(hui) 熱淚盈眶。

費俊龍這樣對國外同行說:“你可以分享我的快樂(le) ,卻無法分享我的自豪。因為(wei) 在我身後,有強大的祖國,站立著13億(yi) 多人民!”

有一個(ge) 場景讓楊利偉(wei) 至今難忘。2004年,他在美國紐約訪問時,應邀出席華人華僑(qiao) 的一次活動。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華僑(qiao) 拉著他的手,語調顫抖,臉上滿是淚痕:“你們(men) 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昂多高!”

劉洋珍藏著一張照片。2012年10月,她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60周年校慶,一位退休女教授擠過人群與(yu) 她合了影。次年5月,當她再次來到這裏與(yu) 學校附中師生座談時,一名小男孩遞給她一個(ge) 信封說:“這是我奶奶給你的,我長大了也要當航天員。”劉洋打開一看,竟是去年跟那位退休女教授的合影,背麵寫(xie) 著:向為(wei) 航天事業(ye) 做出貢獻的人致敬!

跨越“上天的階梯”,創造了訓練零淘汰率紀錄,在世界航天界絕無僅(jin) 有

1998年1月5日,從(cong) 1500多名優(you) 秀空軍(jun) 飛行員中百裏挑一、精心選拔的14人,匯聚北京航天城,成為(wei) 中國首批航天員。他們(men) 麵對五星紅旗莊嚴(yan) 宣誓:“甘願為(wei) 載人航天事業(ye) 奮鬥終生!”

這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航天員大隊誕生。

自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一飛衝(chong) 天,人類已進行上百次載人航天飛行,共有數百人次進入太空。麵對風險莫測的飛天旅程,需要腳踏實地去追趕。

北京航天城,航天員大隊公寓的門柱上,鐫刻著“珍惜崇高榮譽、邁向更深太空”的隊訓,見證著飛行員向航天員的轉變、從(cong) 天空向太空的跨越。天空與(yu) 太空,一字之差,被蘇聯航天員列奧諾夫形象地稱為(wei) “上天的階梯”。

14名首批航天員進入航天員大隊時,年齡最小的近30歲。工作了10多年,書(shu) 本也擱置了10多年,猛然間撿起書(shu) 本當學生,要在一年時間裏係統掌握許多生澀的學科理論,對每個(ge) 人無疑都是嚴(yan) 峻考驗,因此也被稱為(wei) “登天第一關(guan) ”。一位來上課的老教授說:“要在3個(ge) 月內(nei) 教完一年的高等數學課程,可真把我難住了。”

王亞(ya) 平在參加航天員選拔時問楊利偉(wei) ,成為(wei) 航天員最難的是什麽(me) ?楊利偉(wei) 回答了兩(liang) 個(ge) 字:“學習(xi) 。”等她加入航天員大隊,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學習(xi) ”二字的分量。

於(yu) 是,航天員們(men) 重回課堂,白天上課、訓練,夜裏複習(xi) 、預習(xi) ,航天員公寓成了“不夜城”。

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是第二道坎,包含了眾(zhong) 多艱苦萬(wan) 分的訓練。僅(jin) 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為(wei) 例,在飛船返回地球時,人要承受自身重量數倍的壓力,很容易造成人的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導致意誌喪(sang) 失、黑視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劉洋曾說:“太空雖然向女性張開了多情的懷抱,卻從(cong) 不有所偏愛。”她剛開始進行離心機超重訓練時,短短幾十秒,6個(ge) G的負荷就已讓她如跑了萬(wan) 米一般,雙腿發軟,精疲力竭。

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裏,常人隻能承受3到4個(ge) 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員卻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訓練中,他們(men) 的五官被擠壓變形,眼淚不自覺地往外飛,胸部極度壓抑,呼吸非常困難,手臂抬不起來。一位航天員的母親(qin) 看後,一邊流淚一邊不住地擺手說:“不看了,不看了!”

做這種訓練時,航天員手邊有一個(ge) 紅色按鈕,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動紅鈕,請求暫停。但20年來,沒有一個(ge) 人按過這個(ge) 紅鈕。

太空飛行中,航天員每一步操作、每一個(ge) 細節都直接關(guan) 係任務成敗。飛行手冊(ce) 是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寶典,所有指令都匯集在9大本、上百萬(wan) 字的厚厚手冊(ce) 裏。在飛行程序訓練中,他們(men) 做的筆記摞起來比桌子還高,數以萬(wan) 計的指令成為(wei) 習(xi) 慣動作和肌肉記憶,每個(ge) 人閉上眼睛都能精準無誤地全流程操作。

最終,經過嚴(yan) 格考核與(yu) 評定,先後選拔的兩(liang) 批21名航天員順利通過考核,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創造了世界航天員訓練零淘汰率的紀錄,在世界航天界絕無僅(jin) 有。

“哪有運氣和奇跡!”麵對任務,航天員永遠在備戰

神十任務結束後,王亞(ya) 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鍾的太空授課,引起全世界高度關(guan) 注。

太空授課是神十任務一大亮點。人在失重環境下連站穩都很難,如果還要開展授課、實驗和拍攝,那比地麵難出千百倍,聶海勝、張曉光、王亞(ya) 平三人乘組為(wei) 此在地麵進行了200多個(ge) 小時的訓練。

太空授課中的水球實驗,王亞(ya) 平做出的水球又圓又大,格外漂亮。看到王亞(ya) 平持續往晃動的水球中注水,地麵支持團隊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當完美的水球呈現在所有人麵前時,大家才醒悟過來,興(xing) 奮地說:“這丫頭絕對做功課了,她是想給我們(men) 一個(ge) 驚喜呢!”

王亞(ya) 平的確是做足了功課。在太空最難做的是水球實驗,動作輕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導致水膜破裂。每次在地麵做實驗失敗後,王亞(ya) 平都和隊友們(men) 細查原因,不斷嚐試,找出竅門。

手控交會(hui) 對接是難度極高的航天技術,被稱為(wei) “太空穿針”,對航天員的心理穩定性以及快速反應、準確判斷、精準控製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世界航天強國也難免數次失敗。

為(wei) 掌握“穿針”技術,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劉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訓練中,劉旺堅持以最高標準嚴(yan) 格要求自己。他還主動提出將手柄延遲設置從(cong) 1秒內(nei) 延長到2秒,提高操作控製難度。地麵1500多次的訓練,終於(yu) 換來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

“哪有運氣和奇跡!”用15年等待“換來”15天太空之旅的張曉光說,航天員麵對任務,永遠是在選拔,永遠是在備戰。

“無論‘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

北京航天城,空曠的模擬器樓,聚光燈下的鄧清明一臉平靜——20年來,他從(cong) 未在聚光燈下出現過。

“我是航天員鄧清明,是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仍在訓練的首批現役航天員。20年來,我3次入選任務梯隊,3次與(yu) 飛天失之交臂。為(wei) 了飛天做準備,我感到過枯燥,也煩過、累過,但沒有放棄過。無論‘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鄧清明聲音不大,語氣卻十分堅定。

通過嚴(yan) 格訓練的21名航天員,全部有能力執行太空任務。但受任務密度和條件製約,不可能每個(ge) 人都有機會(hui) 飛天,隻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人選。往往,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成績相差很小,小到一兩(liang) 分,甚至僅(jin) 僅(jin) 零點幾分。神七航天員選拔時,劉旺就差0.005分。

大多數航天員都當過“備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時翟誌剛是“備份”,神六時他又一次與(yu) 飛天擦肩而過,但他兩(liang) 次都站在戰友身後,微笑著為(wei) 他們(men) 出征壯行;神七任務選拔時,陳全僅(jin) 以微小差距落選,他說:“我會(hui) 努力當好‘備份’,讓戰友在天上飛得更高更踏實。”

神十一任務發射前一天,決(jue) 定最終的飛天人選是景海鵬和陳冬,鄧清明仍是“備份”。這是離夢想最近的一次,又一次止步於(yu) 發射塔前。輪到鄧清明發言時,他停頓了一會(hui) 兒(er) ,轉過身麵向景海鵬,緊緊抱住他說:“海鵬,祝賀你!”景海鵬也飽含深情地說了句“謝謝你!”幾分鍾內(nei) ,整個(ge) 問天閣大廳寂靜無聲,在場的許多人都流了淚。

神舟十一號成功返回後,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對鄧清明說:“你們(men) 和神十一乘組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你們(men) 的成功,航天員在天上的表現就是你們(men) 的表現。”聽到“共同”二字,鄧清明激動地落淚。

2014年3月13日,一個(ge) 普通的日子,卻因5名航天員的停航停訓,被寫(xie) 入中國航天史冊(ce) 。

吳傑、李慶龍、陳全、趙傳(chuan) 東(dong) 、潘占春是我國首批航天員,十幾年來,他們(men) 日複一日地重複著“準備出征”這一件事,一次次接受祖國挑選,一次次與(yu) 飛天失之交臂。因為(wei) 超過黃金飛行期,他們(men) 再也沒有機會(hui) 為(wei) 祖國出征太空,但他們(men) 仍像當年毫不猶豫參加選拔一樣,堅決(jue) 服從(cong) 組織安排,退出現役航天員隊伍。

撫摸著航天員紀念章,已年過半百的他們(men) ,還是難以忍住眼中的淚水。

他們(men) 的等待與(yu) 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頁。

“飛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戰場,困難再大、危險再大,都動搖不了我們(men) 征戰太空的決(jue) 心”

西北大漠,孕育了中國航天事業(ye) 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1年11月,航天員們(men) 第一次來到這裏,踏入航天人的精神聖地——東(dong) 風革命烈士陵園。這座元帥、將軍(jun) 、士兵相依的不朽軍(jun) 陣,深深震撼了他們(men) 。自此,每次執行任務前,航天員們(men) 都會(hui) 前來瞻仰長眠於(yu) 此的700多位獻身航天偉(wei) 業(ye) 的英烈。

載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ye) 之一,曾有20多人在執行任務和訓練時不幸罹難。

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年。此時,中國航天員正在備戰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擔心世界航天接連失利的陰霾會(hui) 造成影響,一場座談會(hui) 召來了航天員們(men) 進行交流。沒想到,座談會(hui) 開成了請戰會(hui) 。航天員的想法驚人的一致:“飛天就是使命,太空就是戰場,困難再大、危險再大,都動搖不了我們(men) 征戰太空的決(jue) 心!”

2003年10月15日9時,長征二號F火箭護送著神舟五號飛船直刺蒼穹。上升到三四十公裏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急劇振動,與(yu) 人體(ti) 產(chan) 生共振,楊利偉(wei) 眼前一片漆黑,感覺五髒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難以承受。共振持續了26秒後,終於(yu) 慢慢減輕。楊利偉(wei) 如釋千鈞重負,如獲一次重生。

後來有人評價(jia) :26秒,見證了中國航天員英勇無畏、舍身為(wei) 國的赤膽忠心。

當翟誌剛探頭出來睜大眼睛,瞬間被太空的荒涼、廣袤和深邃所震撼。但他已經比預計出艙的時間晚了幾分鍾。此刻,神舟七號飛船正以每秒鍾接近7.9公裏的高速,在343公裏的高度掠過祖國疆域。留給他們(men) 執行出艙任務的時間也就十幾分鍾。

正當費盡周折打開艙門的翟誌剛準備出艙時,報警聲突然響起:“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刺耳的聲音不斷重複。

飛船火災是全世界航天員在太空最怕發生的事故。報警的第一時間,軌道艙內(nei) 的劉伯明和返回艙內(nei) 的景海鵬檢查了所有設備,沒有發現火災,也沒有發現短路跳火。而此時軌道艙處於(yu) 真空狀態,是不可能發生火災的。盡管翟誌剛他們(men) 判斷不可能發生火災,但可怕的報警聲一直在持續。

“還出不出艙?”劉伯明問。

“出艙!”翟誌剛答。

翟誌剛攀出艙門,全身已在深不見底的茫茫宇宙中。按計劃,他要先把一個(ge) 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nei) ,然後再從(cong) 艙內(nei) 取出五星紅旗,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第一時間,劉伯明先把國旗遞了出來,翟誌剛心領神會(hui) 地接過,兩(liang) 人臨(lin) 時改變了出艙程序。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身著“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誌剛,揮動著鮮豔的五星紅旗向地麵報告:“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men) 堅決(jue) 完成任務!”

那一刻,人們(men) 從(cong) 電視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紅旗在神舟飛船艙外飄揚,但並不知道當時的驚險。

返回地球後,有人問,為(wei) 什麽(me) 要先展示國旗?翟誌剛說:“無論發生什麽(me) 情況,我們(men) 都要完成任務,讓五星紅旗高揚在太空。”劉伯明說:“即使我們(men) 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飄揚。”

幸運的是,事後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隻是一場虛驚。

有人曾問兩(liang) 度飛天的聶海勝和三次圓夢的景海鵬:“你們(men) 已經實現飛天夙願,未來還打算冒這麽(me) 大的風險嗎?”

“航天飛行是我們(men) 的事業(ye) ,更是我們(men) 的生命,為(wei) 了飛天夢想,隻要祖國需要,我們(men) 隨時準備再上太空!”聶海勝答道。

作為(wei) 一名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鵬麵對中外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ge) “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dang) 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

追夢新時代,“心願隻有一個(ge) ,就是再次飛向太空”

2017年10月18日,黨(dang) 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建設航天強國”寫(xie) 入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國航天事業(ye)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

空間站時代大幕開啟。北京航天城裏,航天員們(men) 開始了空間站任務學習(xi) 和訓練的第一年。

空間站時代,出艙裝配、維修科學設備將是日常工作,而出艙是超大負荷的活動。一直在鍛煉上肢力量和手指力量的王亞(ya) 平,剛開始並沒有具體(ti) 概念。5天艙外服的試驗做下來,完全顛覆了她的想象:在120多公斤的艙外服中才工作了三四個(ge) 小時,手就抖得拿不住筆。而將來真正的太空出艙活動,一次就相當於(yu) 地麵連續工作七八個(ge) 小時的訓練量。

50歲出頭的劉伯明看起來比10年前參加神七任務時還要精幹。為(wei) 了空間站任務,他主動加量訓練,強化自己的體(ti) 能。剛做完身體(ti) 檢查的他,肺活量達到6000毫升,比年輕時還好。

“慶幸趕上偉(wei) 大的時代,有幸參與(yu) 偉(wei) 大的事業(ye) 。”祖國越來越強大,劉伯明有切身感受。20年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剛剛啟動。20年後,已有外國航天員選擇來中國參加海上救生訓練。“外國航天員還想學漢語,想加入到中國的航天員隊伍中,跟我們(men) 一起交流合作。”

“心願隻有一個(ge) ,就是再次飛向太空。”費俊龍說。

新時代,人人有夢。(人民日報記者 餘(yu) 建斌 穀業(ye) 凱 新華社記者 李國利 梅常偉(wei) )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