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爆款健康流言發布 你被帶跑偏了嗎
每天喝點紅酒可以軟化血管?口罩消毒殘留物會(hui) 致癌,用前要抖一抖?核能供暖的熱水也帶核輻射?……近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1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揭曉。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被這些年度爆款健康流言砸中。
據介紹,針對此次發布的年度典型流言,權威專(zhuan) 家根據其性質及傳(chuan) 播規律將其分為(wei) “混淆概念”“成見效應”“不當聯想”“主觀推斷”等多個(ge) 類別,方便大家提高對流言的免疫力。該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hui) 承辦。
流言把脈:混淆概念型
用一些看起來很專(zhuan) 業(ye) 、高深的科學詞匯、看似“高大上”的偽(wei) 科學概念炮製出流言,與(yu) 原本正確的科學理念混淆,如果人們(men) 科學素養(yang) 不足或不夠理性,很容易上當受騙。
典型流言:接種新冠疫苗將致病毒“免疫逃逸”
真相:“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體(ti) 或腫瘤通過不同機製拮抗、阻斷和抑製機體(ti) 的免疫應答。“免疫逃逸”在理論上雖然有可能發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該背的黑鍋。
新冠病毒的各種變異株,在疫苗大規模接種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並出現了更具傳(chuan) 染性的變種。即使沒有疫苗,病毒感染人體(ti) 之後,免疫係統也會(hui) 自己產(chan) 生對病毒的免疫壓力,在這種壓力下,會(hui) 導致變異株的出現。
另一方麵,“病毒增加幾個(ge) 突變,就可以抵抗抗體(ti) ”也是不現實的。在設計各種疫苗的時候,研究者普遍選擇了新冠病毒的整個(ge) 刺突蛋白甚至滅活病毒整體(ti) ,就是為(wei) 了疫苗可以刺激人體(ti) 產(chan) 生針對病毒各個(ge) 部分的多種抗體(ti) ,這些疫苗在病毒變異的情況下也不會(hui) 馬上就失去作用。
反之,如果接種者寥寥、疫病傳(chuan) 播居高不下,病毒才會(hui) 有更多機會(hui) 發生突變。真正能解決(jue) 新冠肺炎疫情的辦法還是盡快給大規模人群接種疫苗,減少病毒演化和變異的空間。
典型流言:口罩用前要抖一抖殘留致癌物
真相: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會(hui) 通過環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在消毒過後,廠家會(hui) 等環氧乙烷揮發後,才進行包裝。此外,口罩在進行環氧乙烷殺菌之後,廠家還會(hui) 進行環氧乙烷的檢測,出廠口罩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也就是小於(yu) 10μg/g。
環氧乙烷是一種易揮發物質,當口罩通過多道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基本上不會(hui) 帶有造成影響的殘留物質。正規企業(ye) 生產(chan) 的口罩,殘留符合國家標準,不會(hui) 對佩戴者的健康造成威脅。
流言把脈:成見效應
對於(yu) 不熟悉的科學技術,公眾(zhong) 總會(hui) 從(cong) 最初的印象出發得出結論,而這種初印象往往是一種缺乏科學證據的偏見。這種流言就是利用公眾(zhong) “先入為(wei) 主”以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傳(chuan) 播,實則是販賣社會(hui) 焦慮。
典型流言:隔空充電產(chan) 生強輻射
真相:無論哪種方法的隔空充電(無線充電),其技術基礎都離不開電磁波,而電磁波會(hui) 產(chan) 生輻射。不過,討論輻射對人體(ti) 的影響必須考慮輻射量,如果電子產(chan) 品的充電功率不高,對人體(ti) 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輻射標準與(yu) 空間麵積也有關(guan) 係。根據國際非電離性輻射委員會(hui) 製定的安全上限,人體(ti) 承受的安全輻射範圍為(wei) 10瓦/平方米。按照家庭住房麵積90平方米計算,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輻射功率最大為(wei) 900瓦左右。隔空充電的充電樁,根據推算最高發射功率隻有25瓦,所以是能夠保證人體(ti) 安全的。
此外,無線電波式隔空充電技術是以“毫米波”極窄波束的形式傳(chuan) 遞給手機的,目前沒有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會(hui) 帶來輻射,也就是說毫米波的輻射不會(hui) 給人體(ti) 健康帶來負麵影響。
典型流言:核能供暖的熱水有核輻射
真相:核反應產(chan) 生的熱量,首先經過層層介質轉換以後才進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氣管道中不會(hui) 帶有核輻射。核電站與(yu) 供暖用戶間有多道回路隔離,每個(ge) 回路間隻有熱量的傳(chuan) 遞,沒有水的交換,也就不會(hui) 有任何放射性物質進入用戶暖氣管道。
流言把脈:不當聯想型
公眾(zhong) 麵對自身關(guan) 切的信息時,如果進行錯誤或過度聯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關(guan) 性當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傳(chuan) 中就會(hui) “變味”。
典型流言:每天喝點紅酒可軟化血管
真相:靠喝紅酒來軟化血管的方法並不靠譜。紅酒中因含有白藜蘆醇,過去曾被認為(wei) 有軟化血管的作用。但紅酒中白藜蘆醇的含量非常低,即使每天喝20瓶紅酒也起不到軟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紅酒中大約含有15%的酒精,會(hui) 對心血管功能造成負麵影響。多項研究已經證實,攝入的酒精無論多少,對人體(ti) 都是有害的。酒精與(yu) 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個(ge) 疾病都有直接關(guan) 聯。如果大量攝入酒精,還會(hui) 引起消化係統腫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嚴(yan) 重問題。
典型流言:“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黃
真相:蛋黃中確實含有較多膽固醇,一個(ge) 蛋黃膽固醇含量可達280毫克左右。但大部分人群膳食來源的膽固醇,不會(hui) 直接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
人體(ti) 內(nei) 的膽固醇主要是受遺傳(chuan) 基因和代謝因素的影響,人體(ti) 對膳食來源膽固醇的吸收,以及膽固醇對血脂的影響,不同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ge) 體(ti) 差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國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飲食膽固醇限量(300毫克/天),認為(wei) 沒有證據表明飲食膽固醇多一些會(hui) 導致高血脂或心髒病。
流言把脈:主觀推斷
由於(yu) 對前沿科技缺乏係統了解,從(cong) 而通過主觀想象得出結論,滋生謠言。
典型流言: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
真相:看到航天員從(cong) 太空發來的視頻,有人發現,他們(men) 看起來“胖了些”,於(yu) 是聯想到此前看過的航天員飲食好。真相並非如此!是特定環境下體(ti) 內(nei) 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現象。
在失重的狀態下,航天員的血液將湧向大腦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會(hui) 發生變化,從(cong) 而導致麵部浮腫,甚至是頭部發脹的情況。而夥(huo) 食、運動等因素,不會(hui) 迅速造成這類變化。(記者 李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