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物收藏需要“軟硬支持”
【文化評析】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日前,國家文物局等6部門聯合出台了《關(guan) 於(yu) 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管理 促進文物市場有序發展的意見》,從(cong) 鑒定服務、市場供給、流通渠道、市場環境等方麵著手規範,為(wei) 促進民間文物收藏的發展繁榮提供政策保障。
在曆史知識和傳(chuan) 統文化持續走紅的當下,民間文物收藏熱潮已經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成為(wei) 文化消費的新熱點。文物收藏與(yu) 一般的商品消費、文化消費都不太一樣。文物的真偽(wei) 鑒定、修複保管、展覽展示,文物曆史價(jia) 值的評估、文化價(jia) 值的闡釋,往往都需要高度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和淵博的曆史文化知識。文物的來源、登記、流通、交易、出入境管理等方麵也涉及大量政策法規。如果缺乏有關(guan) 部門的法規政策和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支持,民間文物收藏很容易滋生亂(luan) 象。比如文物的真假鑒別、合理估價(jia) 難以妥善解決(jue) ,假文物、來源非法文物屢禁不止,非法交易、市場欺詐現象高發頻發等。
隨著此次新政策的全麵落實和深入實施,上述種種製約性因素都有望得到逐步化解。當然,民間文物收藏實現規範有序、發展繁榮,除了需要來自專(zhuan) 業(ye) 知識、專(zhuan) 業(ye) 技能和法規政策的“硬支持”之外,來自文化的“軟支持”“軟服務”也不可或缺。
文物具有稀缺性和珍貴性,因此具有較高的市場價(jia) 值。如果文物知識、曆史文化知識得不到充分普及,文物的市場價(jia) 值很容易被帶偏焦點,使人們(men) 把關(guan) 注點窄化到“天價(jia) ”上麵,用金錢衡量文物。事實上,文物最根本的價(jia) 值不是“天價(jia) ”,而是其身上承載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通過文物提供的實證支撐,可以探索、重構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生活、文化習(xi) 俗和生產(chan) 力水平。通過不同文物之間形成“互文”,可以使特定曆史時期的真實圖景,得以最大限度地重構和再現。而且,這些曆史經驗、曆史事實還形塑著當下和未來,提供借鑒和啟迪意義(yi) 。
文物所具有的這些曆史文化價(jia) 值往往超出民間收藏者、愛好者的知識和專(zhuan) 業(ye) 能力,需要文博機構、文化研究機構提供支持和服務。而且,這些知識、文化和思想一旦被廣大群眾(zhong) 理解掌握,就會(hui) 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帶來巨大的社會(hui) 效益。
筆者曾參加一場“宋茶雅集”,至今記憶猶新。幾位宋瓷收藏者、愛好者圍坐一起,品鑒宋瓷茶具實物,講授、交流其發展源流、脈絡,點評藏品的工藝特征、曆史故事和文化審美價(jia) 值。還以文獻記載和書(shu) 畫作品佐證,探討宋代點茶與(yu) 日本抹茶的異同,體(ti) 驗點茶的製茶飲茶規程、禮儀(yi) ,試圖重現一幅宋人日常生活的圖景。手裏輕握的宋瓷茶杯仿佛打開了時空穿越之門,使人得以領略千年之前的生活美學。對於(yu) 類似的民間文物收藏文化活動,文博機構可以提供指導支持,使其更加專(zhuan) 業(ye) 、規範、豐(feng) 富。比如,專(zhuan) 業(ye) 人員可以從(cong) 民間收藏的宋瓷文物入手,講解它在瓷文化曆史傳(chuan) 承脈絡中的所處位置,在製瓷工藝和美學方麵取得的突破。它與(yu) 其他門類的宋代文物之間如何聯結,與(yu) 宋代當時廣闊的社會(hui) 生活又如何聯結。由此,從(cong) 一件宋瓷茶具入手,就可以重現當時人們(men) 喝茶的規程、服飾、禮儀(yi) 、習(xi) 俗,進而勾勒、還原、重現當時更廣闊的日常生活圖景,在充滿趣味的講解中,使人們(men) 獲得曆史、知識、文化和美學的熏陶。
這些曆史文化知識不但幫助人們(men) 更好理解曆史,對於(yu) 當下也極具價(jia) 值。依托富庶的經濟條件,宋代的生活美學達到很高的境界。“極簡美學”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美學的一座高峰,受其影響,書(shu) 畫、瓷器、家具都體(ti) 現出高度簡潔、凝練的藝術之美。在當下物質高度充裕之餘(yu) ,社會(hui) 也麵臨(lin) 著如何更有教養(yang) 、更講禮儀(yi) ,人們(men) 也麵臨(lin) 著進一步提高文化藝術素養(yang) 和審美能力的任務。一個(ge) 社會(hui) 的文化素養(yang) 和審美能力,還需要穩定和諧的社會(hui) 秩序、良政善治的社會(hui) 治理提供支撐。因此,提高社會(hui) 的審美素養(yang) 水平,可以帶來一係列積極正麵的社會(hui) 效益。這些都是文物收藏、曆史文化知識推廣普及對於(yu) 當下和未來的意義(yi) 。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31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