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筆尖傳承陶瓷文化 世遺泉州躍然“瓷”上
中新網泉州1月17日電 (吳冠標 李玲玲)“泉州申遺成功給了我創作靈感,也給我很大動力,希望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磁灶的陶瓷文化和泉州的世遺風情。”福建民間陶瓷藝術家吳康為(wei) 如是說。
出生於(yu) 曆史悠久的陶瓷之鄉(xiang) 晉江磁灶鎮,吳康為(wei) 從(cong) 小對陶瓷彩繪充滿興(xing) 趣,13歲就跟隨師傅從(cong) 事陶瓷彩繪工作。1974年,他離開村莊走進大學校園,成為(wei) 一名美術繪畫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
因為(wei) 熱愛,吳康為(wei) 在彩繪陶瓷這條路上堅守了50餘(yu) 年。
事實上,在陶瓷上作畫並不容易,加上磁灶釉下彩風格比較粗獷,繪畫的時候要心中有數、下筆要快。但好處在於(yu) 釉下彩不易掉色,不容易被腐蝕,利於(yu) 長久保存。
“在陶瓷上彩繪泉州的著名景點,我已經持續做了8年。”吳康為(wei) 說,他最喜歡畫的就是開元寺的東(dong) 西塔,多年來已完成上百個(ge) 以東(dong) 西塔為(wei) 主題的瓷盤和梅瓶。
吳康為(wei) 家中的工作室擺放著兩(liang) 個(ge) 瓷盤,分別畫著東(dong) 西塔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瓷盤上國際著名水下考古專(zhuan) 家傑瑞米·格林先生的簽名尤為(wei) 醒目。這兩(liang) 件作品是吳康為(wei) 的得意之作。
工作室展示櫃上還擺放著不少以泉州22個(ge) 遺產(chan) 點為(wei) 主題的陶瓷工藝品。長桌上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吳康為(wei) 正在創作的泉州22個(ge) 遺產(chan) 點國畫長卷。
“這幅長卷我已經創作了很久了,一直以來修修改改,草稿、廢案都有好幾張。”吳康為(wei) 說,既然要畫就一點不能馬虎,要達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
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該項目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guan) 聯環境和空間構成,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其中之一。
早在一千多年前,晉江磁灶出產(chan) 的陶瓷就隨著“海上絲(si) 綢之路”走向世界。而金交椅山窯址是目前磁灶窯係中經科學考古發掘麵積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好、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宋代窯址,其生產(chan) 活動開展的年代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興(xing) 衰緊密相連。
磁灶製瓷技術隨著華僑(qiao) 華人的腳步傳(chuan) 播南洋各地,促進當地陶瓷工藝的發展。菲律賓米岸燒製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吳姓僑(qiao) 胞傳(chuan) 授的。直到近代,仍有眾(zhong) 多僑(qiao) 胞在海外操營此業(ye) ,傳(chuan) 授技藝。
泉州申遺成功後,磁灶窯址重煥生機。這讓吳康為(wei) 激動的同時,也勾起了他對磁灶陶瓷技藝傳(chuan) 承的擔心:這些年來磁灶許多陶瓷從(cong) 業(ye) 者放棄了這個(ge) 行業(ye) ,年輕人因為(wei) 學業(ye) 也少有能專(zhuan) 心學習(xi) 這門技藝的。
“每次想到這裏,我都為(wei) 磁灶的陶瓷文化沒能得到廣泛傳(chuan) 播感到可惜,這些都是老前輩們(men) 留下的好東(dong) 西。”吳康為(wei) 歎息道。
為(wei) 了將磁灶的陶瓷文化傳(chuan) 承下去、推廣開來,多年來,吳康為(wei) 不遺餘(yu) 力地參加各種公益傳(chuan) 習(xi) 活動,常年免費為(wei) 當地中小學生、大學生授課。
在吳康為(wei) 的影響下,他的家族中目前有6人從(cong) 事美術行業(ye) 。“我們(men) 都希望用自己的手藝,為(wei) 推介世遺泉州、為(wei) 磁灶窯的陶瓷文化傳(chuan) 承作出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