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邊境鄉(xiang) 鎮,各族群眾(zhong) 在守土固邊的同時,也守護著雪域高原的綠水青山。
美玉、金秋蟠、中九、白玉……這是北京平穀桃樹的品種,如今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卡如鄉(xiang) 、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
西藏在祖國大家庭中蓬勃發展,實現了堪稱奇跡的進步與(yu) 發展。
寬敞整潔的村道兩(liang) 旁是黃色牆體(ti) 、“茅草”樣式屋頂的民居,眼前不時出現的還有水稻、玉米以及不知名的花草和農(nong) 作物。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東(dong) 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普紮西在村口見到記者,介紹村裏的變化,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
一根根電線杆、一條條電線、幾座廢棄的建築……站在這裏向西望去,似乎能窺見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的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的電亮之路。
“西藏那曲110千伏變電站簽收北鬥數據已成功回傳(chuan) ,我們(men) 調試成功啦!”日前,隨著北鬥數據的成功回傳(chuan) ,我國海拔最高的電力北鬥基準站在海拔4200米的那曲11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開啟了高海拔地區北鬥係統在電力行業(ye) 的廣泛應用。
跳起鍋莊唱起歌,歡天喜地慶豐(feng) 收。又到豐(feng) 收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崗托鎮農(nong) 牧民載歌載舞分享著豐(feng) 收的喜悅。
72歲的雙湖縣嘎措鄉(xiang) 牧民達瓦次仁一生經曆了兩(liang) 次大遷徙。
從(cong) 西藏昌都的江達縣城驅車出發,經過了崎嶇顛簸的山路,翻越了連綿山脈,記者到達波羅鄉(xiang) 外衝(chong) 村。
在二樓臨(lin) 街的新房裏,46歲的丁增尼瑪坐在縫紉機前,腳踩踏板,隨著針頭的跳動,手推絳紅色布料緩緩移動,細密、均勻的黃色線腳在布料上伸展開去。
近年來,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經營模式,建立了卡若香豬養(yang) 殖基地,采用先進技術,帶動當地養(yang) 殖業(ye) 向現代化轉變。
隆子,藏語意為(wei) “萬(wan) 事順利,實力雄厚”。地如其名,近年來,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的群眾(zhong) 在小康路上幹勁十足,譜寫(xie) 著奮鬥的新篇章。
站在西藏錯那縣麻麻鄉(xiang) 路口的觀景台向前方眺望,遠山如黛,雲(yun) 霧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