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政策推動作用
作者:陳少君 王曉蕾(分別係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外聘專(zhuan) 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的講話中強調,科技事業(ye) 在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我們(men) 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麵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合理運用功能性科技政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科技創新總體(ti) 戰略的一部分。
用科技政策突破比較優(you) 勢局限。人口規模、國土空間、經濟體(ti) 量、相對獨立而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豐(feng) 富且多層次的產(chan) 業(ye) 結構以及優(you) 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協同,是支撐中國經濟的骨架。當前,合理的功能性產(chan) 業(ye) 政策需要以“看得見的手”的形式出現,彌補市場機製的不足,助力中國經濟在不具備比較優(you) 勢但卻關(guan) 乎實現高質量發展成敗的核心產(chan) 業(ye) 環節形成突破。在“十四五”規劃中,核心技術受限嚴(yan) 重的芯片產(chan) 業(ye) 將成為(wei) 重點發展對象,在關(guan) 鍵的“卡脖子”環節,如芯片設計、製造和封裝技術,通過科技政策支持來彌補不具備比較優(you) 勢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用科技政策完善稀缺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十分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相對完善的科技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及其評價(jia) 標準和激勵製度,為(wei) 中國帶來了豐(feng) 厚的“工程師紅利”。目前就業(ye) 難與(yu) 人才荒共存的現象,表明人才隊伍存在結構性問題。中低端勞動力的就業(ye) 難,是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現象。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日趨完善,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驅動力轉變為(wei) 創新拉動,一些創新領域出現人才荒同樣是正常現象。因此,我們(men) 要充分認識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據所需調整人才培養(yang) 及其評價(jia) 政策,在發揮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引導企業(ye) 和高校靈活對接,對專(zhuan) 業(ye) 設置做出適時調整乃至前瞻性調整,緩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在勞動力引入方麵,合理擴大企事業(ye) 單位人才引進自主權,落實相關(guan) 生活保障措施,使科技人才居有定所、業(ye) 有所得。在吸引人才方麵,要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jia) 與(yu) 激勵體(ti) 係,采取定期監督通報等政策工具確保人才評價(jia) 和監督機製落實,建立針對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的審查製度。
用科技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與(yu) 經濟結合的關(guan) 鍵環節便是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ti) 係存在的重研發、輕轉化的傾(qing) 向,是由於(yu) 政府投入與(yu) 科研活動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部分科研經費投入最終產(chan) 出了大量低效甚至無效的成果,顯著降低了研發效率。在評估體(ti) 係中引入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權重,有助於(yu) 降低不對稱信息條件下企業(ye) 和科研機構在使用科研經費方麵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製,在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率,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用科技政策助力企業(ye) 彎道超車。產(chan) 品附加值低,產(chan) 業(ye) 鏈大多居於(yu) “微笑曲線”底部,企業(ye) 往往處於(yu) 市場跟隨者的地位。隨著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的不斷攀升,創新型企業(ye) 勢必要逐漸逼近行業(ye) 的生產(chan) 邊界,麵臨(lin) 著創新和研發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承擔高昂的試錯成本。與(yu) 此同時,實現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著諸多的專(zhuan) 利壁壘和後發劣勢,僅(jin) 僅(jin) 依靠市場機製難以實現彎道超車。通過科技政策引導要素聚集,打造不對稱優(you) 勢,從(cong) 而突破當下的技術壁壘,通過培育“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專(zhuan) 業(ye) 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在長遠規劃的引領下建立可持續、分層次的產(chan) 業(ye) 生態,有助於(yu) 降低企業(ye) 在“無人區”探索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
用科技政策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中國經濟產(chan) 業(ye) 規模大、體(ti) 係完備,要素存量豐(feng) 富、種類多元,市場要素虹吸效應更大,對人才、知識、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有聚集作用。功能性科技政策可以通過克服市場在麵對創新、研發等具有正外部性活動時的“失靈”,來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的均衡配置。積極鼓勵和引導針對基礎科學的資金投入和人才聚集,可以促進基礎研究轉化為(wei) 原始創新,最終實現由基礎研究積累引導原創性創新突破,原創性創新突破刺激基礎研究發展的正向發展模式。通過專(zhuan) 項補貼等政策手段補貼企業(ye) 的研發活動來改善其由於(yu) 溢出效應導致的創新活動低於(yu) 最優(you) 水平的問題,逐步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過渡,通過探索高精尖產(chan) 業(ye) 的有效培育模式,逐步推進管理製度創新和機製創新,將政策鏈作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的保障,以產(chan) 業(ye) 鏈為(wei) 導向不斷完善創新鏈,由此為(wei) 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更多內(nei) 容請掃碼關(guan) 注“學習(xi) 短評”專(zhuan) 欄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