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得好,高校教師照樣能評上教授
“課上得好也能評上教授,這是我過去沒有想到的。”得益於(yu) 過硬的教學實力,55歲的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教師蘆金榮,成了藥大第一位“教學型特聘教授”。在1月17日中國藥科大學召開的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蘆金榮成為(wei) 了學校“破五唯”的樣板。
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郝海平告訴記者,學校從(cong) 2017年起,麵向堅守教學一線超過10年的副教授,特設“教學型特聘教授”崗位,三年聘期內(nei) 每年給予5萬(wan) 元補貼,為(wei) 其持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提供支持,對期滿考核優(you) 秀者在職稱晉升時對科研業(ye) 績不作硬性要求,單設指標,獨立評審。
在3年的教學型特聘教授的聘期內(nei) ,蘆金榮不僅(jin) 上好課,還潛心教學研究,十分“高產(chan) ”。他主講的課程曾獲首批線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此外還主持了江蘇省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校級改革項目,主編校級十三五規劃教材,獲省部級及校級教學獎4項。正因為(wei) 這些在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方麵的“代表性成果”,三年期滿,蘆金榮順利獲評教授職稱。
記者了解到,江蘇於(yu) 2017年在全國率先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下放了所有本科院校教師職稱係列和實驗技術職稱係列高、中、初級職稱評審權。四年過去,不少高校教師從(cong) 中獲益,“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這一現象正在逐步扭轉。如南林理學院教師蔣華鬆,就在2019年憑借著教學專(zhuan) 長而成功獲評教授職稱。不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突出師德、教學業(ye) 績和社會(hui) 服務,對於(yu) 充分挖掘教師潛力有著很大幫助,在講台上大放異彩的一線教師成功“揚眉吐氣”。
為(wei) 了讓職稱評審更加客觀公正,多所高校都製定了“教得好”的量化指標。中國藥科大學推行“代表課”製度,隨機調取教師平時上課錄像,送校外專(zhuan) 家評審,分A、B、C三檔,教學為(wei) 主型必須達到A檔。南理工則采取學生、教師、督導和同行專(zhuan) 家評價(jia) 相結合的方式,從(cong) 教學規範、學生組織、課堂效果等方麵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優(you) 秀、良好、合格”三個(ge) 等級的評價(jia) 。在南京林業(ye) 大學,教務處會(hui) 在教師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其前一年授課錄像中隨機抓取3段45分鍾的教學視頻,組織校外不少於(yu) 3位國家級或省級教學名師,以及校內(nei) 教學督導等進行評議。通過一係列程序,讓真正有能力、有才學、教得好的一線教師脫穎而出。
通過職稱改革評上教授,並不意味著“一評定終身”。據悉,中國藥科大學將加強聘期管理,完善聘期管理模式,強化過程考核,對從(cong) 事原創性科學研究的優(you) 秀教師,實施長周期考核;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可不受聘期考核各項硬性指標要求,申請免考核。將聘期考核結果與(yu) 績效掛鉤,做到“能上能下”。(通訊員薑晨 記者 楊甜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