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冰雪畫卷 存中國印記(講好中國故事)
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
展冰雪畫卷 存中國印記(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 施芳
核心閱讀
會(hui) 徽“冬夢”“飛躍”、源於(yu) 篆刻藝術漢印的體(ti) 育圖標、場館圍擋等北京冬奧會(hui) 景觀設計,將冰雪運動元素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巧妙結合,極富中國韻味。在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看來,冬奧會(hui) 景觀設計包羅萬(wan) 象,希望借助設計向世界展現既繼承傳(chuan) 統又麵向未來的中國之美。
再過10天,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的火炬將點亮古都夜空,冰雪盛會(hui) 迎來八方賓客。
冬奧會(hui) 會(hui) 徽“冬夢”、冬殘奧會(hui) 會(hui) 徽“飛躍”、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冬殘奧會(hui) 吉祥物“雪容融”、火炬“飛揚”、獎牌“同心”、源於(yu) 篆刻藝術漢印的體(ti) 育圖標……獨具匠心的創意設計,猶如一幅中國文化長卷,漸次展開。
這幅長卷由無數人共同繪就,會(hui) 徽設計者、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林存真是其中重要一員。“小到門票、海報,大到街道景觀和體(ti) 育場館的布置,冬奧會(hui) 景觀設計包羅萬(wan) 象。我們(men) 希望向世界展現一個(ge) 既繼承傳(chuan) 統又麵向未來的中國。”林存真說。
設計冬奧會(hui) 會(hui) 徽,8個(ge) 月修改近萬(wan) 稿
林存真與(yu) 奧運結緣,始於(yu) 2003年。此前一年,她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視覺平麵設計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當時她接到一個(ge) 任務,給北京奧組委設計名片。3年後,她被調到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此後,她先後設計了2014年南京青奧會(hui) 會(hui) 徽、形象景觀應用係統和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吉祥物。
2013年,北京征集申辦2022年冬奧會(hui) 會(hui) 徽標識。林存真設計的標識“墨舞冬奧”,以運動員和冰雪滑道勾勒出中國書(shu) 法“冬”字,最終脫穎而出。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冬奧成功。林存真暗暗琢磨:“我能不能嚐試設計冬奧會(hui) 會(hui) 徽,拿出一個(ge) 超越自我的作品?”
“漢字和書(shu) 法是中國文化的獨特載體(ti) ,我希望通過奧運會(hui) 這個(ge) 平台,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化。”經過深思熟慮,林存真決(jue) 定仍然用“冬”字作為(wei) 會(hui) 徽設計的主體(ti) 。毛筆、板刷、水粉筆……林存真和團隊成員用不同材質的筆一遍遍寫(xie) 下“冬”字,體(ti) 會(hui) 書(shu) 法的不同感覺。
在設計冬殘奧會(hui) 會(hui) 徽時,比賽項目的錄像讓林存真深受震撼——冬殘奧會(hui) 高山滑雪運動員跟在引導員的身後,通過聽引導員滑行的聲音和口令來掌握軌跡和方向。運動員勇於(yu) 拚搏的精神、自我挑戰的勇氣,讓林存真深深感到,隻有“飛”字才能表達這種精氣神。
2017年1月23日,林存真收到北京冬奧組委通知,在征集的4506件作品中,她提交的801號作品“冬夢”“飛躍”最終入圍。
然而,更大考驗還在後麵。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任組長的修改小組,與(yu) 林存真一起開始了會(hui) 徽方案的修改。8個(ge) 月時間裏,團隊修改了近萬(wan) 稿,一個(ge) 個(ge) 200多KB大小的會(hui) 徽圖形文件累積成15GB的總量。林存真說:“做事情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2017年12月15日晚,會(hui) 徽驚豔亮相。冬奧會(hui) 會(hui) 徽“冬夢”以漢字書(shu) 法“冬”為(wei) 靈感來源,圖形上半部分展現滑冰運動員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現滑雪運動員的英姿,將東(dong) 方文化底蘊與(yu) 現代風格融為(wei) 一體(ti) 。冬殘奧會(hui) 會(hui) 徽“飛躍”則展現了漢字“飛”的動感和力度,巧妙地變化成一名向前滑行、衝(chong) 向勝利的運動員。
將中華傳(chuan) 統美學與(yu) 冰雪運動特色相融合
漢字、篆刻、書(shu) 法、剪紙、風箏、京劇臉譜……林存真的作品中充滿了中國元素。
林存真回憶,此前在國外學習(xi) 設計時,導師和朋友們(men) 經常問她中國文化方麵的問題。那段時間,她讀了很多書(shu) ,越探究越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做畢業(ye) 設計時,林存真的作品主題是“中國的數字”,她特意從(cong) 北京帶了一批傳(chuan) 統木製算盤,通過設計展示出“形與(yu) 數”以及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林存真慨歎:“長時間浸潤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不斷感悟,才能創造出具有內(nei) 涵的作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chuan) 統思想,是北京冬奧會(hui) 許多元素的設計靈感。設計期間,林存真和團隊成員乘車取道延慶到達張家口,仔細揣摩沿途的山形地貌;他們(men) 站在高山滑雪出發區遠眺,感受小海陀山的氣勢……這些大自然賦予的靈感,在冬奧會(hui) 會(hui) 徽、吉祥物和場館圍擋等設計中得以體(ti) 現,生動傳(chuan) 神。
“從(cong) 大自然中尋找答案”,在火炬“飛揚”的設計中,林存真體(ti) 會(hui) 格外深刻。起初團隊利用工業(ye) 設計的手法,嚐試了很多方案,但始終感覺不夠生動。
直到有一天,林存真無意中看到一片蝴蝶蘭(lan) 葉子緩緩落在辦公桌上,卷曲的葉麵靈動輕盈,呈現大自然造就的曲線張力和美感。受這片葉子的啟發,團隊調整了120多版模型,不斷打磨細節,終於(yu) 讓火炬“活”了起來。最終呈現的火炬“飛揚”,流暢的線條動感十足,極富中國韻味,獲得了國際奧委會(hui) 執委會(hui) 的高度肯定。
無論是由霞光紅、迎春黃、天霽藍、長城灰、瑞雪白組成的主色,還是由天青、梅紅、竹綠、冰藍、吉柿構成的間色,以及墨、金、銀等輔助色……北京冬奧會(hui) 色彩設計的靈感,都源自中國傳(chuan) 統礦物顏料色彩,並結合了對自然四時、二十四節氣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
用設計向世界展現中國形象
2021年10月18日,北京冬奧會(hui) 火種采集儀(yi) 式現場,第一棒火炬手、希臘高山滑雪運動員揚尼斯·安東(dong) 尼烏(wu) 接過熊熊燃燒的火炬。此時,他服裝的袖口、身側(ce) 直達腳底的紅線,與(yu) 如同彩色絲(si) 帶飄揚在天空中的“飛揚”火炬對接成完整的紅色線條。
“這一設計連接了天、地、人,形成了一個(ge) 完整的景觀體(ti) 係。”林存真介紹,紅色絲(si) 帶是整個(ge) 火炬接力視覺的核心,也與(yu) 會(hui) 徽圖形一脈相承。火炬、火炬手製服、火種燈和火種盆,所有的設計都統一在這條紅線下。
北京冬奧會(hui) 體(ti) 育圖標的設計,則采用早期文化符號及甲骨文的文字結構與(yu) 形態,用漢印為(wei) 表現形式。圖標方寸間將冰雪運動元素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巧妙結合,被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冬奧“小紅人”(見圖①)。這還是冬奧曆史上第一款動態體(ti) 育圖標:以動圖的形式,在2—3秒的視頻動畫中,圖標由二維的篆刻轉換為(wei) 三維的冰雪運動,配合動感音樂(le) 呈現出“燃”的效果。“希望通過設計讓傳(chuan) 統印章變得時尚、活力,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林存真說,未來還會(hui) 設計交互式產(chan) 品。
創新也體(ti) 現在12個(ge) 競賽場館的圍擋設計中。林存真和團隊將《千裏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與(yu) 不同的冬奧項目進行結合,通過把中國山水長卷融入場館景觀,傳(chuan) 遞對於(yu) 中國文化的思考。
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裏有一張黑白老照片,那是1958年雕塑係的教學場景,教室上方懸掛的橫幅上寫(xie) 著“全世界在看著我們(men) ”。“我們(men) 肩上擔負著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形象的使命”,回想起這張照片,林存真激情滿懷:“我很幸運有機會(hui) 參與(yu) 奧運會(hui) 的設計工作,在奧林匹克曆史上留下中國的印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