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台灣百歲女詩人龔書綿:鄉親慰鄉愁
中新網泉州1月26日電 (記者 孫虹)“鄉(xiang) 情,猶如一壺陳年的老酒,愈是年久愈飄溢著濃香,令人難以釋懷……”在台灣女詩人龔書(shu) 綿的筆下,家鄉(xiang) 福建泉州是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創作源泉。
這份鄉(xiang) 愁,洋溢於(yu) 龔書(shu) 綿在台灣結集出版的《芳草山莊》、在泉州刊行的《鄉(xiang) 情萬(wan) 縷》等多部作品中,也洋溢於(yu) 她頻頻往返的兩(liang) 岸途中。
龔書(shu) 綿是台灣著名作家、詩人、畫家,著有《芳草山莊》等書(shu) 籍,曾任台灣詩書(shu) 畫家協會(hui) 副理事長、世界華文詩詞學會(hui) 榮譽會(hui) 長。據龔氏宗親(qin) 訃告,台灣著名女詩人龔書(shu) 綿於(yu) 2022年1月20日18時17分在台北寓所安然離世,享壽100歲。
龔書(shu) 綿辭世的消息傳(chuan) 來,家鄉(xiang) 泉州各界人士紛紛以不同形式表達悼念與(yu) 哀思。
“龔書(shu) 綿多才多藝,她的散文、詩歌在海峽兩(liang) 岸產(chan) 生廣泛影響,國畫、音樂(le) 也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她還十分關(guan) 心家鄉(xiang) 泉州的文學事業(ye) 發展。”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泉州市作家協會(hui) 原主席陳誌澤26日如是說。
20世紀40年代,18歲的龔書(shu) 綿從(cong) 家鄉(xiang) 泉州跨海到台灣,致力於(yu) 寶島的中文教育事業(ye) 。直到1991年,她才終於(yu) 重新踏上故土。整整半個(ge) 世紀,歸來後已物是人非,雙親(qin) 也已相繼離世。此後,特別是其愛人、台灣著名畫家高逸鴻辭世後,龔書(shu) 綿對家鄉(xiang) 的思念之情日重,頻頻一人回泉州小住一段時間,以慰鄉(xiang) 愁。
早在1991年,龔書(shu) 綿教授闊別家鄉(xiang) 近50年第一次返鄉(xiang) 時,泉州市文聯兼職副主席郭培明就與(yu) 之相識。在郭培明撰寫(xie) 的《“西街女孩”龔書(shu) 綿》一文中寫(xie) 道,“那時她已是古稀之年,隻是她的笑聲清脆,語速極快,讓我不敢稱呼她‘老人家’。”
郭培明說,“因為(wei) 熟悉、因為(wei) 喜歡,她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年齡,開始了每年穿越海峽兩(liang) 岸的自我接力。”
“2021年8月23日,龔老師與(yu) 我通電話,談到了想給家鄉(xiang) 老房子辦證的問題,她還說等待疫情結束後,想再回老家看看。”回憶至此,郭培明感慨不已。
在他看來,龔書(shu) 綿是台灣知名作家、詩人,更是閱盡世紀風雲(yun) 的“泉州西街女兒(er) ”。直至耄耋之年,她獨自一人還頻繁往返於(yu) 海峽兩(liang) 岸,因為(wei) 鄉(xiang) 情萬(wan) 縷,她創造了高齡出行的一個(ge) 奇跡。
2019年元宵節期間,龔書(shu) 綿教授應《記住鄉(xiang) 愁》攝製組之約,特地從(cong) 台北來到泉州。那一次,她還將大量收藏品帶回泉州,捐贈給位於(yu) 泉州華光職業(ye) 學院內(nei) 的“世界文化名人村”。
“水曲晉溪如帶,溫陵已入清秋;江荻刺桐遠接,洛陽橋下歸舟。”“大地春光好,故園寸草心。孤帆揚遠影,鳥雀念深林。”對於(yu) 家鄉(xiang) ,龔書(shu) 綿從(cong) 不吝惜筆墨。她筆下的泉州,不僅(jin) 有一種詩意般的唯美和浪漫,更透露著濃濃的鄉(xiang) 情。而這份鄉(xiang) 情,至今感動著家鄉(xiang) 的人們(men) 。
26日是龔書(shu) 綿離開的“頭七”。社交平台上依然有不少網友留言告別,有人說,她終於(yu) 可以輕盈地“回”到故鄉(xiang) 了。亦如龔書(shu) 綿2019年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所說,“我循著刺桐花開的聲音就回到了泉州,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xiang)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