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南海Ⅰ號”為何被稱為史無前例的水下考古典範?

發布時間:2022-01-24 15: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同期】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 崔勇

  在沒有技術瓶頸的時候,我們(men) 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極致。所以我們(men) “南海Ⅰ號”的發掘,比絕大部分的陸地考古都要做得精細。

  【解說】近日,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崔勇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講述“南海Ⅰ號”發掘保護背後的故事,及其對世界水下考古的借鑒意義(yi) 。

  【解說】據介紹,“南海Ⅰ號”遺址發現的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文物儲(chu) 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崔勇告訴記者,1987年首次發現這條沉船時,中國還沒有水下考古的經驗,為(wei) 了開展水下考古工作,國家采取了“送出去”和“請進來”兩(liang) 個(ge) 辦法,這條船便成為(wei) 了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起源。

  【同期】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崔勇

  奠定了兩(liang) 個(ge) 基礎以後呢(“送出去”和“請進來”),然後進行基本技能的培訓就是潛水。1988年是潛水培訓,1989年就是水下考古的專(zhuan) 業(ye) 培訓, 包括潛水和水下操作,調查、發掘的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然後1990年國家文物局給我們(men) 頒發了一個(ge) 結業(ye) 證,就變成了我們(men) 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第一批的持證的隊員。

  【解說】崔勇補充道,由於(yu) “南海Ⅰ號”發掘難度太大,條件也還不夠成熟,他們(men) 從(cong) 小的水下考古項目做起慢慢積累經驗,終於(yu) 在2001年重新開展了對“南海Ⅰ號”的發掘工作。通過試掘發現“南海Ⅰ號”保存得不錯,船上的貨物也很豐(feng) 富,崔勇提出了要用整體(ti) 打撈的方式把它撈上來。

  【同期】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崔勇

  當時不太確定百分百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采用這種方法的話,這個(ge) 船可能會(hui) 損失大量的信息,就根本做不了水下考古。所以我們(men) 整體(ti) 打撈對沉船船體(ti) 的保護是一個(ge) 巨大的利好,就這個(ge) 大陸架或者30米潛能做到這麽(me) 精確整體(ti) 打撈,精確發掘的,大概“南海Ⅰ號”可能是世界唯一的一個(ge) ,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

  【解說】“南海Ⅰ號”考古隊通過整體(ti) 打撈的方法保全沉船的信息,並搭建了國內(nei) 最大的考古實驗室發掘平台進行精細發掘,現在我們(men) 可以通過“南海Ⅰ號”看到同一時段裏宋代人生活的衣食住行。

  【同期】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崔勇

  “南海Ⅰ號”是一個(ge) 時間的橫軸,就是這一段時間各種各樣的東(dong) 西,衣食住行什麽(me) 都會(hui) 在橫剖麵發現,等於(yu) 是完善一個(ge) 坐標,這條船是把考古縱坐標橫坐標完善了。從(cong) 曆史的角度來講,它這個(ge) 時間膠囊又是另外一個(ge) 視角去看古代。

  【解說】“南海Ⅰ號”整體(ti) 打撈的成功案例,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cong) 無到有,走向世界領先的發展曆程。目前,“南海Ⅰ號”已經作為(wei)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經典案例向全球推廣,成為(wei) 中國水下考古界的驕傲。

  【同期】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南海Ⅰ號”考古發掘領隊崔勇

  它是推廣我們(men) 的一種意識和理念,其實隻要理念和意識能達到高度,剩下的就是技術和經濟,那是可以支撐得住的,其實“南海Ⅰ號”更多的還是我們(men) 對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的創新。

  何俊傑 孫秋霞 廣州報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