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音“走出”千年壁畫 “織就”新年祝福
中新網上海1月1日電 題:敦煌遺音“走出”千年壁畫 “織就”新年祝福
作者 王笈
敦煌反彈琵琶,鳳首箜篌,敦煌奚琴……舞台上,當音樂(le) 大師譚盾親(qin) 自研製複原的敦煌古樂(le) 器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一同奏響,塵封於(yu) 壁畫中的敦煌古樂(le) 仿佛“活”了起來,揭開昔日絲(si) 綢之路的繁華綺麗(li) 。
2021年12月31日晚,作為(wei) 上海大劇院的新年音樂(le) 會(hui) ,上海民族樂(le) 團委約譚盾創作的國樂(le) 《敦煌·慈悲頌》在此全球首演,以融合敦煌藝術、東(dong) 方哲學、當代詩意的民族之音,為(wei) 愛樂(le) 者送上了新年祝福。此版《敦煌·慈悲頌》以敦煌壁畫與(yu) 民間傳(chuan) 說為(wei) 故事藍本,分為(wei) 《菩提樹》《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玄奘東(dong) 歸》《彼岸》六幕,展現古老絲(si) 綢之路上敦煌文化的哲學思想與(yu) 人文價(jia) 值。
不同於(yu) 此前的交響樂(le) 版,國樂(le) 《敦煌·慈悲頌》在數十次往返敦煌采風學習(xi) 的基礎上,借鑒融合了敦煌樂(le) 舞古譜與(yu) 唐代宮廷音樂(le) ,突出了中國古樂(le) 的音色韻味與(yu) 音律特點。“敦煌壁畫中畫有500多支樂(le) 隊,其中148窟中壁畫所展示的超大型樂(le) 隊,讓樂(le) 隊形成的曆史又往前了一千年。”在譚盾看來,那些“不鼓自鳴”的敦煌壁畫,畫的是用思想擁抱宇宙,用藝術傳(chuan) 於(yu) 後人:做人識世、奉獻慈悲、創造人類善良與(yu) 和平。
在國樂(le) 《敦煌·慈悲頌》中,有幾件“不得不說”的敦煌古樂(le) 器,對於(yu) 民樂(le) 演奏家們(men) 和譚盾本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與(yu) 突破。
上海民族樂(le) 團二胡演奏家盧璐手中的敦煌奚琴,可以看作二胡的祖先,卻在造型外觀和演奏手感上有很大的不同,“黃色絲(si) 弦”更是頗有來頭。譚盾透露,自己曾赴奈良考察,當地師傅告訴他,村裏人往上數八代以前都是長安人,唐代時期祖先做的弦就是黃色的。“一是因為(wei) 黃色的弦比白色的更結實,聲音好聽;二是因為(wei) 黃絲(si) 弦在當時的長安代表了‘上蒼的聲音’。所以我們(men) 這次選用的是古代長安造弦工藝製作而成的黃絲(si) 弦。”
音樂(le) 會(hui) 中的鳳首箜篌,則是在一比一還原敦煌壁畫鳳首箜篌的基礎上加了一排弦,更加符合、方便現代演奏。這是譚盾第一次將鳳首箜篌正式寫(xie) 入自己的作品,據他透露,這件古樂(le) 器是由深圳樂(le) 器廠的年輕一代工匠用3D打印技術等科學方法複原而來的。複原後的鳳首箜篌配上“飛天舞”,讓上海民族樂(le) 團箜篌演奏家劉宣邑忍不住感慨:“撥動琴弦時感覺自己就是那個(ge) 演奏箜篌的飛天神女。”
在譚盾看來,中國人過年講究“辭舊迎新”,要看到父母穿上新衣服才會(hui) 有一種喜悅感。國樂(le) 《敦煌·慈悲頌》將敦煌大樂(le) 隊的聲音和美學、藏經洞裏的一些手稿和主題都融入其中,對他來說也像是過年,要給敦煌古樂(le) 、給中國傳(chuan) 統藝術文化“穿上新的衣服”。
“如何在新年之際辭舊迎新,找到新時代的‘智慧之光’?敦煌文化反映出的東(dong) 方智慧給了我們(men) 很多啟發。能夠潛心為(wei) 古老樂(le) 器創作出新的聲音,寫(xie) 出年輕人未來勵誌與(yu) 期盼的人生態度,這是我創作《敦煌·慈悲頌》的初衷。”
時間往前回溯,譚盾第一次去敦煌時,一進洞就是幾個(ge) 小時,書(shu) 上的筆記寫(xie) 得密密麻麻。後來遇到被譽為(wei) “敦煌女兒(er) ”的樊錦詩,她說:“譚先生,你看這些壁畫,非得要到這裏才能看到。你可不可以把壁畫變成聲音呢?這樣大家在別的地方也可以聽到一條絲(si) 綢之路。”這個(ge) 詩意的想法,打動了譚盾。
多年後,《敦煌·慈悲頌》“誕生”於(yu) 世,一段對話讓譚盾尤為(wei) 感動:絲(si) 路是什麽(me) ?是看不見的路。這條看不見的路連著看得見的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