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雙碳”導向下的地方產業發展新思路

發布時間:2022-01-20 14:01:00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作者:林文棋(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魏珂(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產(chan) 業(ye) 谘詢師);吳夢荷(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城市未來研究部產(chan) 業(ye) 研究室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並明確了能耗強度的下降目標。從(cong) 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無論是“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能源革命”,還是早在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中提出的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均是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抓手,能夠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促進能源結構持續優(you) 化,為(wei) “雙碳”目標的實現奠定產(chan) 業(ye) 基礎。

  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正式提出,能耗“雙控”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要求進一步突出強度優(you) 先,總量彈性管理,各地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嚴(yan) 格控製能耗強度,倒逼調結構、轉方式、定標準。這一方麵能夠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對傳(chuan) 統行業(ye) “去產(chan) 能”和改造升級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麵,能夠極大地推進能源變革,加強能源生產(chan) 清潔化和能源消費電氣化。

  然而我國能源消費呈現出顯著的空間非均衡特征,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也麵臨(lin) 極大的挑戰,各地區節能形勢嚴(yan) 峻,其背後折射出的是有關(guan) 地區能源結構偏煤、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能效利用偏低、轉型升級慢等深層次的問題,亟待破解。

  高能耗產(chan) 業(ye) 分布與(yu) 減排壓力聚集現象明顯

  我國高能耗地區呈現地域分布集中,且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及經濟發展水平關(guan) 聯較強。

  從(cong) 能源消費總量來看,能源消費總量大省集中在華北、東(dong) 南沿海地區。其中,東(dong) 南沿海地區山東(dong) 、廣東(dong) 等省份能源消費總量位居前列,山東(dong) 占據全國第一;華北地區河北、內(nei) 蒙古等省份能源消費總量相對較高,北京、天津遠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在這些能源消費大省中,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的重化工業(ye) 占比較高。而一些經濟總量排名相對不太靠前的地區,上馬甲醇、合成氨、燒堿、電石等“兩(liang) 高”項目的現象更為(wei) 普遍。

  從(cong) 能耗強度來看,能耗強度大省在西北、華北、東(dong) 北地區。其中,西北地區寧夏、青海、新疆三個(ge) 省份能耗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寧夏占據全國第一,東(dong) 北地區各地能耗強度均較大,華北地區除北京外,能耗均相對較高。

  高能耗省份能源消費主要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消費結構單一,並且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過高,產(chan) 業(ye) 效率低且能源浪費嚴(yan) 重。能耗強度普遍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於(yu) 華東(dong) 、華中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dong) 、江蘇、浙江,這些地區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高耗能產(chan) 業(ye) 逐漸減少乃至退出,存量高能耗行業(ye) 工藝技術較為(wei) 先進,企業(ye) 信息化程度和生產(chan) 效率較高。

  與(yu) 此同時,由於(yu) 部分地區減排難度大,工業(ye) 生產(chan) 受到了衝(chong) 擊。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在能源消費總量控製方麵,8個(ge) 地區為(wei) 一級預警;在能耗強度降低方麵,僅(jin) 有不到40%的地區完成了能耗降低進度,9個(ge) 省(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達標的省份,其工業(ye) 增加值占全國的70%左右。為(wei) 了完成年度目標,不少出現預警的地區采取了限電限產(chan) 措施,短期內(nei) 對工業(ye) 生產(chan) 產(chan) 生了一定的影響,全國鋼鐵周產(chan) 量、全國PVC開工率、華東(dong) 地區焦爐開工率、江蘇等省水泥開工率均顯著回落。

  “雙碳”目標下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新思路

  一是要把握“雙碳”目標下的新產(chan) 業(ye) 機遇。“雙碳”目標下綠色轉型加速產(chan) 業(ye) 結構實質變遷,產(chan) 業(ye) 結構也將重置。站在能源轉型的機遇期,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和新能源產(chan) 業(ye) 都將迎來新機遇。具體(ti) 來看,一是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正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大數據、物聯網與(yu) 鋼鐵、化工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輕量化、低功耗等技術工藝,構建綠色製造體(ti) 係。二是風光發電未來空間非常廣闊,可成為(wei) 可再生電力增長主力,該產(chan) 業(ye) 在原材料、設備製造、市場占有率等方麵已躋身於(yu) 世界前列。三是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發展加速,成為(wei) 新風口,發展儲(chu) 能與(yu) 風光進行互補,可使電力輸送更加穩定,解決(jue) 風光發電存在容易受天氣變化影響的問題。四是提高電能替代度,推進汽車電動化,燃油車是交通領域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電動化是大勢所趨。

  二是要形成新形勢下產(chan) 業(ye) 工作範式創新。各地政府需要全麵評估各地產(chan) 能,製定技術改造措施,定標準、調存量、優(you) 增量。無論招商引資還是產(chan) 業(ye) 布局,需要參考行業(ye) 基準,樹立能源利用標準,做到清晰準確、心中有數。依據標準,有效盤活存量,為(wei) 低碳高效產(chan) 業(ye) 騰出空間;對比標準,核算明確地區新建項目的增量空間。各地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做好能源預算管理,既要保障能源需求的合理增長,又要遏製不合理能源需求。項目的保留或退出,不同項目節能改造或壓減壓縮的空間有多大,這些問題均需要對症下藥。在這種情況下,要利用智慧化工具做好市場發展規律及趨勢研究,從(cong) 市場與(yu) 能耗角度進行係統規劃,有效厘清過剩產(chan) 能,科學引導產(chan) 業(ye) 精準選擇與(yu) 布局。

  三是要統籌規劃,積極參與(yu) 全國的碳交易市場。積極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擴大碳交易市場規模。各地需在碳市場的核心製度、運行規則、分配方法上全麵對接全國碳市場總體(ti) 思路,構建當地係統完善的製度體(ti) 係。並結合實際積極創新,不斷拓展覆蓋麵、創新交易品種,實現配額總量、交易規模的“雙增長”。同時要完善優(you) 化碳交易機製設計,利用市場激勵機製實現優(you) 化配置。通過排放主體(ti) 之間的交易,提高整個(ge) 社會(hui) 的資源優(you) 化配置,減少排放總量;通過市場機製設計,增加排放成本,激勵企業(ye) 改進生產(chan) 技術,多研發使用低碳零碳技術;通過碳交易市場激活產(chan) 業(ye) 間的碳經濟,使得需要較高碳配額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如電力、石化、化工等重點排放行業(ye) )、零排放及負碳產(chan) 業(ye) (如光伏、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行業(ye) )、電氣化變革產(chan) 業(ye) (如汽車電氣化)、碳檢測產(chan) 業(ye) 都能夠受益而穩步發展。

  四是要用實用活利好政策,構建金融發展體(ti) 係。一方麵要推進重點用能企業(ye) 實施節能技術改造。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分別印發了《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製度方案》《高耗能行業(ye) 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提出鼓勵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切實避免“一刀切”管理和“運動式”減碳。地方政府要根據當地需求,切實細化落實國家政策。對標國際國內(nei) 能效先進水平,對重點用能企業(ye) 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鼓勵國有企業(ye) 、骨幹企業(ye) 發揮引領作用,開展節能降碳示範性項目,帶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共同實現低碳轉型。另一方麵要建立和完善綠色金融體(ti) 係。綠色金融是助力綠色發展的有力推手,各界亟需大量的投資來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發展新興(xing) 行業(ye) 。因此需要構建和完善綠色金融體(ti) 係,引導和激勵金融體(ti) 係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增強綠色金融產(chan) 品的創新和多樣性。同時,加快金融機構綠色化轉型,調整信貸政策、優(you) 化投資結構,助力“雙碳”目標的達成及中國經濟的綠色轉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