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技藝 薪傳不息
在海南職業(ye) 技術學院,符慧莉在母親(qin) 、老師符玉的指導下學習(xi) 織錦。
新年伊始,東(dong) 方市東(dong) 河鎮中方村裏,黎族紡染織繡技藝市級傳(chuan) 承人符玉正在忙活:用白花花的海島棉紡出棉線,再用蘇木、野板栗、假藍靛等植物,根據需要進行配比、發酵或者蒸煮,然後將棉線染成褐、紅、藍、黑等多種顏色。在符玉的巧手下,這些彩線在踞腰織機上慢慢織出精美華麗(li) 的圖案……另一邊,符玉的女兒(er) 符慧莉正用黎錦進行文創設計,將其創新為(wei) 耳環、手鐲,希望通過時尚、實用的設計讓黎錦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在不久前舉(ju) 行的“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培計劃——海南省2021年黎錦技藝研修班”上,符玉和符慧莉的身份有點特殊:她們(men) 既是母女,又是師生,進行著黎錦技藝傳(chuan) 承的接力。
千百年來,紡線、染色、織錦是黎族婦女必備的技能。燦若雲(yun) 霞的黎錦,是她們(men) 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也展示了她們(men) 運用植物染料的高超技藝。1971年出生的符玉,就生活在長輩織造黎錦的環境中。
“小時候,經常看到長輩們(men) 織出筒裙、上衣、頭巾上豐(feng) 富多彩的圖案,美不勝收的花紋,讓人非常著迷。”符玉說,那時她就把芭蕉葉撕成細條織著玩,或者把老人們(men) 織剩的線接在一起,試著織出圖案。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紀的符玉便掌握了黎錦織造的一些基本技藝。
然而,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黎錦織造技藝正漸漸遠離人們(men) 的視野。為(wei) 了搶救、保護和傳(chuan) 承黎錦工藝,2005年,黎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06年,黎錦躋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黎族傳(chuan) 統紡染織繡技藝”進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以前,政府有關(guan) 部門在鎮上開設了黎錦技藝培訓班,我沒有缺過一堂課,就是想把這些技藝學好。”符玉說。慢慢地,開始有公司下訂單,符玉憑借織錦這一技之長,有了幹農(nong) 活和打零工之餘(yu) 的額外收入。
2014年,符玉開始深入還原最傳(chuan) 統的黎族織錦。出於(yu) 對織錦的熱愛和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在此後的5年時間裏,她跟著村裏的阿婆在山上種棉花,采集植物作為(wei) 原料學習(xi) 染色;用土鍋煮染料,棉線更出顏色,加入牛皮一起煮,染色後的棉線就更有韌勁……
可能是符玉悟性比較高,一學就會(hui) ,老人們(men) 對她也毫無保留,傾(qing) 囊相授,經過幾年的深入學習(xi) ,符玉便將黎錦紡染織繡技藝學懂、摸透。
現在,隻要有時間,符玉都會(hui) 去東(dong) 方職業(ye) 技術學校,給孩子們(men) 傳(chuan) 授黎錦織造技藝;她還經常召集家鄉(xiang) 的婦女一同學習(xi) 並交流美孚黎錦的製作技藝。
如今,符玉已是市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海南省工藝美術師、海南省“南海係列”育才計劃第二批“南海鄉(xiang) 土人才”……
“這些榮譽,讓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有義(yi) 務傳(chuan) 承好黎錦技藝。”符玉說。
受母親(qin) 影響,符玉的女兒(er) 符慧莉也已開始學習(xi) 黎錦製作技藝,全身心投入到黎錦事業(ye) 中。
與(yu) 母親(qin) 不同的是,符慧莉把文創作為(wei) 自己黎錦事業(ye) 的方向。她把織好的黎錦圖案貼在銀鐲上,或包在耳環上,成為(wei) 具有濃鬱黎族特色的飾品,讓人眼前一亮。在她看來,隻有更好地注重實用性和時尚性,黎錦才能為(wei) 更多人所接受。
“我還計劃拍短視頻,記錄真實的黎錦織造技藝,通過互聯網平台讓越來越多的人關(guan) 注到黎錦這項非遺技藝。”符慧莉說。(袁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