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公共知識資源何時回歸公益屬性

發布時間:2022-01-20 14: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老教授維權8年,中國知網賠款並道歉——

  公共知識資源何時回歸公益屬性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日前,維權8年後,年近九旬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終於(yu) 等來了中國知網的道歉和70餘(yu) 萬(wan) 元賠款。從(cong) 2013年起,趙德馨以侵害其作品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為(wei) 由起訴中國知網,並全部勝訴。

  知網低價(jia) 甚至免費收錄科研人員學術論文,對科研機構和高校師生有償(chang) 使用並不斷提高價(jia) 格的做法一直存在爭(zheng) 議。

  “賠償(chang) 給趙德馨教授的70萬(wan) 元,是知網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屬於(yu) 賠償(chang) 損失的性質。”華東(dong) 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院長叢(cong) 立先表示,從(cong) 法院的判決(jue) 結果看,未經作者許可或者存在許可瑕疵時,知網大量收錄學術論文並以此牟利屬於(yu) 侵權行為(wei) 。一般情況下,這些版權保護期內(nei) 的論文的版權依然屬於(yu) 作者本人。

  目前,該事件引起連鎖反應,趙德馨教授的學生蘇少之也和知網打起了官司並勝訴。但記者聯係多名專(zhuan) 家學者,他們(men) 對知網這類行為(wei) 強烈不滿,“需要論文的人要付費下載,結果作者拿不到一分錢”,但均拒絕接受進一步采訪。一位青年學者告訴記者:“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論文如果因為(wei) 維權登不上知網,在學術上,麵臨(lin) 很大的損失。”

  查重機會(hui) 在網上被“明碼標價(jia) ”,學生負擔陡增

  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嚴(yan) 格論文查重要求,論文查重功能的需求在畢業(ye) 生群體(ti) 中暴漲。

  與(yu) 維普谘詢和萬(wan) 方數據等平台相比,知網收錄的學術論文擁有顯著的數量、種類優(you) 勢,其收錄的獨家期刊在覆蓋學科、論文質量上都遠超同領域其他平台。

  2019年第5期《現代法學》上刊發了《學術數據庫經營者不公平高價(jia) 行為(wei) 的規製困局及其破解》一文,據該文作者統計,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收錄了獨家與(yu) 唯一授權期刊3964種,占我國期刊總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種,約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學科排行前3名的期刊194種,占前3名期刊總數的64%。因此,許多高校要求以知網的查重結果為(wei) 準。

  目前,高校普遍為(wei) 學生免費提供兩(liang) 次知網查重檢測,一次是初檢,第二次是專(zhuan) 業(ye) 檢查,即終檢。而用完學校提供的免費論文查重機會(hui) ,還有很多學生願意花錢購買(mai) 更多論文查重服務。

  一次168元,一次760元,在花了近千元購買(mai) 論文查重服務後,湖南省某高校畢業(ye) 生張宜玲“才安心”向學校提交了畢業(ye) 論文最終版,查重結果接近學校查重的最後結果,為(wei) 5.1%,“這筆錢如果用在夥(huo) 食上,能在食堂吃一個(ge) 多月”。

  對於(yu) 學生反映的收費高的質疑,知網多次發出通告稱,從(cong) 未對個(ge) 人用戶開放查重功能,隻有高校和科研單位等機構用戶擁有該權利。

  2020年4月,知網發布《通告》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盜用或通過非法途徑獲取檢測賬號通過網絡向個(ge) 人銷售知網學術不端檢測服務牟利的行為(wei) 愈演愈烈”,將采取“對管理不善泄露或倒賣的,包年用戶取消包年服務模式,重新核定年度服務數量”等懲罰措施。

  今年畢業(ye) 季前夕,網絡平台查重費用再次提高,讓畢業(ye) 生們(men) “難以接受”。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發現,商家宣稱依托知網的論文查重價(jia) 格呈上漲趨勢,且售價(jia) 越高,其背後數據庫內(nei) 容更加齊全,甚至出現1800元、2000元一次的報價(jia) 。

  此外,為(wei) 了保證論文不在重複率上遭遇難題,一些電商平台上還衍生出了“降重”服務,即幫助作者降低論文重複率。

  南昌某高校本科畢業(ye) 生景怡,在某電商平台上購買(mai) 了查重和人工智能“降重”服務,花費1500元,五天時間內(nei) 拿到了“低於(yu) 學校規定的重複率限製的論文”。

  針對一篇全文約23000字,重複比率接近30%的本科論文,提供查重和“降重”服務的商家回複記者,“降低到15%以下,收費530元,降低到10%以下,售價(jia) 660元。2天內(nei) 反饋,采用中國知網係統”。

  該商家介紹,降低重複率確保文章大意、學術觀點、內(nei) 容框架、結構不變,語句邏輯通順,不會(hui) 增加、刪減內(nei) 容,“我們(men) 會(hui) 找對應專(zhuan) 業(ye) 的修改老師通過改變表述方式,達到降低重複率目的,確保文章專(zhuan) 業(ye) 性”。

  “查重機會(hui) 被當作商品買(mai) 賣,還衍生出‘降重’服務,嚴(yan) 重破壞學術規範和學術生態。”一所中部高校人文社科學者李玉說。

  一方麵知網明確規定不向個(ge) 人開放查重服務,另一方麵,學生又有查重需求,為(wei) 什麽(me) 學校不能給學生提供多次查重機會(hui) 呢?

  “學校提供免費查重機會(hui) 是告誡學生不要抄襲,而不是幫助學生逃避抄襲的監測。”李玉道出了學校的考量。至此,知網和學校各有理由,卻把一部分畢業(ye) 生的論文查重需求推進了市場。

  知網連續漲價(jia) ,高校難以承受

  此前,多所高校對知網服務價(jia) 格過高及不斷漲價(jia) 問題,提出疑問。

  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表示,學校將暫停知網的使用,原因是續訂價(jia) 格太過高昂,且每年報價(jia) 都在上漲,2010—2016年之間,知網的使用費共上漲高達約132%,年均漲幅約19%,“學校已無力承擔”。

  因為(wei) 續訂知網的價(jia) 格大幅上漲,“學校無法就續訂價(jia) 格與(yu) 知網達成一致”,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也發布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這一風波還曾波及河北、山東(dong) 、雲(yun) 南等地多所高校。據記者了解,這些當事高校不久後便又重新訂用了知網服務,但這並不意味相關(guan) 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jue) 。

  “學生、教師都要用,知網一家獨大,我們(men) 也是被逼無奈。”上述一所高校圖書(shu) 館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與(yu) 高校的拉鋸戰中,知網上調價(jia) 格,高校和師生承擔的直接、間接成本越來越高昂。

  一位北京高校圖書(shu) 館原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每年給知網大幾十萬(wan) ,今年超過了80萬(wan) 元,每年都漲,超過承受範圍了”。高校圖書(shu) 館資源主要分為(wei) 紙本圖書(shu) 期刊、中文和外文數據庫,“購買(mai) 知網占中文數據庫購買(mai) 經費超過三分之一,隻能減少購買(mai) 其他的一些子庫”。

  “比起市場壟斷,知識壟斷更值得警惕”

  因為(wei) 與(yu) 高校簽訂了合同,目前高校內(nei) 師生可在校內(nei) 免費使用知網下載論文。但對於(yu) 社會(hui) 用戶,需要付費下載。目前,在知網上下載期刊論文約0.5元一頁。碩士論文15元/篇,博士論文30元/篇。

  根據《人民政協報》報道,在2020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就曾經提交提案,認為(wei) 中國知網已經基本完成大規模知識信息資源的集成整合,建成了知識資源互聯網傳(chuan) 播擴散與(yu) 增值服務平台,已經成為(wei) 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資源共享、數字化學習(xi) 、知識創新信息化服務的龍頭老大,很容易通過壟斷的地位攝取高額利潤,從(cong) 而造成知識獲取成本不斷增長。因此,他建議把中國知網納入政府購買(mai) 服務範圍。

  20多年前,知網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建設“CNKI數字圖書(shu) 館”,其官網圖標顯示其為(wei) “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2018年年底,其控股公司同方股份發布公告稱,清華控股擬向中核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全部同方控股股票,中核資本成為(wei) 公司的控股股東(dong) 。

  同方股份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主營業(ye) 務收入4.96億(yi) 元、歸母淨利潤1892.70萬(wan) 元,毛利率為(wei) 51.30%。

  知網搜集和存儲(chu) 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hui) 議論文等資源直接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學者學生,作為(wei) 公共產(chan) 品,這些學術文獻具有公益屬性,但知網以此為(wei) 基礎的商業(ye) 運作模式卻始終遭受質疑。

  “從(cong) 本質上講,中國知網搭建的是公共知識數據庫,但現在公益屬性越來越弱,商業(ye) 味越來越濃。”叢(cong) 立先表示,目前看知網定價(jia) 機製不透明,最主要的收益依然來自版權收益。

  盡管在技術搭建和網站運營存在成本支出,但到底該不該收費?怎麽(me) 樣收費才算合理?光明日報記者就知網收錄論文是否向作者支付稿費以及收費標準如何製定等問題,通過知網官網向其市場部發出采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學術數據庫提供的產(chan) 品與(yu) 一般商品不同,一旦學術文獻的版權資源形成壟斷,供給方式單一,經營者憑借這種壟斷優(you) 勢實施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wei) ,危害很大。”武漢大學競爭(zheng) 法與(yu) 競爭(zheng) 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孫晉提醒,“但比起市場壟斷,知識壟斷更值得警惕。”

  在孫晉看來,為(wei) 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學術數據庫經營者提高價(jia) 格,不僅(jin) 使公共知識資源受損,還抬高了這些期刊的受眾(zhong) 門檻,使得知識無法廣泛傳(chuan) 播,更易形成“知識壟斷”。

  有學者向記者表示,知網搜集的知識資源來源於(yu) 社會(hui) ,其資源具有顯著的社會(hui) 性,不應將取自社會(hui) 的資源單純作為(wei) 其牟取暴利的憑借,而是應“取之於(yu) 社會(hui) 、用之於(yu) 社會(hui) ”,堅持服務的普遍性和公益性。故作為(wei) 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知網提供的服務應麵向公眾(zhong) ,滿足公眾(zhong) 對知識的需求,提供均等化服務。

  2012年,中國社科院建立了國家哲學社會(hui) 科學數據庫,推進學術資源的公益使用、開放共享,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優(you) 秀期刊都在這裏開放存取、免費查取。李玉坦言:“隻是目前影響力有限,因為(wei) 收錄期刊不多,資源聚攏上遭遇瓶頸。”

  “在國外,有很多數據庫由公益協會(hui) 或者政府出資支持建設,研究結果也應由納稅人免費獲取。”李玉說,“從(cong) 這一點看,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采取有效市場幹預和引導,積極開展開放存取模式探索,最大程度去除科學研究和知識共享上的壁壘,以激勵更多的學術創新。”

  (部分受訪者采用化名)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6日 08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