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偵察衛士”全力護航冬奧
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的主戰場在雪上,其中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位於(yu) 延慶小海坨山上,共7條雪道,全長21公裏,落差約900米。然而,延慶冬奧場地地理條件特殊,大規模的人類工程活動會(hui) 對周圍生態和地質環境產(chan) 生一定的影響。為(wei) 保障冬奧場地安全,迫切需要全麵覆蓋的隱患排查和險情早期識別預警。
“圍繞冬奧賽前、賽時、賽後全階段,在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部署下,中關(guan) 村智連安全科學研究院麵向冬奧場地特殊地理條件及基礎設施,在延慶冬奧場館周邊重要交通要道等區域,安裝微芯智能傳(chuan) 感,部署實時監測預警係統,通過專(zhuan) 業(ye) 的安全預警模型綜合判斷安全穩定程度,能夠提前發現安全薄弱環節,進行預警提示,指導相關(guan) 部門安全加固工作,保障場館建設的順利進行。”1月23日,北京中關(guan) 村智連安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何對冬奧場館(地)地理條件及基礎設施的安全監測預警?熊娟答道,“我們(men) 通過航空航天遙感、遠程激光測振、微芯智能傳(chuan) 感等技術,基於(yu) 風險隱患區域早期識別、遠程定期檢測、現場實時監測技術路線,開展天空地一體(ti) 化安全監測預警服務,搭建安全態勢感知網平台,基於(yu) 專(zhuan) 業(ye) 模型、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多源信息融合分析,大幅提升風險預測精度、預警有效性及信息送達精準度,實現科技冬奧、安全冬奧的目標。2021年10月,相關(guan) 技術獲得中國測繪學會(hui) 頒發的測繪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據介紹,針對災害風險較高的區域,科研人員布設微芯智能傳(chuan) 感,采集振動、傾(qing) 斜、傾(qing) 向等信息,把握岩土構築物動態特征和發展的規律,通過動力學指標與(yu) 運動學指標的實時監測與(yu) 分析,確定岩土構築物的穩定性狀態及發展趨勢,進行災害失穩早期預警判斷;險情通過手機App傳(chuan) 至相關(guan) 管理人員,為(wei) 冬奧場地及周邊設施安全提供遠程監控服務。
目前,已在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冰雪小鎮、鬆閆路、綜合管廊等區域安裝微芯樁,部署實時監測預警係統,實現每秒100—1000Hz的高頻采樣、數據無線傳(chuan) 輸、秒級應急響應、屬地化報警,並依托雲(yun) 平台與(yu) 手機App為(wei) 相關(guan) 管理單位提供安全態勢監控及預警信息推送。提供7×24小時安全監測運維服務,為(wei) 冬奧場地建設期、賽事服務期、賽後運營期提供全周期安全保障。
具體(ti) 而言,熊娟介紹說,對位於(yu) 雪車雪橇中心附近的斜坡風險點,為(wei) 避免大規模工程活動對斜坡穩定性造成影響,研究人員在沿斜坡支護結構布設微芯樁,監測其結構穩定性;在裸露山體(ti) 表基岩的潛在崩塌風險點,由於(yu) 風化鬆散程度大,表麵危岩塊體(ti) 極易受山穀強風或降雨影響崩落,此處布設多套微芯設備,監測岩體(ti) 變動,自動預警災害;鬆閆路是冬奧會(hui) 的重要賽場聯絡線之一,經現場勘察,局部路段存在邊坡岩石風化、岩石破碎等現象,目前采用遠程激光測振對坡麵進行振動特征采集和分析,判斷不同岩石的穩定程度。另外,部署多套微芯傳(chuan) 感,對公路邊坡進行災害監測及預警。
並且,科研人員還運用移動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立安全態勢天地感知指揮平台,以信息可視化和決(jue) 策科學化的方式來實現冬奧場地安全態勢感知管理數字化、智能化、立體(ti) 化。同時,可接入政府冬奧監管平台,實現數據資源的互通、數據服務的共享。
據了解,2021年7月2日晚,北京延慶地區出現雷雨天氣(伴隨冰雹),微芯樁發出紅色預警;立即啟動應急響應,通知相關(guan) 管理人員,安全運維人員密切關(guan) 注監測數據變化,發現除異常振動外,傾(qing) 角、傾(qing) 向等數據穩定。7月3日技術人員前往現場勘察,發現現場落石。
猶如地質災害“偵(zhen) 察衛士”,這套冬奧場館(地)岩土構築物災害早期識別及自動預警係統全力護航冬奧。(華 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