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高誌森:香港文藝工作者應多到內地走一走
中新網銀川1月21日電 題:香港導演高誌森:香港文藝工作者應多到內(nei) 地走一走
中新網記者 楊迪
西北省區寧夏19日起進入兩(liang) 會(hui) 時間,受疫情影響,22名港澳委員“雲(yun) ”上參會(hui) 。
寧夏政協港區委員,香港電影、舞台劇導演、編劇高誌森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百聞不如一見”,香港文藝工作者應多到內(nei) 地走一走。
曾執導《開心鬼》《家有喜事》等多部電影的高誌森,近年來頻頻與(yu) 內(nei) 地文藝界交流合作。2021年8月以來,他與(yu) 內(nei) 地的作家、劇團等合作,執導了舞台劇《兩(liang) 京十五日》、曲藝音樂(le) 劇《小明星》、戲曲音樂(le) 劇《媽祖》。
在高誌森看來,香港與(yu) 內(nei) 地加強文化交流,取長補短,對雙方大有裨益。“在香港,舞台表演受百老匯等海外藝術風格的影響較大,而內(nei) 地藝術形式中包含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更濃,兩(liang) 者的特色、元素重新組合,就可以成為(wei) 新的創意。”高誌森介紹,在擔任戲曲音樂(le) 劇《媽祖》總導演期間,他與(yu) 廣東(dong) 的粵劇工作者交流不少,感受頗多,最終,《媽祖》采用了戲曲表演和音樂(le) 劇演唱相結合的方式,排練後效果不錯。
“藝術的包容性很強,香港文藝工作者應該到內(nei) 地多走、多接觸、多合作,也隻有親(qin) 身實地去一趟內(nei) 地,才能真正了解內(nei) 地民眾(zhong) 生活取得的進步。”高誌森說,內(nei) 地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香港在舞台敘事技巧、劇目營運方麵經驗豐(feng) 富,雙方應該用包容的心態學習(xi) 互鑒,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環。
高誌森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推進,也會(hui) 為(wei) 香港文化文藝領域的從(cong) 業(ye) 者帶來利好。“大灣區有超過7200萬(wan) 人口,會(hui) 給香港的文藝工作者帶來更寬廣的創作題材,也會(hui) 給香港的文藝作品帶來更多觀眾(zhong) 和更廣闊的市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與(yu) 內(nei) 地的交流愈加借助“雲(yun) 端”。高誌森認為(wei) ,線上的交流可以帶來很多便利,但線下實地的文化交流也不可替代,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更多的香港文藝工作者可以去往內(nei) 地交流學習(xi) 。
作為(wei) 政協港區委員,高誌森也一直關(guan) 注內(nei) 地的文化發展。“我在寧夏時觀看了當地的雜技劇《岩石上的太陽》,音樂(le) 做得很好,表演也非常到位。內(nei) 地有很多好的作品,其實蠻適合海外的,我也可以跟香港一些文藝界的朋友一起協助推廣。”高誌森說,香港文藝工作者可以發揮自身的人脈,把更多內(nei) 地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推向海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