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展出史前至明清時期虎文物
中新網太原1月25日電 (記者 胡健)從(cong) 史前至明清時期的50餘(yu) 件山西出土虎文物25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館展出,以此反映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虎文化。
當日,《虎虎生威——山西考古博物館藏虎文物》《虎模虎樣——侯馬鑄銅遺址虎紋陶範》及《晉虎多福——山西虎文化民間刺繡暨創新設計展》三展同開,將中國虎文化從(cong) 新石器時代說到21世紀,既有深埋黃土下的玉石、青銅,也有民間刺繡和文創設計。
虎與(yu) 人類文明相生相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龍虎圖案,是距今6500多年與(yu) 虎相關(guan) 的遺存。山西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出土的虎頭狀飾品,小巧精致,遍體(ti) 潔白,與(yu) 湖北天門市石家河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虎頭形玉飾,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山西考古博物館公眾(zhong) 考古部主任馬煜娟介紹,兩(liang) 件虎頭形玉飾外形相似,這也反映出史前社會(hui) 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傳(chuan) 播與(yu) 交流,同時也能彰顯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一件宋金時期的虎形瓷枕出土於(yu) 山西侯馬東(dong) 莊金墓,瓷枕呈臥虎形態,虎背繪有花鳥紋飾。據馬煜娟介紹,唐宋之後,虎元素逐漸脫離宗教神話色彩,開始走向尋常百姓家,逐漸形成民間的習(xi) 俗文化,帶著對美好未來的精神寄托綿延至今。
《虎模虎樣——侯馬鑄銅遺址虎紋陶範》展出了19套虎紋陶模、陶範,向公眾(zhong) 展示何為(wei) 陶模,何為(wei) 陶範以及陶範法如何鑄造青銅器的過程。策展人尹燕飛介紹,侯馬鑄銅遺址發現於(yu) 20世紀50年代,出土陶範三萬(wan) 餘(yu) 塊,其中虎紋陶範是較常見的一類。陶範是鑄造青銅的重要工藝,包含模、範、芯三部分,“模範”一詞由此而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