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石景山》將播:長安西望 複興之光
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高凱)文化名片、首鋼轉型、生態複興(xing) 、紅色傳(chuan) 承、產(chan) 業(ye) 轉型、奧運機遇,以六個(ge) 城市主題深入詮釋北京城市複興(xing) 新地標所在地的示範意義(yi) 和發展邏輯,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即將亮相北京廣播電視台。
在北京,仙山從(cong) 來不是虛無縹緲的玄幻概念,而是切實可感的地理存在。紀錄片《石景山》以天安門廣場以西不足三十裏處,一座168米高的小丘開篇,千年以來,這裏始終被稱為(wei) 燕都第一仙山,85平方公裏,56萬(wan) 人口的石景山區因此得名,賡續千年的京城文脈也由此肇興(xing) 。
三千年大城北京,有據可考的文明史自薊城而始。然而多年以來,古薊城的具體(ti) 方位卻始終成謎。1965年,隨著北京地鐵工程中一件文物的出土,千年謎團終於(yu) 揭開了麵紗,一把1700年前的古尺及墓誌證明:古薊城的位置,正在如今的北京會(hui) 城門橋一帶。千年文脈由此正本清源,澤被京西的都市文化名片也由此成型。
仙山的遺澤隻是石景山文脈故事的開始:八大處的佛牙舍利、法海寺的極品壁畫,戾陵堰渡口的槳聲欸乃、模式口古道的千載駝鈴——這一切,都為(wei) 被稱之為(wei) 神京右臂的石景山留下了無以倫(lun) 比的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重要承載地,石景山區能否傳(chuan) 承好先天文化稟賦,在冬奧來臨(lin) 之際,用這張金名片助力城市實現整體(ti) 華麗(li) 轉身,這將是五環旗下,最值得期待的都市變革命題。
紀錄片是曆史的影像誌,記錄這一曆程,並以影像的方式深入詮釋北京城市複興(xing) 新地標所在地的示範意義(yi) 和發展邏輯。《石景山》以六個(ge) 城市主題記錄一座城市的轉身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真實的痛楚與(yu) 艱難、探尋與(yu) 嚐試、決(jue) 絕與(yu) 勇氣、突破與(yu) 創新。
6集180分鍾的《石景山》成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具體(ti) 人物視角的動態跟蹤承載曆史性的宏大敘事。
據介紹,為(wei) 找尋最好的故事載體(ti) 和表現點位,曾以大型人文紀錄片《大西山》、《永定河》等多部力作享譽業(ye) 界的北京廣播電視台王淳華團隊自2019年冬就開始籌劃和著手創作。長達13個(ge) 月的采訪和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走遍了石景山區的名山古刹、都市地標;記錄下一年四季內(nei) 最佳的鏡頭呈現效果;在航空拍攝管製越發嚴(yan) 格的條件限製下,多方施策,反複協調,終於(yu) 拍到了近幾年從(cong) 未在視頻鏡頭上展現過的長安街至西山永定河延線鳥瞰場景;從(cong) 燕都仙山到駝鈴古道,從(cong) 文化園區到世紀首鋼。在近百位來自學界、政府及民間的受訪人口述和數萬(wan) 分鍾的影像素材中,勾勒出一個(ge) 精彩絕倫(lun) 且又回腸蕩氣的西區故事。
主創團隊采用4k超高清影像拍攝和後期包裝技術,以大規模航拍、延時、水下攝影和3D動畫技術手段,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一場屬於(yu) 都市人文主題的視聽盛宴。
據悉,2022年1月20日至25日,大型人文紀錄片《石景山》將於(yu) 《北京您早》及當日新聞頻道播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