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守護城鎮文化遺存 創造美好人居生活

發布時間:2022-01-17 15:03:00來源: 人民日報

  守護城鎮文化遺存 創造美好人居生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

  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古鎮,保存著曆史傳(chuan) 統風貌,蘊藏著深邃的技藝和文化的積澱

  保護城市曆史文化建築,不僅(jin) 為(wei) 了發展旅遊事業(ye) 、開展文化活動,更是為(wei) 了留存城市的曆史風貌和文化記憶

  那些跨越時光陪伴我們(men) 的曆史文化建築與(yu) 傳(chuan) 統民居,體(ti) 現著古人巧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蘊藏著古老的建築智慧,在提倡守正創新的今天,有待我們(men) 進一步深入挖掘與(yu) 轉化

  古鎮、城市和民居的保護是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保護發展城鎮曆史文化遺存,關(guan) 乎我們(men) 的鄉(xiang) 愁,是我們(men) 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半個(ge) 世紀以來,我參與(yu) 規劃保護曆史城市(包括曆史街區)百餘(yu) 座、古村鎮70餘(yu) 個(ge) ,見證和參與(yu) 了當代中國城鎮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這期間積累的經驗,或將對未來的城鄉(xiang) 建設和文化傳(chuan) 承有所助益。

  原樣修複,整舊如故,保護好我們(men) 的古鎮

  提到城鎮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人們(men) 往往最先想到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古鎮。這些古鎮至今保存著曆史傳(chuan) 統風貌,蘊藏著豐(feng) 富深厚的文化積澱。它們(men) 不僅(jin) 是中國的建築遺產(chan) ,有些還進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比如江南水鄉(xiang) 古鎮善於(yu) 因借自然,多臨(lin) 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建屋。整體(ti) 來看,我國古鎮房屋多是兩(liang) 層廳堂式的磚木結構,鱗次櫛比,或前店後院,或上宅下店,過街騎樓、駁岸石欄疏密有度。不同古鎮因循各自水土,擁有不同風俗習(xi) 慣和特色物產(chan) 。

  在古鎮保護工作中,我主張原樣修複,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反對假古董。我具體(ti) 提煉為(wei) “四性”:原真性、整體(ti) 性、可讀性、可持續性,“五原”: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原結構、原環境,“四老”:老木料、老磚瓦、老形式、老法式。主張對舊建築進行修繕或複原舊建築,而不是以旅遊商業(ye) 為(wei) 目的,使用快捷的現代材料、現代工藝另起爐灶。

  周莊、烏(wu) 鎮、同裏、甪直、南潯、西塘,江南六鎮都依此進行創造性保護,培養(yang) 出一批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建造技藝的優(you) 秀匠人。比如,周莊在整修中使用許多舊木梁、舊木柱、舊門窗、舊石板等,修出了原汁原味的房子。烏(wu) 鎮也是如此,為(wei) 各種舊料分門別類地建造倉(cang) 庫,修繕時可隨時調取使用。烏(wu) 鎮東(dong) 柵、西柵使用明清時的石板鋪路,同時將排水管道、電力線、電話線等埋入地下。沿街鋪麵、老宅使用的也是舊木料,並且按傳(chuan) 統方法用桐油油過。牆麵在替換掉爛磚之後,杜絕粉刷一新,而是在白粉中摻入黑灰,以呈現原有麵貌。我們(men) 還采取古建築移建的辦法,將一座廢棄的古代石橋移到鎮中心,替代已被改為(wei) 水泥橋的清代應家橋,用真古董豐(feng) 富古鎮景觀。

  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平遙古城,也是按照這個(ge) 原則進行的保護。平遙擁有完整的古代城牆、數百處保存得比較完好的明清時期的民居。為(wei) 了既能夠將整座古城作為(wei) 一個(ge) “大文物”保護下來,又不影響當地人改善生活的需要,我們(men) 提出“古城不動,開發新區”。在不破壞古城格局的前提下,規劃設計出一條環形的單行車道,布局排水、電力、通信管網等;在古城的西麵和南麵開辟新區,城市新建和發展放在新區。

  留存至今的曆史古鎮,要想保持曆久彌新的魅力和持續的生命力,離不開我們(men) 對其原真性的創造性保護。同時,要懂得分級保護,逐塊劃定保護等級和保護範圍,既不因為(wei) 盲目追求發展而破壞原真性,也不因為(wei) 注重保護而阻礙發展的步伐。

  城市保護順應曆史文化肌理,凸顯不同城市文化特色

  福州“三山兩(liang) 塔一條江”,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古香古色的古鎮之外,人口更密集的城市因為(wei) 地理環境、人文曆史各有不同,從(cong) 而涵養(yang) 出各自特色。保護城市曆史文化建築,不僅(jin) 為(wei) 了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開展文化活動,更是為(wei) 了留存城市的曆史風貌和文化記憶。隻有保護好傳(chuan) 統建築精華與(yu) 曆史遺跡的城市,才有可能孕育出充滿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建築、新風貌。

  上海北外灘曾一度麵臨(lin) 拆遷改建。北外灘即虹口提籃橋一帶,不少曆史建築留存至今,是上海珍貴又獨特的城市遺產(chan) 。我們(men) 對該地區進行專(zhuan) 門調查,最終促成提籃橋被納入上海市曆史文化風貌區。對於(yu) 已被辟為(wei) 保護地的城中區,同樣需要細致而微的工作。蘇州市的整體(ti) 規劃是由吳良鏞先生設計的:古城居中,原樣保護;古城四麵是技術開發區、商業(ye) 行政區、文化教育區、居住區。在古城區保護過程中,我對照宋代《平江圖》,發現古城平江路一帶依舊保存著古代街坊脈絡,於(yu) 是向蘇州市有關(guan) 部門建議完整留存這一地區。在15年時間裏,我帶領學生做出“平江路曆史街區”保護規劃並付諸實施,在外觀上保持明清以來的風貌,保留曆史文化遺跡,同時內(nei) 部生活設施則是現代的。

  傳(chuan) 統建築的比例、形態經過千百年錘煉達到了一種群體(ti) 的和諧美,新建築應該向其學習(xi) ,繼承這種美,與(yu) 這種美相協調。蘇州古城保護得好,當代建築師得以就地取材、師法傳(chuan) 統,進而有了對傳(chuan) 統“塔”“亭”“窗”“廊”等創造性的轉化,出現了蘇州絲(si) 綢博物館、蘇州圖書(shu) 館等與(yu) 老建築交相輝映、氣質和諧的新建築。

  當前許多城市進入存量改造的發展階段,城市中原有的舊廠房、舊倉(cang) 庫同樣可以被創造再用,從(cong) 而釋放出新的價(jia) 值。比如上海市泰康路街區有許多舊時的弄堂工廠。現在這些工廠或關(guan) 閉或遷走,一些廠房就被整修改造為(wei) 藝術家工作室、展覽館、美術館等。北京、蘇州等地也有許多這樣的群落,既保存了工業(ye) 遺存,又充實了城市的功能和體(ti) 驗。

  重視民居保護,化城鎮曆史文化保護於(yu) 日常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無論是古鎮保護,還是城市曆史文化遺跡保護,都離不開當地居民。隻有把原來的居民留住、把那裏傳(chuan) 統的生活方式留下來,城鎮曆史文化保護才能永葆生命力——這就離不開對傳(chuan) 統民居的保護。民居是城鎮曆史文化遺存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體(ti) 現著不同地區的建築風格和風土人情。同是民居,北京四合院、安徽四水歸堂、雲(yun) 貴的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陝西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各不相同。

  石庫門是上海的特色民居建築,被劃為(wei) 二級裏弄,細分的話有十幾種類型和樣式。同濟大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對上海裏弄房子進行摸底調查,對400多個(ge) 地塊、上千條裏弄進行現場調查後,建議新增和擴大以裏弄為(wei) 主的曆史文化風貌區。對石庫門,既保護建築形態特征,又疏解人口,更新基礎設施,從(cong) 而切實改善居民生活。

  在蘇州,具有一定傳(chuan) 統特色但不屬於(yu) 保護對象的民居數量巨大。處理好這些民居對於(yu) 最大限度維護古城區風貌、避免大拆大建至關(guan) 重要。我們(men) 學習(xi) 古人,對這些民居進行街坊劃分:把古城區劃分為(wei) 54個(ge) 街坊,確定每一個(ge) 街坊的用地麵積、人口容量、建築容量等指標。這樣,每一個(ge) 街坊的規劃管理都有了依循,每一戶居民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老屋的狀況和前景。具體(ti) 規劃和建築設計緊密聯係實際,居民參與(yu) 改造全過程,我們(men) 也探索出適合古城區民居改造的規劃設計方案。

  城鎮更新與(yu) 發展,說到底離不開居民的嗬護。如今,在揚州、蘇州等地,出現了一種新潮流:在居民自發改建或營建的房子中,人們(men) 開始有意識地修繕老宅、恢複傳(chuan) 統園林之美。有人自家天井設計半壁假山,有人開池建園,還有人專(zhuan) 門成立公司,為(wei) 喜歡傳(chuan) 統民居的人家進行改建。人們(men) 在用自己的行動找回鄉(xiang) 愁。

  在生機勃勃的當代城鎮生活中,那些跨越時光陪伴我們(men) 的曆史文化建築與(yu) 傳(chuan) 統民居,體(ti) 現著中國古人巧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蘊藏著古老的建築智慧,在提倡守正創新的今天,有待我們(men) 進一步深入挖掘與(yu) 轉化。與(yu) 此同時,時間會(hui) 積累沉澱出新的“曆史遺存”,需要我們(men) 繼續具體(ti) 分析對待,不斷將傳(chuan) 統活用在現代生活中。

  期待相應規劃保護措施、人才培養(yang) 、學科建設不斷加強,使越來越多城鎮涵養(yang) 出獨一無二的麵貌,為(wei) 人們(men) 提供詩意的人居生活。

  (作者為(wei) 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本報記者徐馨整理)

  製圖:趙偲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