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作者:高鷹忠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都明確要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通過構建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有力支撐民生發展,全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dang) 和政府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充分發揮黨(dang) 委、政府的領導力、引領力、整合力,強化科技創新對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把創新資源進一步聚焦到重點領域,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與(yu) 製度創新。完善科技規劃體(ti) 係和運行機製,增強科技規劃對科技任務布局和資源配置的引領作用,推動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由預期性指標調整為(wei) 約束性指標,提高其在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ti) 係中的地位和權重,建立有利於(yu) 科技核心競爭(zheng) 力提升的體(ti) 製機製。建立健全規劃目標任務清單化推進機製,明確任務責任,實行閉環管理,推動各項目標任務全麵落實到位。二是建立創新資源向重大平台、頂尖人才集聚的配置機製。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製,完善科技資源與(yu) 平台載體(ti) 、頂尖人才、研發投入緊密掛鉤的配置機製,引導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領域傾(qing) 斜,推進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ti) 化高效配置,以頂天立地的戰略平台促進創新資源集聚裂變。三是健全“研、用、獎”一體(ti) 化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機製。發揮企業(ye) 出題者作用,建立產(chan) 業(ye) 行業(ye) 部門、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企業(ye) 、最終用戶、創投機構等深度參與(yu) 的重大攻關(guan) 需求征集凝練機製。推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新型組織實施方式,建立健全責任製和“軍(jun) 令狀”製度,做到任務可考核、可檢驗。綜合運用首台(套)工程化攻關(guan) 、保險補償(chang) 、認定獎勵等方式,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為(wei) 首台(套)產(chan) 品。提升科技獎勵製度公信力,獎勵真正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
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強化企業(ye) 重要參與(yu) 者、推動者地位,充分發揮企業(ye) 技術創新主力軍(jun) 作用。一是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企業(ye) 創新。落地落細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普惠性支持政策,完善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you) 惠政策,縮短政策兌(dui) 現周期,放寬政策適用的行業(ye) 範圍,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加計扣除比例。建立科技資源配置與(yu) 研發投入實績緊密掛鉤機製,對研發投入強度高的企業(ye) ,在用電、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標等方麵給予重點支持。二是構建“領軍(jun) 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服務環境”協同創新生態圈。建立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培育機製,支持其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推動創新要素向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集聚。發揮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組建創新聯合體(ti) ,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培育一批“小巨人”、單項冠軍(jun) 、隱形冠軍(jun) 等,支持中小企業(ye) 成為(wei) 創新重要發源地。三是鼓勵企業(ye) 勇擔社會(hui) 責任,促進企業(ye) 通過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科技創新,對企業(ye) 用於(yu) 研發的捐贈支出視同企業(ye) 研發投入。健全創新盡職免責機製,對已勤勉盡責、但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或其他不可預見原因,導致難以完成科研項目預定目標的單位和項目負責人予以免責。推動平台型企業(ye) 從(cong) 商業(ye) 模式創新向注重技術創新轉變,踐行科技向善,肩負更多社會(hui) 責任。
人民群眾(zhong) 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人,將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創新創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靠科技創新賦能品質生活,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和製度安排,讓科技創新成為(wei) 人民生活獲得感的重要源泉。一是推動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深化數字化改革,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技術在製造、農(nong) 業(ye) 、交通、教育、醫療等重大場景中的應用,打造一批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示範應用工程。推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智能化服務水平,探索消除數字鴻溝的有效路徑,加快形成人人共享的數字社會(hui) 。強化生命健康科技支撐,加大創新藥物、改良型新藥、醫療器械等研發攻關(guan) ,加快構建強有力的疫病防控科研攻關(guan) 和醫學科技創新體(ti) 係。二是推動科技成果落地鄉(xiang) 村。健全欠發達地區科技支撐體(ti) 係,持續開展農(nong) 業(ye) 新品種選育科技攻關(guan) ,加快現代農(nong) 機裝備領域研發創新,全麵推動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通過科技成果“轉移支付”行動,推動技術、資金與(yu) 人才等創新資源匯聚鄉(xiang) 村。完善市場化社會(hui) 化科技特派員製度,建立利益共同體(ti) ,支持領辦創辦協辦創新實體(ti) ,探索有利於(yu) “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高質量發展到共同富裕”的科技特派員製度。三是推動科技人員創新致富。建立健全全麵反映質量、績效和貢獻的科技成果評價(jia) 機製,擴大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不低於(yu) 10年的長期使用權試點範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製度改革,推廣股(期)權激勵、項目分紅等企業(ye) 科技人員激勵機製,擴大科研人員中等收入群體(ti) 。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離崗創業(ye)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雙向設崗”。(高鷹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