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學貫千載 文澤後世

發布時間:2022-01-24 15: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使命感,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出了一批體(ti) 現文化傳(chuan) 承價(jia) 值、反映厚重文化積累的傳(chuan) 世佳作。本版精選介紹8部由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有典藏價(jia) 值的文化叢(cong) 書(shu) ,以饗讀者。

  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的“活”力工程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項目介紹

  作者:繆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子課題《先秦漢唐畫全集》《明畫全集》首席專(zhuan) 家、浙江大學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如今,中華文明遺產(chan) “活化”利用的景象已遍布祖國大地,而浙江大學與(yu) 浙江省文物局牽頭推進的“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就是其中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久久為(wei) 功,共鑄輝煌。“中國曆代繪畫大係”(以下簡稱“大係”)是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2005年親(qin) 自批準,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guan) 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曆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大係”利用最先進的攝影與(yu) 圖像處理技術,對全球現今存世的12250餘(yu) 件(套)中國古代主要繪畫作品,留影存形並建立數字化檔案,使中國曆代繪畫初步完成從(cong) 物質形態向數字形態的整體(ti) 轉化。在此基礎上,“大係”陸續編纂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66卷226冊(ce) 圖冊(ce) ,它將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製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

  四海歸心,縱覽千年。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名家佳作燦若星河,是舉(ju) 世公認的人類藝術瑰寶。以國家之力匯編、整理、傳(chuan) 播文物典冊(ce) 是中華文明獨有的製度傳(chuan) 統。遠自西漢起,前人就千方百計通過文字著錄、摹臨(lin) 仿造、刻板印刷、珂羅版複製等手段保存圖像信息,留下《漢書(shu) ·藝文誌》《曆代名畫記》《宣和畫譜》《石渠寶笈》《神州國光集》等經典文獻。由於(yu) 兵燹水火,曆代畫作藏存不易、命運多艱。特別是近代以來,大量珍品流散海外,成為(wei) 炎黃兒(er) 女心中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為(wei) 此,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組織力量出版了《中國古代書(shu) 畫圖目》《中國繪畫全集》等大型繪畫著錄。由於(yu) 各方麵條件製約,上述文獻多有缺憾,無法全麵展現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凝結於(yu) 繪畫作品之中的深邃智慧與(yu) 集體(ti) 記憶。

  2015年,中宣部牽頭建立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國家出版基金規劃辦、中國文聯、浙江省委宣傳(chuan) 部等組成的部際聯係協調機製,“大係”隨後被設立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推動“大係”工程再次邁上新台階。2021年以來,“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階段性成果展”在浙江、重慶等地巡展,引起社會(hui) 各界廣泛關(guan) 注。目前,整個(ge) 工程進入收官階段,將於(yu) 2022年下半年正式結項。

  十七年來,項目組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文化責任感,本著對民族、對國家、對曆史負責的態度,開展了三次全球範圍內(nei) 的藏品搜集工作。“大係”團隊與(yu) 海內(nei) 外260餘(yu) 家文博機構和收藏單位進行反複溝通,往來通訊信函數以萬(wan) 計,實地拍攝奔波數十萬(wan) 公裏,從(cong) 而使流失海外的、包括敦煌藏經洞和黑水城繪畫在內(nei) 3250餘(yu) 件(套)中國繪畫精品,通過數字化方式重回祖國懷抱,並與(yu) 國內(nei) 9000餘(yu) 件(套)藏品一起,共同構成了縱貫兩(liang) 千餘(yu) 年的中國古代繪畫史的恢宏圖景。

  化身千億(yi) ,飛入萬(wan) 家。文化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繪畫作品則是其守護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自古以來,珍貴繪畫往往陷入“藏用兩(liang) 難”的局麵。項目組知難而進,自啟動之日起,堅持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攝影技術和數字化掃描標準,對入編作品圖像信息進行最高標準的數字化複製與(yu) 存儲(chu) ,為(wei) 讀者與(yu) 觀眾(zhong) 提供精確、清晰的觀賞體(ti) 驗,並對絕大部分圖像進行局部放大,呈現許多麵對原作都難以察覺的細節。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大係”團隊還在很多傳(chuan) 世古畫圖像中成功辨析、提取出原本剝蝕暗沉、肉眼難辨的畫麵、題跋及印章,實現了文物藏品的“無損傷(shang) ”修複,逐一建立詳備的數字化檔案,從(cong) 而使散布全球的中國繪畫精品第一次獲得無限接近原作、安全儲(chu) 存的“數字化替身”,為(wei) 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的研究與(yu) “活化”利用開辟了新的空間。

  “大係”工程跨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四個(ge) “五年計劃”,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紮實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堅定意誌和堅強決(jue) 心。201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七十周年的特殊日子裏,浙江大學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捐贈《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教科文組織收藏了不少書(shu) 畫圖冊(ce) ,而這兩(liang) 套畫冊(ce) 將成為(wei) 其中的經典。”目前,“大係”出版物已為(wei) 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版本圖書(shu) 館、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美、英、法、德、日等國內(nei) 外許多圖書(shu) 館及文博機構收藏,成為(wei) 新時代中國文化“以美為(wei) 媒”的“世界名片”。

  接續文化傳(chuan) 統 聚焦傳(chuan) 承創新

  ——“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項目介紹

  作者:劉大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首席專(zhuan) 家,山東(dong) 大學終身教授、講席教授,中國周易學會(hui) 終身榮譽會(hui) 長)

  “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項目,是一項大型的文獻編纂工程,是對近代以來易學研究的總回顧,是對百餘(yu) 年來易學成果的檢索、保存、甄選與(yu) 傳(chuan) 承,是對中國古典學術現代轉型的聚焦與(yu) 總結,更是對易學未來發展的期許和展望。

  近代以來,有哪些易學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曆史研究和傳(chuan) 承,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近代以來,易學以不同的研究麵貌,積累了豐(feng) 碩的成果,有必要加以係統整理和研究。

  本著接續傳(chuan) 統的文化自覺,2005年至2009年,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搜集、審閱、甄選近現代易學論文1500餘(yu) 篇,重排為(wei) 《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論文集,於(yu) 2010年付梓。但限於(yu) 當時的人力、物力,知而未見、未知未見的易學文獻大有所在。2010年底,“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相關(guan) 工作得以繼續開展。

  “百年易學研究菁華集成”項目首先要解決(jue) 的問題是:近代以來,有哪些易學成果?為(wei) 製作較為(wei) 完善的成果總目,我們(men) 進行了三方麵工作:其一,逐條篩選已出版近現代文獻目錄中的易學條目;其二,總結兩(liang) 百多個(ge) 易學關(guan) 鍵詞,逐一檢索海內(nei) 外數據庫、圖書(shu) 館等網絡資源;其三,製作近現代易學家名錄,逐一檢索其論著,補充所闕。我們(men) 共搜集易學文獻目錄40730餘(yu) 種,共210餘(yu) 萬(wan) 字。

  隨後,我們(men) 對所知文獻進行了搜集:已數字化的盡可能獲取電子資料;沒有數字化的按館藏前往複製並掃描保存;罕見或珍貴的文獻,也嚐試購買(mai) 原件。經過努力,我們(men) 共收集到易學文獻35180餘(yu) 種(尚缺5500餘(yu) 種)。項目成果包括六大部分:(一)《百年易學編年總目》,係對近現代易學成果的目錄匯總,共計40730餘(yu) 條,210餘(yu) 萬(wan) 字;(二)《百年易學文章分類目錄》,係對百餘(yu) 年來易學文章的專(zhuan) 業(ye) 分類,按研究主題分為(wei) 九大類、110餘(yu) 小類;(三)《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及續編,是在分類目錄的基礎上,對能夠展現近現代易學成就與(yu) 特色的菁華文章之甄選,初、續兩(liang) 編共收錄文章3000餘(yu) 篇,總計5000餘(yu) 萬(wan) 字;(四)《百年易學文章全文》,共計31480餘(yu) 篇;(五)《百年易學著作全文》,共計2350餘(yu) 種;(六)《百年易學碩博論文全文》,共計1350餘(yu) 篇。

  由此,我們(men) 切實解答了“近代以來,有哪些易學成果”這一問題。

  有哪些優(you) 秀的易學成果?資料性工作結束後,我們(men) 按研究主題,將所有易學文章分為(wei) 《周易》通論、《周易》經傳(chuan) 、易學史、《周易》哲學、《周易》象數、《周易》與(yu) 術數、易學文獻、《周易》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周易》與(yu) 現代學科九大類,每大類下再設小類,共計110餘(yu) 項。

  以分類結果為(wei) 基礎,我們(men) 甄選能夠代表各主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文章1500餘(yu) 篇,匯編為(wei) 《百年易學菁華集成(續編)》,約3000萬(wan) 字。這些文章,是在文獻齊備的基礎上,在相同研究主題文獻的比較中,結合年代與(yu) 作者代表性,反複討論、調整而成的結果,應能展現近代以來的易學成就與(yu) 學術特色。

  《百年易學菁華集成》的“初編”與(yu) “續編”,在三萬(wan) 多篇近現代易學文獻中,甄選三千餘(yu) 篇菁華,實際回答了“有哪些優(you) 秀的易學成果”這一問題。

  易學研究如何傳(chuan) 承創新?百餘(yu) 年來的優(you) 秀易學成果,是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對傳(chuan) 統易學的大反思、大總結與(yu) 新詮釋。通覽這些成果,其核心關(guan) 切是:在“中西古今”的變局中,如何實現易學的傳(chuan) 承創新?

  近代以來,發生了以經學範式瓦解和分科範式建立為(wei) 核心的中國古典學術變革。由分科視域重新審視、研究《周易》,逐漸成為(wei) 現代易學研究的新傳(chuan) 統。從(cong) 經學範式到新學範式,這一轉型當然有其積極意義(yi) ,然而也有可商榷之處。例如,時有對《周易》進行割裂的、片段化的研究,甚至出現隨意發揮、奇見迭出等情況。

  總結百餘(yu) 年來易學研究的經驗與(yu) 教訓,我們(men) 期許的當代易學經典範式,應是充分吸收經學和新學優(you) 勢,而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當代易學傳(chuan) 承創新必須遵循的原則。

  我們(men) 希冀以易學為(wei) 典範,通過對百年成果的匯總、梳理與(yu) 精選,銜接起傳(chuan) 統與(yu) 當下,超越近代以來的反思,為(wei)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添加一份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漢字文明演進的曆史畫卷

  作者:黃德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字發展通史”首席專(zhuan) 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主任、教授)

  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唯一曆史久遠、數千年來持續使用的自源性古典文字體(ti) 係,漢字文明構成了中華文明最燦爛輝煌的篇章。一方麵,漢字記載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興(xing) 衰更替;另一方麵,漢字又在中華文明的大背景下不斷演進、變革和發展。由於(yu) 漢字的獨特屬性,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不深入認識漢字的曆史發展及其規律,就難以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獲得透徹的理解和準確的認知。為(wei) 此,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漢字發展通史”重大科研項目。該項目研究成果12卷本《漢字發展通史》(以下簡稱《通史》),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shu) ,將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

  《甲骨文合集》903正

  《通史》力圖全景式描繪漢字體(ti) 係形成發展的曆史,全麵考察不同曆史時期漢字形體(ti) 、結構和實際使用的情況,深入揭示漢字發展的曆史軌跡及其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從(cong) 而展現漢字文明發展演進的曆史畫卷。根據漢字體(ti) 係發展的總體(ti) 進程,《通史》將漢字文明的演進劃分為(wei) 漢字的形成、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三大曆史階段。

  新石器晚期到夏代,是從(cong) 早期刻畫符號到漢字體(ti) 係形成的階段。新石器晚期各文化區係中刻畫符號的創製是漢字形成的源頭。經過文字發生機製的建構、文字符號創製方法的摸索和路徑的選擇,到夏代已從(cong) 原始文字發展到成體(ti) 係的早期漢字階段。

  從(cong) 殷商到秦代是古文字階段。殷商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符號體(ti) 係,象形、指事、會(hui) 意、形聲等基本構形方式都已發展齊備,符號書(shu) 寫(xie) 建立了較為(wei) 嚴(yan) 格的規則,文字使用中同音假借現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完全具備記錄語言的功能。西周時期,漢字形體(ti) 的增繁、省簡、替換和訛變是主要演變現象,西周早期字形形象性特征明顯,中晚期以後書(shu) 寫(xie) 漸趨線條化,字形變得勻稱規整。形聲構形方式成為(wei) 主要造字方法,約80%的新增字是形聲結構,其他構形方式的構字功能趨於(yu) 萎縮。西周文字書(shu) 寫(xie) 的規範化和構形模式的形聲化趨向,是這一時期漢字體(ti) 係發展的主要表現。春秋文字處於(yu) 承前啟後的發展階段,字體(ti) 的演變承續了西周金文以來的線條化趨勢,形體(ti) 更加勻稱整齊,進一步削弱了字形的象形性,加快了形體(ti) 符號化進程。形聲構形成為(wei) 春秋時期最主要的構形方式,新增字90%以上是形聲字,反映了漢字構形係統的進一步優(you) 化。春秋文字在字體(ti) 風格和用字習(xi) 慣方麵開始呈現一些區域性特點。戰國時期,形聲構形幾乎成為(wei) 唯一的構形方式,新出現的字基本上都是形聲結構,構形的形聲化表明漢字構形係統已發展完善。戰國文字的字詞關(guan) 係和用字習(xi) 慣異常複雜,不同區係文字地域特征更為(wei) 鮮明。秦係文字上承西周文字,曆經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代形成古文字的終結形態——小篆。在秦係文字係統內(nei) 出現了字體(ti) 創新要素,解散篆法的隸變普遍發生,早期隸書(shu) 逐步形成。

  漢字係統經過秦漢之際的進一步隸變,最終實現了形體(ti) 的古今轉換,跨入近代這一曆史發展新階段。兩(liang) 漢時期主要是形體(ti) 的變更、調整和規範,文字的功能分工趨向明晰。漢初到武帝前期,漢字係統完成了隸書(shu) 字體(ti) 的定型化。武帝後期至東(dong) 漢末,隸書(shu) 進入調整和發展期,新隸體(ti) 、草書(shu) 等代表漢字發展方向的新興(xing) 書(shu) 體(ti) 逐漸成為(wei) 書(shu) 寫(xie) 主流。經曆這一階段的發展,漢字係統進入形體(ti) 符號化、構造形聲化、書(shu) 寫(xie) 筆畫化的曆史新時期。從(cong) 魏晉到隋唐楷書(shu) 的定型,漢字構形方式和形體(ti) 風格進入穩定狀態,字際關(guan) 係、字詞關(guan) 係更加明確,而俗字和異體(ti) 的發生則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自宋代以降,隨著印刷術的不斷發展,產(chan) 生了新的印刷體(ti) ——宋體(ti) ,此後漢字體(ti) 係的基本格局趨於(yu) 穩定。宋元明清時期,楷體(ti) 正字字形結構穩定,官刻與(yu) 坊刻、民間文書(shu) 用字有明顯差異,方俗口語詞因本字難明而多有異寫(xie) ,俗訛雜字是坊刻和民間文書(shu) 用字的突出現象。

  域外漢字資料極為(wei) 豐(feng) 富,《通史》首次將漢字在域外的傳(chuan) 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使用納入研究範疇。通過整理和研究日本、朝-韓、越南等域外漢字,從(cong) 一個(ge) 新的角度加深了對漢字發展傳(chuan) 播一般規律的認識,展現出漢字文明的廣泛影響。漢字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chuan) 播和使用,既是漢字發展史研究的領域,也是中華文明史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曆史上漢字在民族地區的傳(chuan) 播情況,研究漢字對民族地區文字的影響,有助於(yu) 漢字發展史、民族文字史和中華文明史的研究。

  《通史》以曆代漢字原始資料和使用樣本作為(wei) 客觀依據,既重視不同時代漢字個(ge) 體(ti) 及其運用的斷代描寫(xie) 分析,更注意對漢字體(ti) 係發展及相關(guan) 文化背景進行綜合動態考察。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根據近30年來積累的漢字發展動態分析、譜係建構、俗字考辨等研究成果和理論方法,努力把握各個(ge) 曆史時期漢字發展的主要問題,細致考察古今漢字發展的各種現象,客觀描述漢字形成發展的曆史軌跡,對漢字係統發展演變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揭示。

  漢字發展曆史的研究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基礎性研究課題,對傳(chuan) 承弘揚漢字文明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進漢字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及促進中國文字學學科建設,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yi) 。作為(wei) 漢字發展研究首部通史性著作,課題組希望《通史》能對推動漢字發展曆史的研究走向深入有所貢獻。

  中國老學通史研究的“縱”與(yu) “橫”

  作者:劉固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老學通史》”首席專(zhuan) 家、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

  《老子》對我國哲學、政治、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各個(ge) 方麵都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曆經兩(liang) 千餘(yu) 年而不衰,並遠播海外。《中國老學通史》於(yu) 2014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課題成果分為(wei) 《先秦秦漢卷》《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現代卷》(上、下)五卷六冊(ce) ,300餘(yu) 萬(wan) 字,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shu) 出版規劃項目。

  成果以曆代《老子》注疏為(wei) 基本文獻材料,重視現存於(yu) 世的孤本、鈔本、善本等罕見的本子以及《老子》出土文獻、敦煌文獻,並注意《道藏》《藏外道書(shu) 》、正史、地方誌、曆代文集、碑刻等涉及的與(yu) 老子有關(guan) 的資料。按照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老子”這一老學發展的共同規律,從(cong) 新的學術角度和思想維度對整個(ge) 中國老學進行貫通性的、深入係統的論述,全麵總結老學發展的曆史進程和豐(feng) 富內(nei) 容,分析並提煉出不同曆史時期老學的理論創建和思想特點,揭示其與(yu) 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深刻聯係,闡明中國老學的思想學術價(jia) 值和曆史地位。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常用的學術史與(yu) 思想史、文獻學的方法外,還綜合運用多種其他方法進行研究。如用社會(hui) 史的方法揭示老學發展的曆史文化背景,避免對老學文獻解讀和思想分析的主觀性。又如詮釋學方法不僅(jin) 可以幫助我們(men) 了解中西思想學術的差異,而且有助於(yu) 合理分析和評價(jia) 中國老學史上對《老子》的原旨追求與(yu) 思想發揮,從(cong) 而更加尊重和理解中國思想學術自身的特點。

  成果力求創新,並突出中國老學發展“通史”的性質。從(cong) 追溯老子的思想淵源和道家學派創立開始著筆,及至對現當代老學發展的總結,由此體(ti) 現出中國老學發展的貫通性。這種貫通性既有縱通,也有橫通。所謂“縱通”,指按照曆史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自古至今的研究,具體(ti) 表現為(wei) 老學發展的連續性和時代性。如先秦秦漢老學是中國老學史的開篇,對老子其人其書(shu) 及其思想做了新的論證;探討了楊朱、列子、關(guan) 尹與(yu) 老子的關(guan) 係,全麵闡述了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yu) 發展;結合《黃帝四經》《管子》《文子》《鶡冠子》論述黃老學的源流演變以及在秦漢時期的巨大影響。魏晉隋唐是老學的重要發展階段,其起點是老學在魏晉玄學建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重點是重玄學的形成與(yu) 鼎盛。宋代很多思想家注解《老子》,該時期的老學形成了一個(ge) 高峰。宋元老學與(yu) 理學、宋學、新道教等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關(guan) 聯密切。過去學術界對明清老學評價(jia) 不高,本成果則進行了重新評價(jia) ,認為(wei) 注重對老子思想的政治發揮、儒釋道思想在老學中進一步融合、道教老學民間化等是其突出特點。近現代老學呈現與(yu) 傳(chuan) 統老學不一樣的麵貌。在“百年銳於(yu) 千載”的曆史進程中,近代老學充分顯示了學術界、思想界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堅守和對西方文化的積極應對。而現代老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老學的發展,同樣表現出了巨大的思想學術活力,大陸老學與(yu) 港台老學之間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所謂“橫通”,指對中國老學涉及的主要問題的邏輯演變、前後發展進行全麵考察,由此體(ti) 現出老學思想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和體(ti) 係性。例如玄學、重玄學、理學的形成分屬魏晉、隋唐、宋代三個(ge) 曆史階段,又都與(yu) 老學密切相關(guan) ,全書(shu) 從(cong) 老學的角度對上述三大哲學思潮進行綜合研究。又如對老子政治思想的發揮與(yu) 運用,既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皇帝禦解《老子》,又有文武大臣的闡發,全書(shu) 注意比較君臣解《老子》的異同,由此闡明老子思想作為(wei) “君人南麵之術”的意義(yi) 與(yu) 影響。“橫通”既從(cong) 學術史的角度梳理老學的發展脈絡,更從(cong) 思想史的高度闡揚其理論價(jia) 值,使“中國老學通史”同時具有“中國老學思想史”的特色。總之,本書(shu) 試圖通過時間的“縱通”與(yu) 問題的“橫通”,使中國老學史的研究真正具有“通史”的風格,以求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老子》是目前被譯成外文版本和語種最多的中國典籍,當今在世界範圍內(nei) 越來越受到重視,具有世界性的影響。《中國老學通史》通過對《老子》所蘊含的思想價(jia) 值與(yu) 曆史影響的全麵梳理,充分展示《老子》跨越曆史、連接現實、麵向世界的哲學智慧,這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

  ——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研究

  作者:陳戍國 陳雄(分別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首席專(zhuan) 家、湖南大學教授,江西師範大學副教授)

  “禮”是華夏文明區別於(yu) 其他文明的標誌性概念,是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發揮重大作用的製度性規範,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導性因素。禮學,不僅(jin) 是一門文獻之學,也是一門製度之學、哲思之學,更是一門需要文史哲諸學科交叉互動的學問。研究禮學,可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還可以修身心。而禮學研究的基礎,就是讀懂禮學文獻。

  國家社科基金設立的“中國古代禮學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項目,是一項大型的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工程,其成果有二:一是對中國古代的禮學文獻進行係統的分類和整理;二是對中國古代禮學文獻進行哲學、文獻學及曆史學的研究。研究成果舉(ju) 例介紹如下:

  在古代中國,“禮”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論是製度層麵的朝章國典、思想層麵的禮義(yi) 闡發、民俗層麵的冠昏喪(sang) 祭,還是學術層麵的經史注疏,皆有禮學文獻的大量傳(chuan) 世。然而,禮籍曆來難讀,就《儀(yi) 禮》而言:韓昌黎“苦”之、四庫館臣“奧”之、黃季剛“疲”之,此足見治禮之堅、禮學之難。那麽(me) ,有沒有一個(ge) 好方法呢?《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線索:

  古禮文獻是“故”,“溫故”就是整理文獻,整理的方法有很多、困難也不少,貴在能否“知新”,從(cong) 而整理出適合新時代讀者查閱的文本。“崇禮”非崇古禮全體(ti) ,乃崇尚禮之本。《曲禮》開篇雲(yun) :“毋不敬”,誠哉是言!在整理古代禮學文獻的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每一本禮籍都有一個(ge) 相似的思想主線,那就是“敬”。而“敬”有外內(nei) 兩(liang) 個(ge) 方麵:於(yu) 他人而言的“敬”是尊重他人的“謙和”行為(wei) ,於(yu) 己而言的“敬”就是誠意靜心的“敦厚”品性,這是我們(men) 從(cong) 整理禮籍的“溫故”中所讀出來的。因此,“溫故知新”和“敦厚崇禮”可概括本課題的研究,同時也是讀懂古代禮學文獻的最佳方法。

  古禮文獻的典範之作當屬“三禮”——《儀(yi) 禮》《周禮》《禮記》。整理“三禮”的過程,就是熟悉“三禮”產(chan) 生、變遷與(yu) 成熟的過程,既要準確完整地顯示“三禮”的本來麵貌,又要讓讀者明白它們(men) 各自成為(wei) 一門學問的真實含義(yi) 和曆史,此即學以致用。

  以號稱難讀的《儀(yi) 禮》為(wei) 例,整理之法為(wei) :先定句讀,繼明禮例,探其語境而反複測度之。“定句讀”可用《儀(yi) 禮鄭注句讀》,“明禮例”可用《禮經釋例》,“探語境而測度之”則綜合參考《儀(yi) 禮注疏》《儀(yi) 禮正義(yi) 》《禮經校釋》《〈禮〉漢簡異文釋》等作出論證。按照此法精讀《儀(yi) 禮》,豈有不懂之理?不止於(yu) 此,經過我們(men) 實踐,此法還能啟迪新知,略舉(ju) 四點如下:

  一是用語的準確,沒有誇張的成分,人物一舉(ju) 手一投足,拱揖、停頓、泣哭、顰蹙之類,都在寫(xie) 實;二是所記禮典內(nei) 部的和諧,如士冠禮,從(cong) “筮賓”到“送賓歸俎”有十五個(ge) 節目,“加冠”過程中又夾雜著“易服”,儀(yi) 式的有序推進中處處彰顯著和洽;三是成書(shu) ,我們(men) 認為(wei) 沈鳳笙先生的考證是正確的,認為(wei) 先有了禮典的實行才有了紀實書(shu) 本的撰作,《儀(yi) 禮》當是由孔子弟子、後學陸續撰作的,大致成書(shu) 於(yu) 魯悼公至共公之世;四是價(jia) 值,我們(men) 不同意照搬照抄的複製,正如三代禮的損益,新時代的“禮”亦當是在因革舊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儀(yi) 禮》最大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為(wei) “新禮”的製作提供“參考”。同理,整個(ge) 三禮類文獻乃至整個(ge) 經部禮學文獻亦是如此。

  傳(chuan) 世古禮文獻主要見於(yu) “經部”,經部之外大致還有政教法典類、史書(shu) 中的“禮樂(le) 誌”類、祭祀喪(sang) 葬類以及通禮、禮論等類別的禮學文獻。

  以孔廟祭祀為(wei) 例,此禮在全國各地已蔚然成風,然祭祀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因此我們(men) 整理了《文廟祀典考》。是書(shu) 體(ti) 例完備,內(nei) 容翔實,集文廟典章文物之大成,以期對今日之祭孔起到規正作用。當然不能止步於(yu) 此,眾(zhong) 所周知,宋代祭孔頻繁,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祝文,這些祭文大都出自如王安石、蘇軾、陸遊、朱熹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士大夫之手。係統考察這些祭文,不僅(jin) 有助於(yu) 加強對孔廟祭祀及傳(chuan) 統禮製的了解,而且能夠深化對宋代政治、思想、文化、社會(hui) 、教育等問題的認識,對文體(ti) 史和文學史的拓展也具有重要意義(yi) ,同時為(wei) 今日祭文之撰寫(xie) 提供參考。

  除了傳(chuan) 世的禮學文獻,出土考古材料中有相當大的部分與(yu) 古禮有關(guan) 。以簡牘為(wei) 例,保存在上麵的珍貴禮學資料大致包括:禮學經典的部分篇章(如武威漢簡《儀(yi) 禮》等);闡釋禮製、禮義(yi) 但久已失傳(chuan) 的古人作品(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民之父母》等);還有人們(men) 日常禮俗的各種記錄(如謁、名刺、告地策、遣策等);可謂品類繁多,異彩紛呈。將這些禮學文獻加以歸納、整理和研究,不僅(jin) 有助於(yu) 了解當時的禮儀(yi) 風俗,也對傳(chuan) 世禮學文獻起到補充、修正之作用,更為(wei) 專(zhuan) 門從(cong) 事禮學研究的學者利用出土文獻提供了極大便利。

  總之,我們(men) 的研究隻是剛剛開始,“溫故知新”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以“禮”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取筆記精華 補正史闕失

  ——“《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yu) 研究”成果簡介

  作者:戴建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yu) 研究”首席專(zhuan) 家、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中國古代筆記是傳(chuan) 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既有對社會(hui) 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具體(ti) 生動的敘述。其以質樸、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地描述了古代文化風貌和社會(hui) 生活場景,蘊含著豐(feng) 富的社會(hui) 文化信息,內(nei) 容極為(wei) 廣博,保存了大量不被正史記載的科技、文化、社會(hui) 史等方麵的珍貴資料。

  宋代人文昌盛,經濟發達,儒、釋、道兼容並包,對外交流頻繁,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創造的高峰期。這些時代特色,在宋人筆記中都有具體(ti) 反映和生動記載。宋人筆記注重社會(hui) 現實,思想性、學術性日趨凸顯,並由此深刻影響了宋之後的文學體(ti) 裁和作品。這一部部鮮活的筆記,記錄了先人的偉(wei) 大發明創造,記錄了我們(men) 民族認識世界、創造世界的真實活動,構成我們(men) 民族文化記憶的瑰麗(li) 寶典。

  傳(chuan) 世的宋人筆記大多分散在各種叢(cong) 書(shu) 中,有些十分稀見且版本蕪雜,有的筆記著作已非原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後人重輯而混亂(luan) 不堪,錯訛叢(cong) 生;或真偽(wei) 不一,有題為(wei) 宋人筆記,實則是宋朝之後的作品,給讀者帶來諸多困難。因此,對傳(chuan) 世的宋人筆記進行係統整理,編纂出版一部筆記總匯,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yi) 的基礎性文化學術工程。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下,課題組對學界已有的整理、研究成果充分加以吸納,並與(yu) 海內(nei) 外學者建立廣泛的學術聯係,舉(ju) 辦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深入探討宋代筆記,將整理與(yu) 研究相結合,集思廣益。對混雜於(yu) 宋人筆記中的偽(wei) 書(shu) 進行了細致的考訂甄別,做了大量剔除工作。項目成果分為(wei) 《全宋筆記》和《宋代筆記研究叢(cong) 書(shu) 》兩(liang) 大部分。

  《全宋筆記》的出版,為(wei) 學術界提供了一部經過係統編纂整理,收羅齊全,便於(yu) 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總集。其整理創新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把分散的符合筆記體(ti) 裁的傳(chuan) 世宋人作品盡可能收錄,嚴(yan) 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進行編纂點校。收錄整理的宋代筆記數量是目前學術界同類出版物中最多也是最全的,共收入宋代筆記四百七十六種,計兩(liang) 千三百萬(wan) 字,體(ti) 現了《全宋筆記》“全”的特點。二是總集收錄的大多數宋人筆記係首次校勘和標點,即使是學界已有整理成果的,課題組也力求質量有所提高,在充分吸納前人時賢成果基礎上盡可能做到後出轉精,體(ti) 現了“新”的特點。這對於(yu) 發掘這批文獻的價(jia) 值,傳(chuan) 承文化遺產(chan) ,弘揚民族優(you) 秀文化,促進和繁榮學術研究,有著重大的學術價(jia) 值和社會(hui) 意義(yi) 。

  《宋代筆記研究叢(cong) 書(shu) 》全方位地探討了宋代筆記的文獻價(jia) 值及其蘊含的豐(feng) 富的社會(hui) 文化價(jia) 值,將微觀考釋與(yu) 宏觀論述結合起來,探求唐宋時期社會(hui) 文化繁榮和發展的曆史軌跡。叢(cong) 書(shu) 共有七部研究成果:《全宋筆記書(shu) 目提要》《兩(liang) 宋筆記研究》《宋人筆記視域下的唐五代社會(hui) 》《筆記語境下的宋代信仰風俗》《宋代的仕女與(yu) 庶民女性——筆記內(nei) 外所見婦女生活》《宋代筆記語言概論》《宋代筆記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論文集》。叢(cong) 書(shu) 作者充分吸收學界研究成果,糾正文獻流傳(chu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訛誤。對宋人筆記的作者、筆記內(nei) 容、版本流傳(chuan) 、學術價(jia) 值等一一作了鉤稽考訂。通過對宋代筆記史料的全麵搜集、梳理和辨析,詳盡論述了筆記的源流和筆記概念、筆記的數量及分類、筆記中的偽(wei) 書(shu) 問題、宋代筆記興(xing) 盛的社會(hui) 文化背景、筆記的撰寫(xie) 體(ti) 裁與(yu) 史料來源、筆記的刊印傳(chuan) 布等諸多問題。深入探討了筆記所反映的中唐以降至宋代發生在人們(men) 日常社會(hui) 生活、居住、交通、婚姻、家庭方麵的深刻變化,揭示了社會(hui) 經濟、鄉(xiang) 村教育、文化快速發展的內(nei) 在原因,以及宋人的宗教觀念和信仰習(xi) 俗展現出的前所未有的新特點。成果還以豐(feng) 富的筆記史料論述了宋代婦女的生活麵貌,並以乳母群體(ti) 為(wei) 例,探討宋代庶民婦女的社會(hui) 生活。成果深入探討了宋代筆記中的文字學、詞匯學、訓詁學、語音學、語法學方麵的價(jia) 值,總結了筆記中蘊含的訓詁方法,從(cong) 古今語音演變、南北方音差異、實際語言與(yu) 韻書(shu) 記錄差異等多個(ge) 角度對語言進行了深入研究。叢(cong) 書(shu) 運用筆記文獻材料對宋代社會(hui) 文化史、政治經濟史及文學史諸領域作了多維度的探討。或運用新理論、新方法從(cong) 文本、空間等新視角切入,深入解讀宋人筆記文獻;或考證梳理兩(liang) 宋興(xing) 衰治亂(luan) 之由,進一步拓展了古代文史研究的新領域,為(wei) 我們(men) 認識豐(feng) 富多彩的宋代社會(hui) 提供了一個(ge) 全方位的視角。

  《巴蜀全書(shu) 》:中華文明尋根溯源新嚐試

  作者:舒大剛(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巴蜀全書(shu) 》”首席專(zhuan) 家,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儒藏》主編)

  文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ti) ,收集整理經典古籍是推動思想、學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資助《巴蜀全書(shu) 》旨在調查整理中華文化重要發源地——巴蜀地區的曆史文獻,為(wei) 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項目啟動10年來,相關(guan) 工作已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摸清家底,初戰告捷。通過查閱古今書(shu) 目,走訪公私藏家,我們(men) 收集、甄別、分類川渝所藏古籍信息50餘(yu) 萬(wan) 條,全國所藏巴蜀文獻目錄5萬(wan) 餘(yu) 則,基本摸清巴蜀曆史文獻的曾有數量以及現存巴蜀文獻版本和收藏情況。統計出曆史上曾有巴蜀古文獻10000種以上,現在保存下來的約5000餘(yu) 種。仿照《文獻通考》《經義(yi) 考》體(ti) 例,編撰《巴蜀文獻通考》。調查現存文獻收藏狀況,為(wei) 5000餘(yu) 種巴蜀古籍編製《版本目錄》;翻檢各種圖書(shu) 內(nei) 容,考察學術價(jia) 值,為(wei) 1200餘(yu) 種優(you) 秀圖書(shu) 撰寫(xie) 《內(nei) 容提要》;再精選其中內(nei) 容充實的圖書(shu) 500餘(yu) 種,用現代範式標點校勘,編成“精品集萃”,整理字數達3億(yi) 餘(yu) 字;鑒於(yu) 巴蜀地區雕版印刷發達,留下許多雕印精良的宋版元槧,我們(men) 又精挑若幹種,編成“珍稀善本”予以再造重版。整理成果已由中華書(shu) 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260餘(yu) 種300餘(yu) 冊(ce) ,其中《宋會(hui) 要輯稿》《廖平全集》《三蘇經解集校》《蘇軾全集校注》等,曾獲教育部及四川省政府社科優(you) 秀成果一二等獎、全國優(you) 秀古籍圖書(shu) 獎等10餘(yu) 項獎項。

  精心分類,構建體(ti) 係。由於(yu) 曆史上巴蜀文獻從(cong) 未被係統整理過,編纂《巴蜀全書(shu) 》必須對這些散見的文獻進行收集分類。我們(men) 撰著《巴蜀文獻要覽》《蜀學與(yu) 文獻》專(zhuan) 著,係統探討了巴蜀文獻的曆史麵貌和演變軌跡;將傳(chuan) 統目錄分類和現代科學研究相結合,古文獻仍按經、史、子、集、叢(cong) 編目,近當代文獻則按哲學、曆史、文學、語言、民族、宗教、科技、綜合等分編。大小類前冠以“敘”“論”介紹其淵源,所收各書(shu) 皆撰“提要”“前言”介紹其內(nei) 容,形成內(nei) 容全麵、古今兼顧的巴蜀文獻體(ti) 係。

  整理研究,雙管齊下。《巴蜀全書(shu) 》既是文獻整理工作,也是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一方麵,項目組對所選圖書(shu) 進行精心校勘,如《宋會(hui) 要輯稿》(底本係南宋蜀人張崇祖、李心傳(chuan) 所編《總類國朝會(hui) 要》)是據清人從(cong) 《永樂(le) 大典》輯出的抄本影印,編輯錯亂(luan) ,字跡模糊,向稱難讀。在整理過程中,我們(men) 除了對其施加新式標點,重新排印外,還鉤稽考索,廣征博引,對其中訛奪衍倒進行校勘,撰寫(xie) 校記多達30000餘(yu) 條,保證其真實可靠。另一方麵,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我們(men) 越來越多地發現中華文化的一些重要發明創造或始於(yu) 巴蜀。比如,首部“陰陽”經典《連山》,首篇“五行”文獻《洪範》,中國詩歌第一唱“候人兮猗”的《南音》,首部誌怪地理《山海經》,首部體(ti) 例完備的方誌《華陽國誌》,首部詞集《花間集》,儒家首次《十三經》結集,佛教《大藏經》首次雕版,都率先完成於(yu) 巴蜀,為(wei) 文化溯源提供了證據。

  文物互證,解決(jue) 懸疑。《周禮》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東(dong) 漢鄭玄注:“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這與(yu) 《山海經》佚文“伏羲氏得‘河圖’,夏後氏因之為(wei) 《連山》”吻合。由於(yu) 《連山》《歸藏》早佚,內(nei) 容麵貌不清。我們(men) 從(cong) 唐人注疏略知《連山》有許多夏代故事,但缺乏其與(yu) 巴蜀關(guan) 係的佐證。根據三星堆“青銅神壇”的“天、地、人”結構,我們(men) 發現這與(yu) 《華陽國誌》所載古巴蜀人“天皇、地皇、人皇”信仰正好吻合,說明“三才合一”觀念在巴蜀淵源甚古。再考察“神壇”圓形底座酷似“太極”,其上首尾銜接的兩(liang) 個(ge) 怪獸(shou) 實像“兩(liang) 儀(yi) ”,再上四個(ge) 立人又像“四象”,立人頭頂四座連峰合圍則像“連山”,連山之上又有四方形天庭,每方還有舞姿翩躚的五個(ge) 立人。整座銅像與(yu) 《周易·係辭》“易有太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連山》‘經卦皆八’),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ye) ”的宇宙生成論和易道演化說若合符契,同時銅器的五級構建和四方五人還帶上了巴蜀“五行”觀念的烙印。這或許是“興(xing) 於(yu) 西羌”的大禹製作《連山》後的文化遺存(或“連山文化”的器物表達)。可見,“禹製《連山》”史有其事,“生於(yu) 廣柔”的大禹正是繼承了古蜀“陰陽”“三才”“五行”“太極”等觀念才製作出了《連山》。

  巴蜀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巴蜀全書(shu) 》的出版,必將為(wei) 古代文明的尋根溯源以及當代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提供豐(feng) 富鮮活的史料。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 中華文明輝煌燦爛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項目介紹

  作者:王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

  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數千年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hui) 、看待人生的獨特價(jia) 值體(ti) 係、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men) 區別於(yu) 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zhong) 長的文化自信。在增強文化自信方麵,考古學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中國現代考古學自1921年誕生,至今已走過百年曆程。在這一百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考古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在百年誕辰之際,撰寫(xie) 一部綜合性的學術史,係統回顧百年發展曆程,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探討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此,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重大委托項目。課題組組織調動全國276位考古學權威專(zhuan) 家共同完成了這項課題,該項目研究成果四卷十二冊(ce) 已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是以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為(wei) 指導對中國考古學百年史的第一次全麵係統的回顧和總結,對於(yu) 中國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發展具有標誌性的意義(yi)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認知中華民族輝煌曆史、中華文明燦爛瑰寶的重要工作,考古發現是運用實證材料和曆史事實闡釋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真理,堅持豐(feng) 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唯物主義(yi) 曆史觀,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yi)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創新發展的基礎性科學基礎,既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科學研究。這部書(shu) 既是對過去一百年考古工作的回顧和總結,又是對未來工作的展望和規劃;既是一部資料完備的工具書(shu) ,又是一部展示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的故事書(shu) ,還是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唯物史觀的普及讀物,具有重大的社會(hui) 價(jia) 值。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把百年來的中國考古學按照石器時代、夏商周時代、秦漢到宋遼金元明清時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個(ge) 考古學專(zhuan) 題研究四大部分,將每部分分解為(wei) 50個(ge) 左右的研究課題,每個(ge) 研究領域按照時間順序和研究進展的脈絡進行回顧,主要內(nei) 容包括:對於(yu) 各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的考古發現、重要研究成果(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重要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專(zhuan) 著)的出版、對於(yu) 相關(guan) 領域研究具有創新意義(yi) 的學術觀點的提出,新的研究理念和新的理論、方法的應用及產(chan) 生的影響等,並希望作者能夠結合國內(nei) 外學術背景與(yu) 動態進行分析和點評,包括對今後該領域發展方向的前瞻。此外,還請各撰寫(xie) 人精選提供相應領域的大事記,以增強本書(shu) 的資料性。通過這部書(shu) ,讀者可以了解中國考古學各個(ge) 領域、各個(ge) 研究課題的相關(guan) 考古發現和研究過程的來龍去脈以及目前進展,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本書(shu) 可以說是一部獨具特色、名副其實的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百科全書(shu) 。

  《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的撰寫(xie) 者主要是國內(nei) 對該課題研究造詣深厚的一流學者(特別是在考古一線的學者)擔綱領銜。參加此書(shu) 撰寫(xie) 的作者絕大多數是50後和60後的資深學者,也有一部分是請50後或60後的學者領銜,與(yu) 一位年輕學者合作撰寫(xie) 。還有一小部分內(nei) 容是請一些高校近年畢業(ye) 的博士來承擔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這部書(shu) 是中國考古學老中青相結合,通力合作完成的。

  考古史的撰寫(xie) 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基礎性科研工作。治學必先為(wei) 史。各個(ge) 學科要想走向未來都必須研究本學科的學術發展史,這是自古以來中國學術的傳(chuan) 統。急功近利,隻圍繞著自己感興(xing) 趣的一點追趕當前學術時尚,不對本學科的曆史進行完整準確的把握,不站在曆史的製高點做學問,那樣的學問是紙老虎、長不了的。《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係統回顧了我國考古學的百年曆程,深入總結了我國考古學的輝煌成就,科學評價(jia) 了我國考古學的突出偉(wei) 大貢獻,為(wei) 進一步研究我國考古百年學術史樹立典範,為(wei) 我們(men) 走向未來奠定了堅實學術基礎。希望《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對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有所貢獻,對廣大讀者了解中國考古學的百年曆史、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所幫助。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