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回望他們的藝術勇氣和智慧

發布時間:2022-02-07 14:14:00來源: 廣州日報

  書(shu) 評

  在電影藝術的曆史發展中先後產(chan) 生了各種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也湧現了很多具有藝術個(ge) 性和大師風範的導演,因此,導演個(ge) 體(ti) 研究和群體(ti) 研究都成為(wei) 回溯電影曆史、總結前輩經驗的重要方法。

  在中國電影百餘(yu) 年來的曆史景觀中,一代代導演藝術家的名字熠熠生輝。但學者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liang) 端”:一端是對前三代導演及其代表作品,另一端是對第五代及當下新生導演的密切關(guan) 注,而對第四代導演尤其是群體(ti) 性的研究則較為(wei) 薄弱。近期,由複旦大學出版社推出的《被遺忘的一代》一書(shu) ,闡釋了第四代導演藝術家勇於(yu) 突破,探索電影藝術本體(ti) 與(yu) 影像本體(ti) 回歸以及他們(men) 各具個(ge) 性的藝術追求,彰顯了這一代導演不可忽略的貢獻。

  該書(shu) 作者聯係時代發展,較為(wei) 全麵立體(ti) 展現了第四代導演的成長、求學等生活曆程及其奮力開拓、求新求變的特定背景,對這一代導演的觀念創新、導演個(ge) 性、群體(ti) 風格、價(jia) 值意義(yi) 、傳(chuan) 統繼承等進行多維探討,讓讀者深入了解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第四代導演作為(wei) 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被賦予了社會(hui) 擔當、憂患意識和深沉的曆史使命感。

  全書(shu) 上編通過社會(hui) 背景透視和中外電影對比,逐步深入挖掘第四代導演所承擔的曆史使命與(yu) 對中國現代電影構建所做出的獨特貢獻;下編探討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位第四代導演對各種題材領域和影視風格的探索。如吳貽弓導演對傳(chuan) 統詩電影的繼承和發展、吳天明導演對中國“西部電影”開創、謝飛導演的“共和國情結”與(yu) 文人電影風格、黃建中導演對人情人性的大膽觸碰及其電影語言的革新……

  作者以平視的目光客觀描述在麵對影視產(chan) 業(ye) 市場化時第四代導演所麵臨(lin) 的時代困境,讚揚了這一代導演對藝術的反思、人性的探索以及他們(men) 的藝術勇氣和智慧。第四代導演大膽拋棄了“戲本影末”的“影戲觀”,捍衛電影語言和形式技巧的獨立審美價(jia) 值,使中國電影變得真實自然。在主題上,第四代導演注重對現代思想內(nei) 涵的表達,他們(men) 大膽突破,抒寫(xie) 人情人性,關(guan) 注普通人的命運,喚醒人性的覺醒,提升了中國現代電影的精神內(nei) 涵和美學價(jia) 值。在第四代導演的努力下,中國電影開始出現一種嶄新的現代麵貌,即一種傳(chuan) 達深刻思想內(nei) 涵、哲理意蘊和創造各種形象性和視覺性的獨特表現手段。

  第四代導演占據時代主潮的時間並不長,並隨著電影產(chan) 業(ye) 化時代的到來逐漸淡出人們(men) 的視野。與(yu) 前幾代導演相比,他們(men) 呈現出現代意識和自我思考的一麵;與(yu) 後來者相比,他們(men) 又表現出難以割舍的傳(chuan) 統和溫情。第四代導演不斷超越視聽技巧層、挖掘文化觀念層,積極探索影像造型層,讓電影呈現鮮明的時代麵貌和民族氣質,留下了《城南舊事》《老井》《孫中山》等一大批藝術精品。隨著科技發展迅猛,中國影視產(chan) 業(ye) 在技術融合與(yu) 理念創新方麵亟待加強,這更需要我們(men) 重拾第四代導演敢於(yu) 拚搏、不懼艱險的創新精神,繼續開創中國民族精神氣質的影視風格。     (張哲源)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