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鋼城”變現代“港城”
每座城市的年輪,都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河北唐山,因煤而建、因鋼而興(xing) ,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曾經創造了“中國七個(ge) 第一”: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桶機製水泥、第一件衛生陶瓷、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現存的第一張股票、第一位中國本土大學教授,被譽為(wei) “中國近代工業(ye) 的搖籃”。新中國成立以後,唐山以其深厚的工業(ye) 基礎,漸次形成鋼鐵、水泥、化工等主導產(chan) 業(ye) ,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長期以來為(wei) 國家建設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進入21世紀,唐山走到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十字路口:資源依賴弊端顯現,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開放型經濟競爭(zheng) 力偏低,產(chan) 能過剩、汙染嚴(yan) 重等問題困擾著這座城市。
值此曆史關(guan) 鍵時期,習(xi) 近平同誌於(yu) 2010年7月和2016年7月兩(liang) 次在唐山考察,為(wei) 這座城市把脈問診、指航定向、擘畫藍圖,結合世界之變局和唐山實際,作出“努力建成東(dong) 北亞(ya) 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ye) 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和“爭(zheng) 取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等方麵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為(wei) 唐山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目標和轉型升級實踐路徑,從(cong) 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wei) 唐山這座老工業(ye) 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年倏忽而過。唐山這座城市在踐行“三個(ge) 努力建成”道路上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在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有哪些經驗和啟示?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趕往唐山,赴港口、入廠企、走工地,對唐山的成就、做法和經驗進行深入調研——
十年答卷:向海圖強打造“藍色引擎”
在世界經濟低迷、全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速度換擋的節點,唐山經濟增速不僅(jin) 沒有出現“硬著陸”“斷崖式下跌”,全市經濟規模還實現了“四級跳”:地區生產(chan) 總值2011年、2014年、2018年、2020年分別超過4000億(yi) 元、5000億(yi) 元、6000億(yi) 元、7000億(yi) 元,連續十年排名河北省全省首位。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5920.8億(yi) 元,同比增長7.6%,總量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十八位。
向海圖強、轉型發展,這是調研組在唐期間聽到最多也是感受最深的一句話。調研組親(qin) 眼見證,人們(men) 對於(yu) 唐山“鋼城”“煤都”的舊有印象已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更具國際範的現代化港口城市。
首先,開放廣度深度拓展,東(dong) 北亞(ya) 地區經濟合作窗口作用彰顯。
冬日的渤海灣,碧空萬(wan) 裏,海水湛藍。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區礦石碼頭,兩(liang) 艘巨輪靜靜停靠,數十米高的大型卸船機正揮舞著“巨臂”作業(ye) 。
“唐山港水深、港闊、不凍不淤,擁有渤海灣唯一不需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大型深水泊位的鑽石級港址。”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副局長羅同禎介紹,坐擁長達229.72公裏的海岸線,唐山自2010年以來便不斷開拓內(nei) 外貿航線,到目前已開通國際航線232條、通達世界190餘(yu) 個(ge) 港口。2021年,唐山港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由2010年的2.46億(yi) 噸提升至7.22億(yi) 噸,穩居世界沿海港口第二位。截至目前,唐山港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接卸港,最大的鋼材、煤炭輸出港和我國重要的油氣進口基地和儲(chu) 備中心,服務重大國家戰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樞紐港地位進一步鞏固。
“2021年,唐山港港口貿易額實際完成3300億(yi) 元!”提及這一數據,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唐山市委書(shu) 記張古江語氣中滿是自豪。他說,成績的取得,正是得益於(yu) 唐山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的接續奮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唐山港這一綜合貿易大港潛能加速釋放,唐山對東(dong) 北亞(ya) 尤其是日韓企業(ye) 的吸引力日益增強。
2022年1月7日,在距唐山港京唐港區4號碼頭僅(jin) 1.4公裏的工地上,河鋼集團和韓國浦項聯手打造的高端汽車板合資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41.25億(yi) 元,是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ye) 單體(ti) 投資最大的外商合資項目。“項目開工為(wei) 唐山鋼鐵行業(ye) 由黑變綠、由舊變新、由大變強注入了強大動能。”唐山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田國良在致辭時說。
據唐山市商務局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唐山境內(nei) 有日、韓、蒙、俄等東(dong) 北亞(ya) 國家投資企業(ye) 共96家。同樣,唐山企業(ye) “走出去”的熱情也日益高漲,截至2020年年底,唐山累計在冊(ce) 境外投資企業(ye) 175家,範圍遍及全球48個(ge) 國家和地區。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備案(核準)對外投資企業(ye) 53家,“一帶一路”沿線逐漸成為(wei) 唐山對外投資合作熱點地區。
其次,發展動能加速轉換,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ye) 化基地已現雛形。
數九寒天,在曹妃甸南堡開發區化工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區,工人們(men) 忙活得熱火朝天。在這裏,由唐山燕山鋼鐵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年產(chan) 100萬(wan) 噸氯化法鈦白粉項目一期工程正緊張施工。項目負責人介紹,氯化法鈦白粉是一種新興(xing) 材料,項目建成後,燕鋼氯化法鈦白粉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將達一半以上,實現稅收12億(yi) 元。
昔日赫赫有名的鋼鐵企業(ye) 進軍(jun)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這在唐山絕非個(ge) 例。曾被譽為(wei) “鋼城”“煤都”的唐山,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無中生有”快速發展,機器人、鋰電池、城市軌道車輛等高科技產(chan) 品從(cong) 無到有、逐步做大,城市處處呈現“新型工業(ye) ”新氣象。
2021年9月,由中車唐山公司研製的“未來係列”新型都市快軌列車在唐山市豐(feng) 潤區下線;2021年12月,唐山航空航天裝備產(chan) 業(ye) 園項目在唐山市路南區順利簽約;2022年1月,在唐山市高新區開誠機器人生產(chan) 車間,整齊排列的各類特種機器人正整裝待發……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唐山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累計增長120.7%,高於(yu) 規模以上工業(ye) 年均增速7.0個(ge) 百分點。目前,唐山高新技術企業(ye) 達到1415家,比2010年增加1357家,是2010年的24.3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提高到14.2%。
發展動能加速轉換,唐山對本地資源依賴快速降低,鐵礦石原礦產(chan) 量由2010年的11020.7萬(wan) 噸降低到2020年的4983.4萬(wan) 噸,原煤產(chan) 量由2010年的4404.8萬(wan) 噸降低到2020年的2031萬(wan) 噸。不僅(jin) 如此,唐山持續推動鋼鐵行業(ye) 產(chan) 品邁向中高端,由鋼鐵大市向鋼鐵強市穩步邁進。數據顯示,唐山鋼鐵高附加值產(chan) 品比重2021年達到38%以上,比2010年提高30個(ge) 百分點;2021年1月至10月,鋼鐵行業(ye) 實現利潤354.9億(yi) 元,是2010年同期的6.7倍。
離唐山港京唐港區不遠的地方,河鋼集團唐鋼公司新區映入眼簾。這是一座現代化鋼鐵企業(ye) ,從(cong) 2018年3月開工到2020年9月7日高爐點火,“一片灘塗地”一舉(ju) 躍變為(wei) “現代化鋼城”。如今,以低碳、綠色、智能為(wei) 標識,河鋼唐鋼成為(wei) 了一座崛起於(yu) 渤海之濱的“未來工廠”,也成為(wei) 唐山轉型發展的最好例證。
其三,融入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地位穩固。
僅(jin) 用22秒,鋼鐵企業(ye) 產(chan) 生的工業(ye) 尾氣就被加工成“糧食”,這在河北省曹妃甸工業(ye) 區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廠區內(nei) 已變成現實。采用世界領先的氣體(ti) 生物發酵技術,首鋼集團旗下的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把首鋼京唐每年產(chan) 生的3.6億(yi) 標準立方米工業(ye) 尾氣加工成5000噸新型飼料蛋白、4.5萬(wan) 噸燃料乙醇,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8萬(wan) 噸。
早在2010年6月26日,首鋼京唐一期工程主體(ti) 設備在曹妃甸全麵建成投產(chan) ,自此,首鋼成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示範者、引領者、實踐者。
麵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淺灘。區位優(you) 勢明顯的曹妃甸,自首鋼搬遷開始就拉開了與(yu) 北京產(chan) 業(ye) 合作的大幕。在首鋼示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京津產(chan) 業(ye) 轉移落戶至唐山。據統計,2014年以來,唐山共實施與(yu) 京津合作億(yi) 元以上項目796項,總投資4937.2億(yi) 元,其中先進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項目占比超過60%。
2021年3月,唐山第二批30家醫療機構被納入“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診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此前,唐山26家醫院加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聯體(ti) ,已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開創了公共服務領域協同發展新局麵。在教育領域,唐山對接京津簽約項目達140項,近400所學校與(yu) 京津優(you) 質學校開展合作辦學;交通領域,正式開通京唐曹動車組,京唐城際鐵路唐山段加快建設,京秦高速、津秦客專(zhuan) 唐山段和京唐曹動車建成通車,目前正積極謀劃推進環渤海高鐵濱曹段項目,進一步打造京津唐半小時交通圈。
優(you) 質項目來唐興(xing) 業(ye) ,優(you) 秀人才駐唐發展。目前,全市市區建成區麵積由2010年的281平方公裏增加到2021年的517平方公裏。全市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758.2萬(wan) 人增加到2021年的771.7萬(wan) 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32%,比2010年提高13.47個(ge) 百分點。
與(yu) 此同時,隨著礦山修複、清水潤城、公轉鐵和位於(yu) 豐(feng) 南區的河北省首個(ge) “水水轉運”碼頭建設等生態項目、民生工程的強力推進,唐山的藍天越來越多了。2021年,唐山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達256天,占比70.1%。唐山還先後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為(wei) 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增添了“宜居”籌碼。
奮鬥路徑:創新轉型引領高質量發展
習(xi) 近平同誌對唐山作出的“三個(ge) 努力建成”重要指示,著眼於(yu) 世界經濟發展大勢、順應區域經濟合作潮流、立足唐山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既提出目標又指明路徑,既針對當前又布局長遠,為(wei) 唐山發展提供了“金鑰匙”。
調研組了解到,十餘(yu) 年來,唐山咬定青山不放鬆,著力打破鋼鐵“一業(ye) 獨大”格局,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動城市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降總量。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唐山已壓減煉鋼產(chan) 能3937.8萬(wan) 噸、煉鐵產(chan) 能2635萬(wan) 噸,壓減總量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唐山市有冶煉能力的鋼鐵企業(ye) ,已從(cong) 2010年的54家減少至30家。由於(yu) 大力實施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升級改造、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確保了去產(chan) 能不去產(chan) 值。
二、優(you) 布局。唐山推進鋼鐵、重型裝備製造、化工、陶瓷等製造業(ye) 向沿海地區聚集,打造特色海洋產(chan) 業(ye) 集群。目前,河鋼唐鋼等鋼鐵企業(ye) 向沿海搬遷已完成;主城區280家陶瓷企業(ye) 全部關(guan) 停搬遷,長期困擾全市的鋼鐵圍城、重化圍城、汙染圍城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jue) ,生產(chan) 力向沿海布局取得重大進展。
三、促轉型。唐山不斷對標國際先進鋼鐵工業(ye) 標準,並結合本地鋼鐵工業(ye) 發展現狀和要求,圍繞優(you) 化科技創新體(ti) 係、實施產(chan) 業(ye) 延伸戰略、落實低碳綠色發展、推進智能製造等方麵,持續推動鋼鐵行業(ye) 產(chan) 品邁向中高端,鋼鐵大市向鋼鐵強市穩步邁進。通過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唐山快速推動煤炭、鋼鐵、水泥、焦化等主要工業(ye)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開展跨界轉型,向高端邁進,進一步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出台“工業(ye) 40條”,由市財政每年安排7億(yi) 元專(zhuan) 項資金,大力支持企業(ye) 技術改造,提升企業(ye) 科技創新力,推動優(you) 質要素向新型工業(ye) 化聚集。
四、育新興(xing) 。為(wei)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唐山以建設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ye) 化基地為(wei) 目標,瞄準應急裝備、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電子智能製造等行業(ye) ,實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倍增計劃,吸引一批優(you) 質產(chan) 業(ye) 項目落地運營。
五、深度融。2014年以來,唐山主動全麵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堅持融入京津、對接京津、服務京津,尤其通過發揮京冀曹妃甸、津冀(蘆漢)協同發展示範區平台聚集效應,使承接京津外遷項目從(cong) 零散、點狀承接,轉向鏈式布局、平台集聚,京冀曹妃甸、津冀(蘆漢)協同發展示範區,以及玉田老字號產(chan) 業(ye) 園、京唐智慧港等“微中心”聚集效應凸顯。在產(chan) 業(ye) 建設方麵取得突破的同時,唐山著力加快交通一體(ti) 化建設,緊密對接河北省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高鐵城際網、交通公路網和港口群、機場群,與(yu) 京津交通互聯互通提速推進。為(wei) 補齊城市公共服務短板,唐山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廣泛與(yu) 京津密切合作,並大力實施生態修複等民生工程,營造城市宜居環境。
六、科學擴。河北省委九屆六次全會(hui) 提出唐山“一港雙城”發展思路,精準定位唐山港、主城區和曹妃甸城區的功能,實現城市建設大突破、大提升、大發展。“一港雙城”港為(wei) 先,唐山積極探索大港口管理體(ti) 製改革,設立了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對港口岸線資源實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品牌。隨著港口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港口的功能不斷完善,唐山加速推進臨(lin) 港產(chan) 業(ye) 聚集。堅持規劃引領,持續實施向海發展戰略,用“藍色思維”改寫(xie) 煤都曆史。隨著唐山港京唐港區和曹妃甸港區的崛起,許多臨(lin) 港產(chan) 業(ye) 加速聚集,實現了從(cong) 一葉沙島到世界級大港的華麗(li) 轉身。在唐山市主城區,推進重點片區開發,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內(nei) 涵;實施精細管理,彰顯城市形象魅力。在曹妃甸城區,著力提高產(chan) 業(ye) 聚集度,使之成為(wei) 環渤海地區加速崛起的新增長極。
經驗啟示:“三個(ge) 努力建成”是最強大思想武器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唐山轉型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曆經陣痛、充滿艱辛。短短十餘(yu) 年間,唐山實現了從(cong) “傻大黑粗”到“高新輕綠”的華麗(li) 轉身,探索出了一條主動轉型、內(nei) 涵發展的路子,為(wei) 同類地區和城市提供了有益啟示和借鑒。
首先,方向正確最重要。十餘(yu) 年來,無論形勢如何複雜多變,不管遇到任何困難挑戰,“三個(ge) 努力建成”始終是唐山發展最根本的政治引領、最強大的思想武器、最重要的行動指南。唐山堅定不移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光明大道奮勇前進,在“三個(ge) 努力建成”旗幟的引領下,全市上下對老工業(ye) 城市轉型認識上高度認同、思想上高度統一、行動上高度自覺,形成了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濃厚氛圍,凝聚了轉型發展的強大合力,宏偉(wei) 藍圖正向美好現實加速轉變。
其次,順風揚帆好行船。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座城市要在競相發展中立於(yu) 不敗之地,就必須觀大勢、識大局、抓機遇。在唐山轉型發展的十餘(yu) 年中,唐山敏銳地把握中國發展轉型大勢,堅定不移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深度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東(dong) 北亞(ya) 合作窗口城市建設、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堅定不移實施轉身向海戰略,實現由內(nei) 陸經濟向沿海經濟拓展;堅定不移打好打贏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高壓態勢治理環境汙染、改造城市瘡疤,各項環境指標持續向好。唐山的實踐證明,順應中國由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轉換期的新要求,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能順利實現從(cong) “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cong) “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cong) 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成功轉型。
其三,先走一步天地寬。凡事預則立,凡業(ye) 預則興(xing)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十餘(yu) 年來,唐山在資源開采的成熟期,就果斷地關(guan) 停並轉煤礦鐵礦,實現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逐漸向集約型轉變;在鋼鐵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旺期,就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淘汰過剩產(chan) 能,舍棄短期利益,才有了今天精品鋼賣遍全國的豪氣;在經濟體(ti) 量的成長期,就主動調整結構、堅持向海發展,用藍色思維改寫(xie) 黑色煤都曆史,構造了支撐未來發展的沿海經濟帶。唐山的轉型實踐證明,早轉型早主動,早升級早受益。堅決(jue) 去、主動調、加快轉,舍掉的是一時之利,得到的則是碧水藍天和高質量發展。
其四,他山之石可攻玉。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國內(nei) 外既有成功範例,也有失敗教訓。隻有取他人之長,並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大膽創新,才能走出轉型升級的成功之路。唐山在十年轉型過程中,放開眼界,產(chan) 業(ye) 轉型充分借鑒了德國魯爾區經驗,確立了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科研、支撐產(chan) 業(ye) 轉型等工作思路;城市轉型吸取了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轉型失敗教訓,時刻提防人口減少、稅基流失、財政收支失衡、基建弱化等問題發生;發展模式轉型充分學習(xi) 借鑒了沿海先進城市的成熟做法,以深化改革開放為(wei) 動力,探索出由內(nei) 陸經濟向沿海經濟發展的新路。唐山的實踐證明,資源型城市轉型必須取經於(yu) 五湖四海,借鑒經驗、吸取教訓,才能更快地找差距補短板,激發創新活力,在更高起點上實現發展新突破。
其五,人民至上聚合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唐山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矢誌不渝的奮鬥目標,堅守人民立場,永葆為(wei) 民情懷,聚焦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和短板痛點,滾動實施民心工程,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讓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唐山的實踐證明,精神可以變物質,全市人民內(nei) 心認同就會(hui) 行為(wei) 自覺,就會(hui) 提振奮發有為(wei) 的精氣神、激發幹事創業(ye) 新活力,凝聚起加快實現“三個(ge) 努力建成”的澎湃動能。正是依靠全市人民的接續奮鬥、久久為(wei) 功,在踐行“三個(ge) 努力建成”征程中,唐山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之路。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陳元秋;唐山市社科聯二級調研員陳偉(wei) ;唐山市委黨(dang) 校教授高民傑、李霞,執筆:耿建擴、陳元秋)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