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華美學助力創造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2-01-07 15:26:00來源: 光明網

  中華美學助力創造美好生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

  無論是美的創造,還是美的接受、美的培育,在當今社會(hui) 都麵臨(lin) 著新變化、新要求。美學應不斷適應這些變化與(yu) 要求,積極拓展新領域、研究新課題

  美學研究當下的審美活動,歸根結底是為(wei) 了引導人們(men) 積極向上的審美趣味,培育美的高尚的情操,以此帶動社會(hui) 文化健康發展

  美學不隻是提升自我修養(yang) 、培育美好人格的為(wei) 己之學,更是應人民之所需,按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好生活的為(wei) 人之學

  美學要發展,離不開對現實的關(guan) 懷;美學要創新,必須以問題為(wei) 導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曆史方位。”適逢新時代新征程,中華美學亟須再出發,緊跟時代步伐,麵向當下現實,把握人們(men) 新的審美需求,探索和回答在建設美麗(li) 中國、創造美好生活的偉(wei) 大實踐中出現的新課題。這是中華美學麵臨(lin) 的新形勢,也是發展中華美學的必然選擇。

  把握新的審美需求,引導積極審美趣味

  美學的再出發首先要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深入研究人的審美活動,把握社會(hui) 大眾(zhong) 新的審美需求。審美是人的精神需要,它能豐(feng) 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獲得精神滿足。這其中隱含著審美的多層次作用:培養(yang) 人的審美創造能力,提升人的審美判斷能力,使人在審美中受到教育,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完善。無論是美的創造,還是美的接受、美的培育,在當今社會(hui) 都麵臨(lin) 著新變化、新要求。美學應不斷適應這些變化與(yu) 要求,積極拓展新領域、研究新課題。

  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feng) 富,審美活動遠遠超出了文學藝術的範疇,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審美日益凸顯,並逐漸成為(wei) 常態。在我國,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在上世紀末開始討論,今天仍有必要深入研究,因為(wei) 這一問題和人們(men) 生活密切相關(guan) ,對美學的深化非常關(guan) 鍵。

  一方麵是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審美活動進入尋常百姓家,充實著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麵是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審美化。人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都伴隨著審美,普通人越來越自覺地追求生活的質量和品位,享受生活的舒適與(yu) 愜意。這就要求美學不能隻停留在文學藝術領域,而要去探討日常生活的審美問題。要研究怎樣把人類創造的人文之美以及天造地設的自然之美引進人的生活,研究如何把日常體(ti) 驗提升為(wei) 審美體(ti) 驗,引導大眾(zhong) 的積極審美趣味,相應地,也應警惕過度追求享受帶來的一係列生態和心態問題。

  審美變得日常,並不意味著文學藝術的審美作用減弱或降低。實際上,伴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人們(men) 對文藝作品質量、品位、風格的要求也更高了,需要文學藝術進一步提高藝術和審美水平。生活審美和藝術審美相互推動、相互促進,這才是良性循環。美學就是要通過研究藝術審美和生活審美的互動關(guan) 係,促進這種良性循環,進而推動美學自身的發展。

  進行價(jia) 值引領,是中華美學的責任擔當

  在文化市場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美學還應關(guan) 注廣義(yi) 的文化,逐漸走向文化美學。當今,文化產(chan) 品供給日益豐(feng) 富,文化生活選擇更加多元,審美文化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大眾(zhong) 文化、網絡文化等各具特色又互有重合,共同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需求。置身這一文化生態,美學需要進一步深入鑽研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征,發掘它們(men) 之間的相互關(guan) 聯。可以研究近年來主流文化如何汲取大眾(zhong) 文化、通俗藝術之長,探索寓教於(yu) 樂(le) 、雅俗共賞的新表達新方式,從(cong) 而更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也可以思考,高雅文化的發展如何不滿足於(yu) 在“古雅”領域取得成就,而是通過對古典藝術、民間藝術的加工轉化,創造出更多“新雅”來。這些都是審美文化新格局給美學提出的重要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美學研究的是藝術審美還是生活審美,是傳(chuan) 統文化還是網絡文化,都不能離開價(jia) 值判斷。固然,審美活動和審美體(ti) 驗以感性見長,但我們(men) 不能因此忽略審美活動中的審美判斷,忽略審美體(ti) 驗中的價(jia) 值體(ti) 驗。要知道,藝術創作本就是一種創造價(jia) 值的實踐活動。所以,美學不能沒有價(jia) 值視角,更不能缺少價(jia) 值目的。美學研究當下的審美活動,歸根結底是為(wei) 了引導人們(men) 積極向上的審美趣味,培育美的高尚的情操,以此帶動社會(hui) 文化健康發展。通過審美進行價(jia) 值引領,是中華美學的責任擔當。

  聚焦現實中的重要美學問題,按美的規律創造美好生活

  我最早接觸美學是在20世紀40年代,那時我正在上中學,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談美》引發我對文藝作出美學上的思考。50年代我在北京大學讀書(shu) 時開始接觸蔡元培、王國維、宗白華等人的美學思想,才逐漸懂得,美學不僅(jin) 要研究人的美感經驗,還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美的問題,探究美之於(yu) 人的意義(yi) 。讀了馬克思的著作之後,我進一步理解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以及藝術生產(chan) 和物質生產(chan) 的差別,知道其中存在著美的規律,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70多年來,我在美學領域鑽研耕耘,見證了中華美學的發展。這些經曆讓我堅信,美學不隻是提升自我修養(yang) 、培育美好人格的為(wei) 己之學,更是應人民之所需,按美的規律來創造美好生活的為(wei) 人之學。

  美學要發展,離不開對現實的關(guan) 懷;美學要創新,必須以問題為(wei) 導向。現實的發展推動著中華美學的建構,美學界理應抓住當今現實中的重大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做出新的理論概括。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美麗(li) 中國、創造美好生活,當代中國正朝著共同願景齊心協力地奮鬥。如何建設美麗(li) 中國?如何用美的觀念振興(xing) 鄉(xiang) 村?如何提升當代人的精神境界?這些問題都可以吸引馬克思主義(yi) 美學、當代美學、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美學的研究者共同關(guan) 注,在相互交流對話中促進思考與(yu) 研究,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話語體(ti) 係。

  以這些年方興(xing) 未艾的生態美學研究為(wei) 例。生態文明建設正是一個(ge) 美學大有作為(wei) 的領域。人不能隻在想象中追求“詩意地棲居”,而要真正地付諸實踐,將之變為(wei) 現實,就離不開馬克思所說的“按美的規律創造”。生態修複,需要美學觀念參照;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美學觀念介入;城市改造,需要美學觀念協助;環境治理,更需要美學的參與(yu) 。生態美學既有自然維度,又有社會(hui) 維度,還有精神維度,應切實將之作為(wei) 一個(ge) 有機體(ti) 綜合起來研究。相信在這一研究過程中,美學的問題視域將得到極大拓廣,研究方法與(yu) 理論資源也將得到極大豐(feng) 富。

  過去一個(ge) 世紀裏,在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中華美學精神煥發光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傳(chuan) 統的美學經典獲得新解,美學由“我注經典,經典注我”進入“經典解今,創新經典”的新階段。麵向現實,解釋當今社會(hui) 實踐中出現的新現象,解決(jue) 美學中出現的新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對經典做出創新性的闡釋,進而創造出新的經典,推進美學的創新性發展。

  美學隻有應人民之所需,才能與(yu) 時俱進。隨著我國全麵小康的實現,人民生活水平會(hui) 日益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會(hui) 得到進一步滿足。美好生活必將推動美學發展,而美學發展一定會(hui) 助力人們(men) 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胡經之,為(wei) 深圳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