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曆史性成就》白皮書(shu) 。全文如下:

  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曆史性成就

  (2023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新發展理念全麵貫徹

  ——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全麵加強

  ——絕對貧困得到曆史性消除

  ——共同富裕程度顯著提升

  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廣為(wei) 弘揚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活力

  ——公共文化事業(ye) 蓬勃發展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

  三、民族宗教工作紮實推進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鑄牢

  ——民族團結進步持續鞏固

  ——宗教信仰自由充分保障

  ——藏傳(chuan) 佛教活動健康有序

  四、社會(hui) 大局持續安定向好

  ——社會(hui) 事業(ye) 全麵進步

  ——平安西藏建設卓有成效

  ——治理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固邊興(xing) 邊工作穩步推進

  五、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

  ——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

  ——生態保護與(yu) 經濟建設相適宜

  ——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

  ——美麗(li) 西藏建設釋放生態紅利

  六、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建設深入推進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全麵實施

  ——依法治藏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結束語

  前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著眼於(yu) 西藏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麵小康和現代化,高度重視西藏發展,親(qin) 切關(guan) 懷西藏人民。黨(dang) 中央先後召開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明確提出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ti) 要求和重點任務,為(wei) 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實現西藏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指明了方向。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立了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並將其概括為(wei) “十個(ge) 必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必須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wei) 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必須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xing) 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必須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必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必須加強黨(dang) 的建設特別是政治建設。

  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立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和西藏工作實際,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內(nei) 在規律,科學回答了一係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治藏穩藏興(xing) 藏成功經驗的總結提煉和創新發展,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的集中體(ti) 現,為(wei) 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團結奮鬥,各項事業(ye) 取得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西藏社會(hui) 大局持續穩定向好、經濟建設全麵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族和睦宗教和順、文化事業(ye) 繁榮進步、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邊疆鞏固邊境安全、黨(dang) 的建設全麵加強,與(yu) 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踏上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一、新發展理念全麵貫徹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西藏認真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布局,培育內(nei) 生動力,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十三五”發展目標如期完成,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

  ——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西藏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活躍度不斷提升。2022年全區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到2132.64億(yi) 元,按不變價(jia) 計算,比2012年增長1.28倍,年均增長8.6%,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產(chan) 業(ye) 結構日趨合理,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特色農(nong) 業(ye) 優(you) 質發展。重點發展青稞產(chan) 業(ye) 、優(you) 質畜牧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告別靠天吃飯、靠天養(yang) 畜的老路。一大批優(you) 質青稞糧油生產(chan) 、無公害蔬菜種植、標準化奶牛規模養(yang) 殖、犛牛藏羊養(yang) 殖等農(nong) 牧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建成。2022年,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業(ye) 總產(chan) 值達到60億(yi) 元。

  工業(ye) 發展富有成效。第二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強勁,建立起富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工業(ye) 體(ti) 係。2012年至2022年,工業(ye) 增加值增長1.77倍,產(chan) 業(ye) 鏈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數量比上年增長1.1%,高新技術企業(ye) 達15家。

  第三產(chan) 業(ye) 活力增強。在中央支持下著力推動重要世界旅遊目的地建設,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節、山南雅礱文化旅遊節、林芝桃花節、那曲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等成為(wei) 重要的旅遊品牌。2012年至2022年,接待旅遊人數從(cong) 1058.39萬(wan) 人次增加到3002.76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從(cong) 126.48億(yi) 元增加到407.07億(yi) 元,增長2.2倍。山南市乃東(dong) 區昌珠鎮紮西曲登社區將雪巴藏戲與(yu) 民宿旅遊結合起來,走出致富新路。藏戲傳(chuan) 承人尼瑪次仁說:“舊社會(hui) ,我們(men) 跳藏戲是為(wei) 了讓農(nong) 奴主高興(xing) ,而今天表演,是為(wei) 了讓我們(men) 自己和更多人過上美好日子。”

  改革創新縱深推進。深化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重點健全承包土地合同管理、經營權流轉管理、權屬登記管理等製度。2014年,曲水縣白堆村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領取到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土地承包經營權),這是西藏曆史上首次為(wei) 農(nong) 戶農(nong) 村土地頒證。實施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培育工程,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逐步發揮其在農(nong) 村改革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持續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做強做優(you) 做大國有資本,2022年,全區國有企業(ye) 資產(chan) 總額較2012年增長13.05倍。優(you) 化稅收營商環境,推進“證照分離”改革,深化“減證便民”,壓縮企業(ye) 開辦時間。西藏各類市場主體(ti) 從(cong) 2012年的12.44萬(wan) 戶發展到2022年的43.76萬(wan) 戶。創新驅動發展,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0%以上。

  投資金融進一步惠及民生。2012年至2022年,中央財政補貼累計達1.73萬(wan) 億(yi) 元。在國家財政支持下,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從(cong) 2012年到2022年增長2.33倍。投資重點放在增強西藏經濟發展基礎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在不同時期相繼安排一大批關(guan) 係西藏長遠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項目,極大改善了人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4650億(yi) 元,民間投資活力增強。金融機構組織體(ti) 係持續改善,逐步形成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層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組織體(ti) 係,金融支持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用明顯增強。

  區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加強與(yu) 周邊地區交流合作,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香格裏拉經濟圈、陝甘寧青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等周邊經濟圈,努力打造麵向南亞(ya) 開放的重要通道。啟動通關(guan) 一體(ti) 化改革,南亞(ya) 標準化(拉薩)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吉隆邊境經濟合作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拉薩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wei) 國際性公路口岸,實現中尼雙邊開放。2022年,西藏外貿進出口總值46.01億(yi) 元,貿易夥(huo) 伴遍及95個(ge) 國家和地區。www.easyfundingllc.com發展論壇、西藏智庫國際論壇、www.easyfundingllc.com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hui) 、跨喜馬拉雅國際自行車極限賽等,已成為(wei) 推動西藏與(yu) 世界各地交流互鑒、合作發展的重要平台。

  援藏工作成效顯著。堅持不懈執行對口援藏政策,從(cong) 1994年至2022年,先後有10批共11900名援藏幹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不斷加強同各對口援藏省市的協調,探索與(yu) 援藏省市和中央企業(ye) 協同發展、產(chan) 業(ye) 合作以及援藏工作管理新模式,統籌融合經濟援藏、產(chan) 業(ye) 援藏、科技援藏、就業(ye) 援藏、扶貧援藏等,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實現從(cong) 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逐步向產(chan) 業(ye) 培育、技術支持、人才培養(yang) 等的“造血式”幫扶轉變。僅(jin) “十三五”期間,17個(ge) 省市規劃安排援藏項目就達1260個(ge) ,完成總投資200億(yi) 元。

  ——基礎設施建設全麵加強

  交通設施建設超常規發展。以公路為(wei) 基礎,鐵路、航空、管道運輸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日益完善。2022年初,公路通車總裏程突破12.14萬(wan) 公裏,其中,高等級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105公裏,形成了以20條國道為(wei) 主骨架,以36條省道、邊防公路、農(nong) 村公路為(wei) 基礎,基本輻射全區的公路網絡。鐵路營業(ye) 裏程從(cong) 2012年的701公裏增加到2022年的1359公裏,青藏鐵路格拉段完成擴能改造,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全線開工、拉薩至林芝段通車運行,“複興(xing) 號”開進西藏、開到拉薩。2022年,管道運輸量0.31億(yi) 噸公裏。西藏航空順利開航運營。國際國內(nei) 航線達到154條,通航城市70個(ge) ,民航西藏區局2022年旅客吞吐量達到334.6萬(wan) 人次。

  電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西藏電力實現從(cong) 緊缺限電到富餘(yu) 輸出的曆史性轉變。先後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裏4條“電力天路”和“三區三州”電網建設等重點項目,在世界屋脊織起一張安全可靠的“光明網”“民生網”和“幸福網”,形成覆蓋所有縣區和主要鄉(xiang) 鎮的西藏統一電網,累計外送清潔電量130億(yi) 千瓦時以上。通動力電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6.5%,用電量從(cong) 2012年的28.84億(yi) 千瓦時增長到2022年的119.8億(yi) 千瓦時,增幅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全線貫通,區內(nei) 電網聯為(wei) 一體(ti) ,結束了阿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曆史。

  水利設施建設取得嶄新進展。“十三五”期間全口徑投資較“十二五”期間增長52%,建成一批標誌性重大水利項目。拉洛工程入選全國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旁多、拉洛水利樞紐並網發電、灌區通水,湘河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開工建設。水利惠及更多民生,防洪減災成效明顯,河湖生態持續改善,農(nong) 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jue) ,城鄉(xiang) 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自治區電子政務網、自治區統一基礎雲(yun) 平台、自治區大數據控製中心基本建成,積極融入“東(dong) 數西算”布局,西藏首個(ge) 雲(yun) 計算中心建成,並獲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累計建成5G基站8099座、光纜線路近31.26萬(wan) 公裏。5G網絡實現縣區及重點鄉(xiang) 鎮覆蓋,移動信號覆蓋3A級以上景區,光纖寬帶、4G信號、廣播電視信號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現代通信“雲(yun) 網融合”,實現尋常百姓與(yu) 世界聯通。

  ——絕對貧困得到曆史性消除

  脫貧攻堅全麵勝利。西藏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落實“五個(ge) 一批”脫貧措施,2019年底,累計實現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徹底擺脫了束縛西藏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2022年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38萬(wan) 元,年均增長率高於(yu) 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脫貧群眾(zhong) 享有穩定的吃、穿、住、學、醫等保障,享有更加和諧的安居樂(le) 業(ye) 環境、更加均衡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完善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實施。2021年以來,累計實施建設美麗(li) 宜居村300個(ge) ,創建認定美麗(li) 宜居示範村505個(ge)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實施農(nong) 機深鬆整地作業(ye) ,建設國家級畜禽養(yang) 殖標準化示範創建場,農(nong) 牧綜合服務中心覆蓋所有鄉(xiang) 鎮;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達6172個(ge) ,帶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組織化和規模化水平提升;著力發展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和綠色有機產(chan) 業(ye) ,創建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4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7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18個(ge)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脫貧人口外出務工穩定在20萬(wan) 人以上,建設非遺工坊173個(ge) ,帶動脫貧群眾(zhong) 實現居家就業(ye) 、就近就業(ye) ,譜寫(xie) 了新時代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西藏篇章。

  ——共同富裕程度顯著提升

  收入水平高速增長。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8363元提高到48753元,增長1.7倍;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698元提高到18209元,增長2.2倍;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22降低至2.67,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568元提高到26675元。自2015年起,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

  消費市場更加繁榮。2022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726.52億(yi) 元,比2012年的318.39億(yi) 元增長1.3倍。2022年,貨運周轉量達130.88億(yi) 噸公裏,推動產(chan) 地和消費地之間的有效銜接;全區郵政行業(ye) 業(ye) 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chu) 蓄銀行直接營業(ye) 收入)完成7.44億(yi) 元,郵政行業(ye) 寄遞業(ye) 務量完成17882.59萬(wan) 件,其中,快遞業(ye) 務量完成1219.31萬(wan) 件。19家大型全國性電商和物流快遞企業(ye) 陸續落戶,冷鏈倉(cang) 儲(chu) 麵積達11.3萬(wan) 平方米。市縣鄉(xiang) 村四級電商服務全麵推開,2022年,網上零售額達91.4億(yi) 元。

  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全麵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需要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團結奮鬥,振奮精氣神,匯聚正能量。西藏大力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主流價(jia) 值,積極傳(chuan) 承和保護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繁榮文化事業(ye) ,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使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真正深入人心,更好滿足各族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

  ——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廣為(wei) 弘揚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綿綿用力。西藏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印發《關(guan) 於(yu) 貫徹〈關(guan) 於(yu) 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意見〉實施意見》,把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與(yu) 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jue) 策部署結合起來、與(yu) 推進西藏改革發展穩定的實踐結合起來、與(yu) 各項重大主題宣傳(chuan) 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加強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西藏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教育,幫助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紅色文化教育發揚光大。2021年,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新館建成。全國援藏展覽館、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布達拉宮雪城係列展陳館、江孜抗英遺址、拉薩市林周農(nong) 場紅色遺址、尼木縣革命烈士陵園、波密縣紮木中心縣委紅樓、昌都市革命曆史博物館、江達縣崗托十八軍(jun) 軍(jun) 營舊址、改則縣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等,命名為(wei) 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站點基石。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活力

  曆史文化遺產(chan) 得到有效保護。西藏現有中國曆史文化名城3座,中國曆史文化名鎮5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4個(ge) 。80個(ge) 村落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29個(ge) 村寨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現已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處。布達拉宮曆史建築群(含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編製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帕拉莊園等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完成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文物保護專(zhuan) 項監測。完成薩迦寺、桑耶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對平措林寺、托林寺、科迦寺等文物建築和壁畫持續開展保護修複,開展同卡寺、查傑瑪大殿、色拉寺等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2013年起,10萬(wan) 餘(yu) 件各類珍貴文物在數字化建檔中得到更加科學的保護。在阿裏噶爾縣故如甲木墓地進行的考古挖掘,出土“王侯文鳥獸(shou) 紋錦”和茶葉,充分證明早在1800多年前西藏西部就已通過絲(si) 綢之路與(yu) 祖國其他地區建立了密切聯係。劄達縣桑達隆果墓地考古發掘獲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益豐(feng) 富的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燦爛。

  藏醫藥得到傳(chuan) 承和創新發展。2019年,國家投資10億(yi) 元用於(yu) 西藏藏醫藥大學新校區建設,該校累計培養(yang) 了7000餘(yu) 名藏醫藥專(zhuan) 業(ye) 人才。截至2022年初,西藏公立藏醫醫療機構達49所,鄉(xiang) 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4.4%和42.4%。藏醫藥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本形成,實現藏藥生產(chan) 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先後整理出版300多部藏醫藥古籍文獻,收集珍貴古籍文本600多卷。藏醫藥學巨著《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亞(ya) 太地區名錄。

  藏文古籍文獻和非遺得到保護利用。2013年,國家組織實施《中華大典·藏文卷》重點文化工程,計劃用15年時間,出版從(cong) 吐蕃時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文獻典籍,這是我國保護和弘揚藏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又一個(ge) 標誌性工程。2012年至2022年,國家和自治區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資金3.25億(yi) 餘(yu) 元,用於(yu)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保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記錄工作、開展傳(chuan) 習(xi) 活動以及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等。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6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60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522名。《格薩(斯)爾》、藏戲、藏醫藥浴法等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藏語言文字學習(xi) 使用得到依法保障。藏語言文字在衛生、郵政、通訊、交通、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得到廣泛使用。公共場所設施、招牌和廣告都可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藏文標識,隨時可以收聽收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藏語文的節目。中小學校均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和藏語文課程。截至2022年底,西藏公開發行藏文期刊17種、藏文報紙11種,累計出版藏文圖書(shu) 7959種、4501.3萬(wan) 冊(ce) 。2015年,國家標準《信息技術 藏文詞匯》正式發布。全國藏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hui) 於(yu) 2018年發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審定的藏語新詞術語》,包含藏語新詞術語近1500條;2022年發布《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藏語新詞術語(漢藏對照)》,包含藏語新詞術語2200條。

  ——公共文化事業(ye) 蓬勃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日趨完善。基本建成自治區、市(地)、縣(區)、鄉(xiang) (鎮)、村(居)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市(地)有圖書(shu) 館、群眾(zhong) 藝術館、博物館,縣(區)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xiang) (鎮)有綜合文化活動站,村(居)有文化活動室。西藏現有10個(ge) 專(zhuan) 業(ye) 文藝院團、76個(ge) 縣區藝術團、153個(ge) 民間藏戲隊、395個(ge) 鄉(xiang) 鎮文藝演出隊和5492個(ge) 建製村文藝演出隊,專(zhuan) 兼職文藝演出人員超過10萬(wan) 人。西藏農(nong) 村電影放映全麵實現數字化,全區478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每年放映6.3萬(wan) 餘(yu) 場電影。建成6263個(ge) 縣鄉(xiang) 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開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基層活動,提升基層文化設施服務功能,建強100個(ge) 村級群眾(zhong) 性文化示範陣地。

  文化藝術創作繁榮發展。推出歌舞晚會(hui) 《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祖國·紮西德勒》《西藏兒(er) 女心向黨(dang) 》,話劇《共同家園》《八廓街北院》,藏戲《次仁拉姆》《藏香情》,歌舞劇《天邊格桑花》等一大批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彰顯時代精神、體(ti) 現西藏特色、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優(you) 秀文藝作品。話劇《不準出生的人》、歌舞晚會(hui) 《西藏兒(er) 女心向黨(dang) 》、舞蹈《歡騰的高原》、廣場舞《奮進新時代》、少兒(er) 藏戲《喜迎新春》先後在全國獲獎。

  體(ti) 育事業(ye) 快速發展。各類群眾(zhong) 性體(ti) 育賽事活動豐(feng) 富多彩,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得到傳(chuan) 承發展,山地戶外運動廣泛開展。競技體(ti) 育水平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間獲得國際國內(nei) 賽事獎牌231枚。2018年雅加達亞(ya) 運會(hui) ,運動員多布傑奪得男子馬拉鬆賽銅牌,創造了我國男子馬拉鬆亞(ya) 運會(hui) 最好成績。2020年洛桑冬青奧會(hui) ,索朗曲珍在滑雪登山女子個(ge) 人越野賽和短距離賽兩(liang) 個(ge) 項目上創造了我國曆史最好成績。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hui) ,西藏代表團共取得3金1銀2銅的好成績。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西藏兩(liang) 名運動員取得參賽資格,實現了西藏競技體(ti) 育新突破。

  廣播影視出版事業(ye) 發展壯大。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9.41%、99.56%。創作電影《布德之路》《我的喜馬拉雅》《七十七天》《寧都啦》,電視劇《呀啦索 幸福家園》,紀錄片《你好!新西藏》《西藏 我們(men) 的故事》《黨(dang) 的光輝照邊疆》等優(you) 秀影視作品。截至2022年底,共有數字影院74家,銀幕191塊,2022年電影票房達3722.87萬(wan) 元,觀影人次87.97萬(wan) 。建好用好市地、縣區融媒體(ti) 中心,建設推廣使用自治區級融媒體(ti) 平台“珠峰雲(yun) ”。積極創作播出中華優(you) 秀文化紀錄片,製作譯製民族語言廣播節目時長超15000小時,每年製作譯製民族語言電影80部以上,製作譯製民族語言電視節目時長達7300小時。現有各類印刷企業(ye) 40家,各類出版發行單位219家,出版期刊231.73萬(wan) 冊(ce) 、圖書(shu) 270.7萬(wan) 冊(ce) ,出版物銷售總額12.93億(yi) 元,建成5400多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和1700多個(ge) 寺廟書(shu) 屋,有力推動新聞出版繁榮發展,不斷豐(feng) 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科學文化知識。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

  文化市場活躍興(xing) 盛。製定實施《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大力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的意見》,出台招商引資優(you) 惠政策,對在藏注冊(ce) 的各類文化企業(ye) 在金融稅收等各方麵提供支撐政策,各類獎勵資金、扶持資金持續發力。截至2022年底,各類文化企業(ye) 達8000餘(yu) 家,從(cong) 業(ye) 人員超7萬(wan) 人,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63.29億(yi) 元,擁有四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基地)344家。7家關(guan) 聯企業(ye) 上榜“2021西藏自治區百強民營企業(ye) ”,4家關(guan) 聯企業(ye) 上榜“2021西藏自治區民營企業(ye) 就業(ye) 20強”,1家民營文化企業(ye) 4次榮獲“全國文化企業(ye) 30強”提名企業(ye) 。

  重點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推進順利。“十三五”期間,91個(ge) 文化產(chan) 業(ye) 重點項目順利實施,總投資近500億(yi) 元。“西藏寶貝”文化電商平台、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西藏出版文化產(chan) 業(ye) 園、www.easyfundingllc.com珠峰文化旅遊創意產(chan) 業(ye) 園區等平台相繼建成。藏文化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及舞台劇《金城公主》等一大批特色文化項目走向市場。植根於(yu) 西藏文化沃土、具有濃鬱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動漫、影視、唐卡等文化產(chan) 品市場反響良好。

  三、民族宗教工作紮實推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西藏工作的戰略性任務。西藏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日益鞏固。西藏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宗教領域持續和諧穩定,宗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更相適應。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鑄牢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快構築。西藏編寫(xie) 出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係列讀本等民族團結進步教材和讀本,打造“互聯網+民族團結”交流平台,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宣傳(chuan) 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圍繞“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紀念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活動月”等時間節點,在各級黨(dang) 政機關(guan) 、學校、企事業(ye) 單位、城鄉(xiang) 社區等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競賽、文藝表演等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活動。深化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塑造,建成中華文化主題公園,讓中華文化始終成為(wei) 西藏各民族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緊密。因地製宜構建互嵌式社區,各族群眾(zhong) 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格局已然形成,湧現出拉薩市河壩林社區等一批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和諧街道(社區、家庭)典型。日喀則市仁布縣切娃鄉(xiang) 普納村59戶村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村民們(men) 自發將民族團結寫(xie) 入村規民約,約定每年召開民族團結座談會(hui) ,凝心聚力共謀發展。促進各族學生共同學習(xi) 、共同進步。在17個(ge) 援藏省市建立西藏高校畢業(ye) 生區外就業(ye) 服務聯絡站,支持幫助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鼓勵支持區外種養(yang) 大戶、致富能手和涉農(nong) 企業(ye) 到西藏創業(ye) 興(xing) 業(ye) 。西藏處處呈現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麵。

  ——民族團結進步持續鞏固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切實開展。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大力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民族團結市縣行活動。2020年,頒布《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條例》;2021年,出台《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規劃(2021-2025年)》。西藏先後有140個(ge) 集體(ti) 、189名個(ge) 人受到國務院表彰,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ti) (個(ge) 人)稱號。拉薩等7地(市)均成功創建成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民族團結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熱地的事跡廣為(wei) 傳(chuan) 頌,全社會(hui) 掀起向“時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學習(xi) 的熱潮,爭(zheng) 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

  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鬥爭(zheng) 不斷深入。西藏根據維護國家安全的總要求和自身實際,堅持依法治藏原則,緊緊依靠各族群眾(zhong) ,牢牢把握反分裂鬥爭(zheng) 主動權,深入揭批達賴集團的反動本質,堅決(jue) 抵製、嚴(yan) 厲打擊各種分裂破壞活動。“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luan) 是禍”的觀念深入人心,各族群眾(zhong) 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團結的態度日益堅決(jue) 。

  ——宗教信仰自由充分保障

  宗教活動有序開展。西藏現有藏傳(chuan) 佛教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僧尼約4.6萬(wan) 人;清真寺4座,世居穆斯林群眾(zhong) 約1.2萬(wan) 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餘(yu) 人。雪頓節、燃燈節、薩嘎達瓦、轉山轉湖等1700多項宗教民俗活動既保存曆史的儀(yi) 禮傳(chuan) 統和莊嚴(yan) ,也加入現代的文化體(ti) 驗和活力。活佛轉世傳(chuan) 承方式得到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的承認和尊重。2007年,國家頒布《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就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應堅持的原則、應具備的條件、應履行的申請報批程序等作出詳細規定,也明確了包括達賴、班禪等大活佛轉世必須遵循的國內(nei) 尋訪、金瓶掣簽、中央政府批準原則,保障依法有序開展活佛轉世事宜。2016年,“藏傳(chuan) 佛教活佛查詢係統”上線。截至2022年底,已有93位新轉世活佛得到批準認定。

  寺廟公共服務有效保障。從(cong) 2015年開始,積極推進寺廟衛生室建設、僧醫培養(yang) 工作,完善寺廟僧尼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逐年提高寺廟僧尼社會(hui) 保障待遇,積極提供社會(hui) 公共服務。政府每年補貼2600多萬(wan) 元,實現在編僧尼醫保、養(yang) 老保險、低保、意外傷(shang) 害險和健康體(ti) 檢的全覆蓋。大力改善寺廟基礎設施,絕大部分寺廟實現通路、通訊、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廣大僧尼的學習(xi) 生活條件越來越現代化。

  ——藏傳(chuan) 佛教活動健康有序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穩步推進。西藏全麵貫徹黨(dang) 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引導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加快推進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規範化、製度化建設。先後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西藏自治區大型宗教活動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規範性文件,依法保障宗教界合法權益,維護宗教領域正常秩序,妥善處理涉及宗教的各類矛盾和糾紛,依法加強和改進寺廟管理,促進宗教和諧。

  藏傳(chuan) 佛教研究與(yu) 人才培養(yang) 不斷加強。支持宗教團體(ti) 結合西藏實際,引導宗教界人士增強依法依規開展宗教活動的自覺性,推動藏傳(chuan) 佛教界內(nei) 部管理規範化、製度化、現代化。按照傳(chuan) 統教育與(yu) 現代教育相契合、傳(chuan) 統學位與(yu) 現代學銜相銜接,規範“三級學銜”製度,培養(yang) 愛國愛教、學問精深的現代僧才。截至2022年底,已有164名學經僧人獲得格西“拉讓巴”學位,273名僧人獲得藏傳(chuan) 佛教最高學銜“拓然巴”學位。2016年至2022年,中國佛教協會(hui) 西藏分會(hui) 每年舉(ju) 辦藏傳(chuan) 佛教講經闡釋交流會(hui)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每年舉(ju) 辦藏傳(chuan) 佛教教義(yi) 闡釋工作研討會(hui) ,出版《藏傳(chuan) 佛教教義(yi) 闡釋(試講本)》《藏傳(chuan) 佛教教義(yi) 闡釋研究文集》等11部成果著作,教規教義(yi) 研究日益精深。

  四、社會(hui) 大局持續安定向好

  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要求,要準確把握西藏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提高社會(hui) 治理水平,確保國家安全、社會(hui) 穩定、人民幸福。西藏堅持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wei) 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不斷完善工作機製、提高治理水平,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ju) ,社會(hui) 大局持續穩定向好,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社會(hui) 事業(ye) 全麵進步

  教育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已經形成。自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輟學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jue) ,建立起全學段學生資助體(ti) 係,資助範圍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的教育經費達2515.06億(yi) 元,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在校學生94.4萬(wan) 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9.52%,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07%。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住房保障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易地搬遷,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及農(nong) 村危房改造,加大公租房供給,實施城鎮供暖工程,重點推進5個(ge) 高寒高海拔縣城和邊境縣城集中供暖工作。2016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7.06億(yi) 元,完成農(nong) 牧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4.36萬(wan) 戶危房改造,接續實施動態新增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等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和農(nong) 房抗震改造。2022年,城鎮居民和農(nong) 牧民人均住房建築麵積分別達到44.82平方米和40.18平方米,居住條件顯著改善。

  公共衛生事業(ye) 持續壯大。涵蓋基本醫療服務和婦幼保健、疾病防控、藏醫藥等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全麵建立。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取得長足發展,援藏省市助力受援地成功創建6家三級甲等醫院,幫帶1165個(ge) 醫療團隊、3192名本地醫療人員,填補2219項技術空白。實現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400多種“中病”不出市地,常見“小病”在縣級醫院就能得到及時治療。孕產(chan) 婦、嬰幼兒(er) 死亡率分別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5000/10萬(wan) 、430‰,下降到2022年的45.8/10萬(wan) 、7‰,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19歲。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和先天性心髒病、白內(nei) 障等常見病得到有效控製和消除。近年來,采取病區改良水質、換糧、易地搬遷等綜合防治措施,大骨節病高發流行態勢得到有效遏製,54個(ge) 病區縣全部達到國家消除標準,2018年至今無兒(er) 童新發案例。2012年以來,開展先天性心髒病患兒(er) 醫療救治工作,已篩查366萬(wan) 多人次,對6246名患者在區內(nei) 外醫院實施介入或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兒(er) 病情得到根治,重獲健康。

  多層次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基本建成。不斷推進城鄉(xiang) 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一體(ti) 化,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xiang) 、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分類分層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城鎮調查失業(ye) 率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零就業(ye) 家庭持續動態清零。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yang) 老金正常調整機製逐步建立,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待遇水平與(yu) 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42.88萬(wan) 人,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城鄉(xiang) 居民住院產(chan) 生的合規醫療費用最高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持續推進藏藥納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民族藥)工作,大病專(zhuan) 項救治病種擴大到38種,實現醫保報銷一次性和跨省異地直接結算。

  ——平安西藏建設卓有成效

  高水平平安建設切實推進。強化社會(hui) 麵管理,平安縣、平安鄉(xiang) 鎮、平安小區、平安單位、平安寺廟、平安學校等基層平安創建活動持續推進,向更高水平綜合治理邁進。堅持預防與(yu) 化解相統一,積極推動解決(jue) 合理訴求和實際困難,法理情並用推動“事心雙解”,培育打造“朗紮”調解室、“雪蓮花”調解室、“鄉(xiang) 賢幫幫忙”等模式,依靠群眾(zhong) 、發動群眾(zhong) ,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構築社會(hui) 根基。拉薩市7次登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西藏各族群眾(zhong) 安全感滿意度指數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

  ——治理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不斷健全。西藏創新社會(hui) 治理機製,製定出台全區市域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聯係點工作方案、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製的實施意見、鄉(xiang) 村治理領域專(zhuan) 項整治實施方案等,立體(ti) 化、智能化治安防控體(ti) 係建設不斷推進,綜治中心和“智慧城市”“智慧邊防”建設加快推進。在城鄉(xiang) 村居、社區廣泛開展“雙聯戶”服務管理和“創先爭(zheng) 優(you) 強基礎惠民生”活動,引導群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形成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hui) 治理全覆蓋新格局,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

  ——固邊興(xing) 邊工作穩步推進

  興(xing) 邊富民建設有力推動。西藏著力創建國家固邊興(xing) 邊富邊行動示範區,堅持固邊和興(xing) 邊並重,出台村鎮建設規劃,製定村鎮建設實施方案,堅持把小康村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有機結合,推進完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就地就近就業(ye) ,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基本建成設施完善、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良好、宜居宜業(ye) 的富裕文明村鎮。邊境地區群眾(zhong) 生活大幅改善,自覺爭(zheng) 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五、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西藏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著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美麗(li) 西藏建設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

  生態功能區建設有序推進。積極推動羌塘、珠穆朗瑪峰、岡(gang) 仁波齊、高黎貢山、雅魯藏布大峽穀等典型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西藏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進入新階段。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總麵積41.22萬(wan) 平方公裏。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增加到108.11萬(wan) 平方公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區域),加強了長江源區、瀾滄江源區等中國江河源頭的保護與(yu) 修複。

  高原生物多樣性逐漸提升。2016年至2022年,完成營造林832萬(wan) 畝(mu) ,實現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雙增長。西藏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72種,其中雪豹、野犛牛、藏羚羊、黑頸鶴、滇金絲(si) 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6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52種,大中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居全國之首;已記錄維管束植物7504種,其中巨柏、喜馬拉雅紅豆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8種。根據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7萬(wan) 餘(yu) 隻增長到30餘(yu) 萬(wan) 隻,野犛牛種群數量由20世紀不足1萬(wan) 頭增長到2萬(wan) 餘(yu) 頭,黑頸鶴數量由20世紀不足3000隻增長到1萬(wan) 餘(yu) 隻。曾被國際社會(hui) 認為(wei) 已絕種的西藏馬鹿“失而複得”,由發現時的200餘(yu) 頭增長到800餘(yu) 頭。發現白頰獼猴等野生動物新物種5種、中國新記錄物種5種,發現野生植物新物種——吉隆毛鱗菊。

  人居環境狀況持續改善。“十三五”以來,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99%以上,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整體(ti) 保持優(you) 良,7個(ge) 市地6項汙染物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及以上標準。珠穆朗瑪峰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在優(you) 良狀態,達到一級標準。2022年,拉薩市在全國168個(ge) 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位列第一,林芝市、昌都市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達到100%。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ti) 保持優(you) 良。金沙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重要城鎮的河流水質達到Ⅱ類及以上標準,發源於(yu) 珠穆朗瑪峰的絨布河水質達Ⅰ類標準。班公錯、羊卓雍錯和納木錯水質均為(wei) Ⅲ類標準。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麵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西藏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處於(yu) 安全水平,總體(ti) 維持自然本底狀態。

  ——生態保護與(yu) 經濟建設相適宜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電力裝機容量中清潔能源比重占到近90%,為(wei) 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貢獻西藏力量。大力發展高原綠色農(nong) 牧業(ye) ,“三品一標”產(chan) 品總數達到1014個(ge) 。帕裏犛牛和亞(ya) 東(dong) 黑木耳被評為(wei) 中國百強農(nong) 產(chan) 品。加查縣安繞鎮核桃、隆子縣熱榮鄉(xiang) 黑青稞、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葡萄獲批“三品一標”產(chan) 品,品牌效應開始凸顯。

  生態保育工作成效顯現。推進《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2008-2030年)》落地,實施“兩(liang) 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流域綠化、鄉(xiang) 村“四旁”(宅旁、路旁、田旁、水旁)植樹等項目。加強建設項目的生態修複和綠色施工。雅魯藏布江上的藏木水電站建設過程中,通過修建2.6公裏長的魚類洄遊通道和每年大規模的增殖放流等方式,有力保護了高原珍稀魚類的生存和繁殖。拉日鐵路建設過程中,選植優(you) 良樹種,確保邊坡植草及喬(qiao) 木成活率和固沙防沙,在主要地段為(wei) 野生動物遷徙留出高架通道。拉林鐵路建設過程中,有效保護黑頸鶴的最大越冬棲息地。

  ——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

  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日益完善。落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等政策法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全麵推進河湖林草保護責任到人。2017年,西藏全麵推行河湖長製,實現河流、湖泊全覆蓋。實行最嚴(yan) 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製,強化水域岸線管控,維護河湖生命健康,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全麵推行林長製,初步構建起黨(dang) 委領導、黨(dang) 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草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製。不斷加強與(yu) 周邊省區的合作,2020年,與(yu) 青海、雲(yun) 南簽訂《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製合作協議》;2021年,與(yu) 四川、雲(yun) 南、青海、甘肅、新疆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聯合製定實施《關(guan) 於(yu) 建立青藏高原及周邊區域生態檢察司法保護跨省際區劃協作機製的意見》,實現青藏高原協同保護。不斷完善監測監察考核體(ti) 係,深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責任審計,在11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35個(ge) 公益訴訟檢察聯絡室,提升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執法能力。

  科學考察和技術攻關(guan) 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環境變化與(yu) 機理,在國際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產(chan) 出一批原創性理論成果,對青藏高原的科學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加強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基地平台建設,建成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科考成果為(wei) 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防控自然災害、促進綠色發展等提供科學支撐。2012年以來,持續在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guan) 和應用示範研究,產(chan) 生了一批創新成果。高原典型退化生態係統修複技術研究突破退化草地植被恢複關(guan) 鍵技術,獲得10項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建成拉薩地球係統多維網生態保護修複治理示範工程,提出生態保護修複治理的係統方案。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查明青藏高原生態係統變化和碳匯功能,服務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優(you) 化和碳中和國家目標。建成西藏首家種質資源庫,累計入庫保存種質資源2047種8458份,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基礎支撐。研究形成高原固廢生物質低碳化能量利用技術體(ti) 係,有效降低固廢處理成本約15%,環境汙染減排大於(yu) 75%,相關(guan) 成果已推廣至青海等地,實現經濟效益近3億(yi) 元。

  ——美麗(li) 西藏建設釋放生態紅利

  生態保護機製持續發力。2018年以來,累計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修複資金49.33億(yi) 元。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水生態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各類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資金從(cong) 2012年的37億(yi) 元,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161億(yi) 元。

  生態扶貧向生態富民轉變。2016年至2022年,年均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生態保護崗位53.77萬(wan) 個(ge) ,累計兌(dui) 現生態補償(chang) 資金126.37億(yi) 元。大力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和碳匯經濟,帶動群眾(zhong) 綠色就業(ye) 創業(ye) 。截至2022年底,家庭民宿(旅館)數量達2377家,鄉(xiang) 村旅遊接待遊客1274萬(wan) 人次,實現收入15.87億(yi) 元,農(nong) 牧民直接和間接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就業(ye) 6.4萬(wan) 人次,人均增收4500餘(yu) 元。

  生態環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生態文化得到進一步激發。林芝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林芝市波密、山南市瓊結、昌都市江達等11個(ge) 市縣區成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林芝市巴宜區、山南市隆子縣、拉薩市柳梧新區達東(dong) 村入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16年起,“那曲地區城鎮植樹關(guan) 鍵技術研發與(yu) 綠化模式示範項目”在那曲示範推廣植樹200餘(yu) 畝(mu) ,選育出班公柳、高山柳、雲(yun) 杉、江孜沙棘等多種高抗樹種,結束了那曲種不活一棵樹的曆史。許多農(nong) 牧民從(cong) 曾經的砍樹人變成種樹人、護樹人,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看得見守得住的“幸福不動產(chan) ”。

  六、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

  做好西藏工作,必須厲行法治,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建設。西藏始終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藏有機統一;保證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在西藏貫徹落實。西藏政治建設邁出新步伐,有效保障各族人民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極大推動各項事業(ye) 發展進步。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建設深入推進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優(you) 越性充分體(ti) 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進行的兩(liang) 次換屆選舉(ju) 中,9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縣、鄉(xiang) 直接選舉(ju) ,有些地方參選率達到100%。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體(ti) 製機製更加完善,自治區人大建立落實了人大常委會(hui) 組成人員直接聯係基層人大代表、基層人大代表聯係人民群眾(zhong) 的“雙聯係”製度。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人大代表達娃秉承“群眾(zhong) 選我當代表,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理念,與(yu) 有關(guan) 部門溝通,為(wei) 昌都三岩搬遷群眾(zhong) 修建溫室大棚、解決(jue) 群眾(zhong) 入冬吃菜難的問題。截至目前,西藏共創建772個(ge) “人大代表之家”,覆蓋所有市(地)、縣(區)、鄉(xiang) (鎮、街道),部分行政村建有“代表小組”活動室,人大閉會(hui) 期間代表履職活動更加經常化、規範化、製度化。

  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獨特優(you) 勢更加彰顯。西藏把協商民主深深嵌入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全過程,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wei) 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zhuan) 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建真言獻良策。人民政協吸收民族宗教、黨(dang) 外知識分子、新的社會(hui) 階層等各界、各族人士參加。政協第十二屆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共有委員440人,其中非中共黨(dang) 員占比59.3%。74個(ge) 縣(區)政協組織全覆蓋,全區政協委員超過8000名,85.7%是少數民族。2013年至2022年,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共收到提案4356件,已全部辦複。政協推動委員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責。

  基層民主實踐廣泛真實生動。西藏社會(hui) 主義(yi) 基層民主實踐形式不斷豐(feng) 富,農(nong) 村建立村民代表會(hui) 議製度,城市社區全部建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hui) 、社區居委會(hui) 等社區組織,為(wei) 社區居民自治提供了充分的組織保障。2019年,《西藏自治區村務公開辦法》頒布實施,90%以上的行政村設立村務公開欄,保障群眾(zhong) 的知情權、參與(yu) 權、決(jue) 策權、監督權。2015年,出台《西藏自治區職工代表大會(hui) 工作規範(試行)》。迄今全區有基層工會(hui) 組織8821個(ge) ,工會(hui) 會(hui) 員60.7萬(wan) 人。企事業(ye) 單位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hui) 等民主管理製度,在重大決(jue) 策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中充分行使民主權利。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全麵實施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進一步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賦予自治區在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方麵的發展權利;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還製定多項全國性法律的實施辦法,成為(wei) 國家立法的重要補充。貫徹“收入全留、補助遞增、專(zhuan) 項扶持”財政補貼優(you) 惠政策,把中央關(guan) 心、全國支援與(yu)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安排使用地方財政收入。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在西藏的實踐不斷深化,具體(ti) 舉(ju) 措和實現形式與(yu) 時俱進。

  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得到充分行使。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主任或副主任由藏族公民擔任,自治區主席由藏族公民擔任。全區42153名四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9.2%。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的西藏代表共有24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16名,占66.7%,門巴族、珞巴族等人口較少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29名住藏全國政協委員中,少數民族委員占比86.2%。婦女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的比例較以往明顯提高。少數民族幹部培養(yang) 使用工作不斷加強,為(wei) 西藏的全麵繁榮穩定和發展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依法治藏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法規體(ti) 係建設長足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踐行“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製定實施一批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建立科學完備的法規體(ti) 係,加強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化建設,實現對自治區各項事務治理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截至2022年底,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先後製定實施160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jue) 議、決(jue) 定,確保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及涉及社會(hui) 管理、民生福祉等各類事項都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從(cong) 地方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立足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先後製定並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條例》《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從(cong) 2021年開始,西藏所有設區的市都擁有地方立法權。地方立法主體(ti) 的擴大和地方立法體(ti) 製的完善,為(wei) 西藏社會(hui) 的穩定繁榮提供了法治保障。

  法治政府建設邁出新步伐。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製定出台《西藏自治區優(you) 化政務環境工作方案》《西藏自治區推進西南五省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實施方案》。強化權力製約監督,出台《西藏自治區行政執法監督條例》《西藏自治區規範行政執法裁量權規定》《西藏自治區重大行政決(jue) 策程序暫行規定》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依法公開政務信息,“互聯網+政務服務”紮實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顯著提升,進一步優(you) 化政務服務,方便群眾(zhong) 辦事。

  法治社會(hui) 建設實現新突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建設的意見》,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向縱深推進,縣級以上司法行政機關(guan) 全部掛牌運行公共法律服務實體(ti) 平台,逐步向社區基層麵延伸。僅(jin) 2021年,西藏法律援助機構共組織提供法律谘詢2.73萬(wan) 餘(yu) 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626件,為(wei) 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9847萬(wan) 元。出台《西藏自治區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條例》,深入開展以憲法為(wei) 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宣傳(chuan) 教育,切實加強鄉(xiang) 村法治文化陣地、校園法治文化陣地及宗教活動場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分區分類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大力實施鄉(xiang) 村“法律明白人”培養(yang) 工程,建立村居法律服務微信群,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堅持送法下鄉(xiang) ,深入開展以案釋法和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等工作,引導帶動更多群眾(zhong)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結束語

  偉(wei) 岸的喜馬拉雅山,見證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的滄桑巨變;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奏響新時代西藏發展進步的恢弘樂(le) 章。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zhong) 得實惠最多的曆史時期。西藏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是中國建設發展輝煌成就的一個(ge) 典型縮影,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屋脊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

  實踐充分證明,隻有全麵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才能確保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為(wei) 新時代西藏工作樹立了新航標,將鼓舞激勵西藏各族人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jue) 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繼續譜寫(xie) 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絢爛華章。

白皮書回顧
相關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