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堆納鄉(xiang) 古汝村的卡吉崗巴羊養(yang) 殖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內(nei) ,今年27歲的白瑪次旺在這裏實現了從(cong) 羊倌變羊管的華麗(li) 轉身。
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康諾瑪尼石實業(ye) 有限公司通過雕刻、塗抹顏料等工序,把頁岩石製成精美的工藝產(chan) 品,廣受歡迎,累計吸納68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9名本地大學生就業(ye) ,成為(wei) 當地的“明星企業(ye) ”。
56歲的安民宏怎麽(me) 也沒有想到,他會(hui) 在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重新撿起三十多年前當兵時學習(xi) 的電影放映技術。
經詳細調研後,上級部門鼓勵村裏成立合作社,群眾(zhong) 以自家牲畜入股合作社實現集中養(yang) 殖,年底按股分紅。
卓木拉日雪山腳下,西藏日喀則亞(ya) 東(dong) 縣堆納鄉(xiang) 古汝村崗巴羊生態養(yang) 殖合作社裏,曾經的建檔立卡群眾(zhong) 羅布看著長得肥肥的羊,臉上抑不住的笑意盈盈。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走訪團成員赴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仁青崗村,采訪今年已經60歲的次仁曲珍、達吉和普赤三位藏族老阿媽,再次聽她們(men) 久久流傳(chuan) 的故事。
13日,“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網評引導線下活動走進日喀則市亞(ya) 東(dong) 縣,30餘(yu) 名媒體(ti) 記者及網絡正能量人士來到當地的生態產(chan) 業(ye) 園,親(qin) 眼看到了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畫卷。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雲(yun) 飛過藍天,為(wei) 藏家兒(er) 女帶來吉祥……”
2017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指出,“有國才能有家。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拉多鄉(xiang) 新紮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拉巴次仁見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時,反複提到了這句話。
衝(chong) 康村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主要種植青稞、小麥,主要經濟林作物有核桃、蘋果、梨、花椒等。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西藏是屬於(yu) 雪域高原和高山草甸的,但有著“山南十裏畫廊”之稱的勒布溝卻截然不同,這裏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隨處可見嬉戲的猴群和飛鳥。
8月19日上午,“幸福花開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西藏站林芝組一行來到朗縣拉多鄉(xiang) 新紮村。
2018年,西藏山南市隆子縣通過建設“菜籃子”工程,實現了蔬菜瓜果自給自足,價(jia) 格低於(yu) 市場價(jia) 20%左右,還可以滿足全縣幼兒(er) 園、中小學的日常供應,同時也成為(wei) 更多人的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