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四川寶墩遺址展館開館 揭秘約4500年前古蜀先民的日常生活

發布時間:2022-01-21 15: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月21日電 (嶽依桐 楊予頔)位於(yu)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遺址展館21日開館,“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yu) 寶墩文化展也同時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在地底埋藏了約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等展品為(wei) 公眾(zhong) 講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時期——寶墩文化時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的曆史。

  寶墩遺址是中國長江上遊地區時代最早、麵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上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定居生活的地點,還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

  1995年,伴隨著成都平原發現的首座新石器時代古城——寶墩古城的確認,成都平原終於(yu) 尋找到了約4500年前的“文明曙光”。隨後,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了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寶墩文化”——成都平原首個(ge) 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命名,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認可。至此,人們(men) 對成都平原人類活動的認識向前推進了約800年,成都平原也因此被認為(wei) 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yu) 寶墩文化展充分運用3D投影設備、多媒體(ti) 互動顯示屏、動畫影像等,打造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展陳,讓觀眾(zhong) 得以詳細了解寶墩遺址的發掘曆程、研究成果等,與(yu) 約4500年前的先人實現穿越時空的接觸。

  在展館第二展廳內(nei) 的投影屏幕上,正在循環播放的動畫影像展示了寶墩古城的發展演變曆程。“這是一次嶄新的嚐試,我們(men) 在撰寫(xie) 專(zhuan) 業(ye) 考古報告的同時,將考古發掘成果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展覽語言,把發掘與(yu) 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展現給公眾(zhong)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yu) 寶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紹。

  古蜀先民何以為(wei) 居?最早的村落是什麽(me) 形態?在展廳中央,一座大型聚落格局沙盤展示了考古工作者複原的成都平原最早的村落形態及不同類型的遠古房屋。據介紹,考古工作者在寶墩遺址發現了建造房屋的基槽,並且在基槽裏柱洞中發現了碳化竹片,證明四川盆地常見的竹骨泥牆房屋,在寶墩時期就已出現。“在房屋基址發現的紅燒土,還證明這些房屋的泥牆經過了燒製。”唐淼說。

  古蜀先民何以為(wei) 食?“通過植物考古發現,寶墩古蜀人吃的是稻米,而且這些稻米是他們(men) 自己種的。我們(men) 2020年在寶墩遺址發現了疑似水稻田遺存,在這片遺跡,不僅(jin) 發現成熟水稻的植矽體(ti) ,還發現了不同成長期的水稻植矽體(ti) ,這充分說明了寶墩人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唐淼說。

  “本次展覽以‘天府之根’為(wei) 主題,意在引領我們(men) 探尋古蜀文明的起源,它從(cong) 何而起,又去向何方?”唐淼表示,寶墩古城依水而建,又因水而廢,古蜀先民在成都這片廣袤的平原上紮根,繁衍,在麵對自然的挑戰時迸發出超人的智慧。“雖然古文獻上對於(yu) 古蜀的記載甚少,艱辛的田野考古卻讓古蜀文化展現出燦爛耀眼的光芒。”(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